約伯記第二十一章拾穗 【伯二十一1】「約伯回答說:」 約伯用親身的體驗說明三人道理的不充分。正直人享快樂、罪人遭苦難似屬常理,但何以惡人總是“享大壽數,勢力強盛”(7節)?可見這道理並不周全。――《啟導本約伯記註釋》 惡人盡享安泰:約伯指出朋友的說法不正確,其實惡人一生昌盛,連葬禮也極隆重,而且這種情況,比比皆是。――《串珠聖經註釋》 本章既是約伯對瑣法的第二辯作出的抗辯,也是對三個朋友的答辯。此辯論在本書所記錄的約伯的所有辯論中佔有獨特的位置:①約伯專注于駁倒朋友的辯論,並沒有禱告;②本文具備論辯的格式。約伯逐一指出朋友們的錯誤論證,從客觀的角度進行駁斥。約伯在本文中的強烈主張如下:①“這世界充斥著各樣矛盾”。在今生,惡人不但沒有困境,反而常常得享繁榮、亨通(18節),從呱呱落地之日到進入墳墓之時都得享榮耀與尊貴(31~33節)。然而,聖徒不應當隨從世上的風俗,而應當走在信仰的正道上。因為我們確信神的公義必然會得到實現(詩33:5;賽30:8;徒17:31;提後4:14);②“對任何人而言,人生都是無意義的”。不論貧富貴賤、男女老少,最終,所有人都必歸到墳墓。既然人生是如此可憐,就不必因富貴安逸而欣喜,也不必因貧寒困苦而苦惱(23~26節)。面臨如此虛妄的人生,聖徒決不應陷入悲觀主義或逃避主義或享樂主義裡面。作為心懷永恆盼望的人,在這世上應行走不屬這世界的窄路(約8:23;18:36)。――《聖經精讀本》 【伯二十一1~6】約伯主動要求指控者細聽他的話。――《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要求朋友聆聽他的話。――《串珠聖經註釋》
【伯二十一2】「“你們要細聽我的言語,就算是你們安慰我。」 「安慰我」:回應以利法的話(15:11)。――《串珠聖經註釋》 以利法曾把自己的話說成是「神用溫和的話安慰你」(十五11),但約伯實在不想再聽他們空洞的說教了。如果三位朋友能一直沉默傾聽(二13),可能是對約伯最大的「安慰」(2節)。我們和三位朋友一樣有限,都應該學習「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雅一19),因為用心聆聽比用口說教更能安慰肢體,安靜思考比急躁爭論更能進入真理。要操練「彼此相愛」(約十三34),肢體之間最需要的是「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加六2),而不是置身事外、「仿佛神逼迫」(十八22)他們。每個人都必須自己順著聖靈而行,在神的面前,「各人必擔當自己的擔子」(加六5)。──《聖經綜合解讀》 ◎這是約伯唯一把說話的對象限定在自己的朋友身上,沒有變成獨白或者變成一篇對神的禱告。整個形式很像正式的辯論,約伯專心推翻朋友們的立論。──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二十一2~6】約伯為了朋友們缺乏設身處地為他著想而生氣。更適合這類事情的反應是驚奇(5節)與默不作聲(5b節),像他們最初的時候一樣(二13)。只要細聽(2a節)就是你們安慰我(2b節),也就是:「你們給我的安慰」(思高、NEB)。他們不瞭解他渾身戰兢的真正原因(6節)。雖然第4a節不是完全很清楚326,它似乎是暗示神是人類患難的肇因,而不是人;但朋友們在處置這個問題上一直假定神是約伯患難的肇因,瑣法甚至大膽地說:「神追討你,比你罪孽該得的還少」(十一6);或許約伯是在說:即使朋友們可以巧妙地表達某種安慰,仍然無法應付他的需要。他請求憐憫(十九21),卻被瑣法當作是個「羞辱」(二十3)。在臨別一擊(廿一34)中,約伯說他們的話既空又假;如果他們喜歡,儘可繼續嗤笑(3b節),因為那就等於是他們的安慰327。——《丁道爾聖經注釋》 本章很特別。在第二回合的辯論中,三位朋友都圍繞著約伯所說的「強盜的帳棚興旺,惹神的人穩固」(十二6)大作文章(十五34;十八6、14、15;二十26),因此,約伯在本章逐一引用了他們的說法,詳細指出了他們「錯謬」(34節)的謊言(十三4)。表面上,約伯始終在反駁三位朋友,並沒有轉向神;但約伯「豈是向人訴冤」(4節)呢?本章實際上是他在神面前理清思路,一面確認自己並非因罪受罰,一面也思考自己為什麼需要「救贖主」(十九25)。──《聖經綜合解讀》
【伯二十一3】「請寬容我,我又要說話。說了以後,任憑你們嗤笑吧!」 說了以後,任憑你們嗤笑吧: 約伯的口吻無比堅定、斷然,本節含有以下內容。①約伯再也不想說服朋友們。雖然如此,約伯卻認為有些部分必須要交待清楚,就想明確地表達出來;②約伯悖論性地要求朋友們節制,不必一味地嘲諷譏笑他;③約伯已厭倦了與朋友們繼續爭論,只求向神傾訴(4節)。 ――《聖經精讀本》 「請寬容我」(3節),意思是「請忍受一下」。──《聖經綜合解讀》 「說了以後,任憑你們嗤笑吧」(3節),意思是約伯知道自己無法說服三位朋友,他們還會繼續用「嗤笑」來代替「安慰」。因此,本章與其說是約伯駁斥三位朋友,不如說是約伯向神陳明自己思考的結果(4、7節)。──《聖經綜合解讀》 ●「寬容」:「赦免」、「忍受」的意思,這裡應該是取「忍受」的意義。──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二十一4】「我豈是向人訴冤,為何不焦急呢?」 「我豈是向人訴冤?為何不焦急呢」(4節),可能是說約伯相信神是他一切苦難的源頭,所以必須從神身上找答案。實際上,三位朋友也相信約伯的苦難是出於神,但卻大膽地替神回答:「神追討你比你罪孽該得的還少」(十一6)。──《聖經綜合解讀》 ●「訴冤」:「訴苦」的意思。 ●「我豈是向人訴冤?為何不焦急呢?」:意思是「我因為是向神訴苦,所以無需保留,不免顯得焦急」。──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二十一5】「你們要看著我而驚奇,用手捂口。」 約伯視朋友的“安慰”為重負,請他們最好“捂口”不言。從1節開始用“你們”,可見約伯乃向三友發言。――《啟導本約伯記註釋》 「用手捂口」:即不作聲(29:9; 40:4)。――《串珠聖經註釋》 用手捂口: 意指不可隨意開口說話,要求朋友們靜靜聆聽約伯的話。 ――《聖經精讀本》 「你們要看著我而驚奇,用手捂口」(5節),原文是命令句。約伯請朋友們仔細看看他,他的苦難值得他們因驚奇而「用手捂口」(5節)、安靜聆聽。──《聖經綜合解讀》 ●「你們要看著我」:原文是「命令句」,意思是約伯要朋友轉過頭來仔細看他焦急訴苦的樣子,然後為約伯的遭遇覺得驚奇而緘默不再發言(用手摀口)。 ◎約伯在此要求朋友們重新注意約伯的現況,不要只陷入言詞的辯論中。約伯認為自己目前的言論焦急,是因為他正在向神訴苦,而他的苦難,值得朋友驚訝而緘默,就像當初他們看到他的反應一樣。而約伯每次想到自己的遭遇與人世間惡人的狀況,就驚慌害怕。──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二十一6】「我每逢思想,心就驚惶,渾身戰兢。」 每當約伯思想下面的事實,「心就驚惶,渾身戰兢」(6節),因為這些事實與傳統的理論完全相反。三位朋友認為:罪必導致苦難,苦難證明有罪;但約伯卻誠實地觀察到,許多現實完全不同,這些思考將帶出他更深層次的懼怕——「所以我在祂面前驚惶;我思念這事便懼怕祂」(二十三15)。──《聖經綜合解讀》 【伯二十一7】「惡人為何存活,享大壽數,勢力強盛呢?」 瑣法曾強辯說惡人在用盡強壯之力之前就遭滅亡(20:11)。對此,約伯反駁說很多時候都會長久地享受繁榮。強盛: 意思接近“勇士”,與天使長“迦百列”同義。在這裡,則包含著身體的強健與事業上的昌達。藉著親身經歷的困境,約伯更加看到了現實中的矛盾,並因此看破今世虛無與對來世的期待。 ――《聖經精讀本》 瑣法剛剛斷言惡人過早就死了(二十11);約伯的主張恰恰相反:他們享大壽數,甚至身體健康。譯作勢力的希伯來字,可以同時指身體上的強壯、經營上的效率,與物質的豐盛。在詩歌內向性的結構中,第7與13節相當,那裏的他們度日意味著「度盡他們的壽數」。——《丁道爾聖經注釋》 「勢力」(7節),原文的意思是「力量、效率、財富」。──《聖經綜合解讀》 瑣法曾斷言惡人將壯年而亡(二十11),但約伯卻看到惡人「享大壽數,勢力強盛」(7節)。──《聖經綜合解讀》 ●「勢力強盛」:也可以指「身體強壯」、「財富豐盛」,這裡應該是「身體強壯」的意思。──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二十一7~13】提出質疑──惡人為甚麽享福?他們的後裔及家產豈不是繁多?家宅豈不是平安?――《串珠聖經註釋》 7~13節是一首交錯平行的詩歌,前後對稱(7節對13節,8~9節對11~12節),中心是惡人的繁榮興旺(10節)。這首詩對惡人逍遙生活的勾畫,與以利法對義人蒙福生活的描繪類似(五23~27)。約伯一開始所問的「為何」(7節),可以應用在每一個事實上。約伯誠實地說出了這些事實,但卻不明白神為什麼允許惡人也能和義人一樣興旺。──《聖經綜合解讀》
【伯二十一7~16】跟瑣法的理論(二○12~19)相反的是,惡人往往都會興旺。第13節的意思是,惡人有時會一生都亨通,並且安然死去。約伯在第16節承認,就是惡人的“亨通”,也同樣來自那統管全人類的主。――《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朋友們的論點是:罪產生苦難;他們的推論是:苦難證明罪。約伯同時否認這兩者。他對惡人逍遙自在的生活之勾畫相當有魅力,與以利法稍早對好人的描繪類似(五17~27)。——《丁道爾聖經注釋》 ◎約伯舉出實例來說明拒絕認識神的惡人還是享有三友所說的「只屬於義人」的各項福分。但即使惡人不一定遭遇患難,約伯還是陳明自己拒絕惡人的籌算,堅守義人的立場。──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二十一8】「他們眼見兒孫和他們一同堅立。」 約伯說,惡人既不理神的道,也不禱告、侍奉、卻事事亨通,發生在約伯身上的事一點也未曾落到他們身上(14~15節);他們不但自己長壽,家宅平安,連兒孫也沾不到神的怒氣(7~9節),和三友所說的(十八19;二十11)剛好相反。――《啟導本約伯記註釋》 比勒達曾經斷言惡人無子無孫而死,這時的約伯看起來就是如此(十八19)。約伯反駁這一點,惡人兒孫滿堂、家庭幸福,就跟其他任何人一樣。這裏又是內向性的排列。第10節提及家畜,環繞在前後的,是第8~9節與11~12節對歡笑嬉戲之孩子(用了四個不同的希伯來字)的描寫。——《丁道爾聖經注釋》 比勒達曾斷言惡人「在本民中必無子無孫」(十八19),但約伯卻看到「他們眼見兒孫,和他們一同堅立」(8節),「他們打發小孩子出去,多如羊群;他們的兒女踴躍跳舞」(11節)。──《聖經綜合解讀》 【伯二十一9】「他們的家宅平安無懼,神的杖也不加在他們身上。」 神的杖沒有加在惡人身上、卻加在約伯身上(9:34)――《串珠聖經註釋》 以利法斷言約伯的「帳棚」一定會平安無事(五24),約伯否認這一點。惡人的家宅(其意義可以是家庭或房產)平安無事;神的杖──這是約伯正在感受到的(九34)也不落在他們身上。——《丁道爾聖經注釋》 以利法曾斷言義人「必知道你帳棚平安」(五24),但約伯卻看到惡人也是「家宅平安無懼;神的杖也不加在他們身上」(9節),但這杖卻始終不離開約伯(九34)。──《聖經綜合解讀》 【伯二十一10】「他們的公牛孳生而不斷絕,母牛下犢而不掉胎。」 牛羊眾多,表明蒙神賜福。――《串珠聖經註釋》 畜牧業是古代近東地區的主要生計來源,故以牛羊之數計算財富的多少。聖經多處應許敬畏耶和華之人將會擁有成群的子孫和不可勝數的牛羊(申28:4,18;詩144:12~15)。神將這些應許賜給以色列百姓的終極目的,是為要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永恆救贖計畫,而並不只是為要保障現世的祝福。約伯的朋友們未認識到這一點,一味地堅持敬虔人必得現世祝福的因果報應邏輯。與此相反,約伯則根據自己的經歷,為混亂迷茫的世界秩序歎息。 ――《聖經精讀本》 朋友們似乎並沒有指名說多產的公牛與生殖力強的母牛為神給祂所寵愛之人的恩賜,而將不孕與流產的獸群賜給惡人;但這觀念卻是很平常的(申廿四4、18),以耶和華為神的人,也蒙應許有意想不到多的羊浛、與生產力強的母牛(詩一四四12~15);約伯認為處在這種福樂狀態的,乃是惡人,不是義人。這節經文很令人好奇地讀作「他的公牛」與「他的母牛」(參呂譯字旁小點),大部分的譯本,包括昆蘭他爾根在內,都改為複數。董姆(Dhorme, p.311)正確地解釋說單數代名詞是受單數名詞的影響。這一切都可以撇下不談,只要把它們看作是集合用法就可以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瑣法曾斷言惡人的「家產必然過去;神發怒的日子,他的貨物都要消滅」(二十28),但約伯卻看到「他們的公牛孳生而不斷絕;母牛下犢而不掉胎」(10節),享受經濟的繁榮。──《聖經綜合解讀》
【伯二十一11】「他們打發小孩子出去,多如羊群,他們的兒女踴躍跳舞。」 【伯二十一12】「他們隨著琴鼓歌唱,又因簫聲歡喜。」 瑣法曾斷言「惡人誇勝是暫時的」(二十5),但約伯卻看到「他們隨著琴鼓歌唱,又因簫聲歡喜」(12節)。──《聖經綜合解讀》 【伯二十一12 琴、鼓、簫】這幾樣都是當時典型的樂器,主前第三千年紀以降,已經在古代近東的文獻、浮雕、繪畫中出現。琴是木制的絃樂器,手提式的。按照古代的浮雕,鼓是圓框蒙皮的手鼓,不如現代的鈴鼓般,會叮噹作響。簫則是青銅或蘆杆製造的雙管樂器。──《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伯二十一13】「他們度日諸事亨通,轉眼下入陰間。」 以利法曾斷言「惡人一生之日劬勞痛苦」(十五20),但約伯卻看到「他們度日諸事亨通」(13節)。──《聖經綜合解讀》 「轉眼下入陰間」(13節),也可譯為「平安下入陰間」(英文ESV譯本)。──《聖經綜合解讀》 【伯二十一14】「他們對神說:‘離開我們吧!我們不願曉得你的道。」 【伯二十一14~15】惡人享受這一切,正是在他們作出最放肆之褻瀆行為時。他們不要與神有任何瓜葛;在他們的經歷中,禱告是在浪費時間。——《丁道爾聖經注釋》 既然這些惡人無憂無慮,繁榮興旺,生前沒有長期患病,死時也沒有痛苦掙扎,所以「他們對神說:離開我們吧!我們不願曉得禰的道」(14節)。既然有神沒神都一樣,事奉和禱告就是白費功夫,根據因果律,「我們何必事奉祂呢?求告祂有什麼益處呢」(15節)?這從來都是世人的普遍觀點,他們不覺得需要神,不想知道神的旨意,不願承認神的權柄:既然倚靠自己就能活得好好的,為什麼還要浪費時間、與一位處處限制自己的神有瓜葛呢?為什麼不自由自在地活出你自己呢?──《聖經綜合解讀》
【伯二十一14~16】惡人藐視神和自恃。――《串珠聖經註釋》
【伯二十一15】「全能者是誰,我們何必侍奉他呢?求告他有什麼益處呢?’」 全能者是誰?我們何必事奉他呢: 這與埃及法老對摩西所說的話相仿(出5:2)。古往今來,那些將神視為滿足屬世需求的物件或將人高舉在至高、絕對之位元的人,都會異口同聲地說出這樣的話。並且,對這些天性不願認識神的不信之人而言,信仰或敬虔生活都只是無意義的時間浪費(羅1:28) 。 ――《聖經精讀本》
【伯二十一16】「看哪,他們亨通不在乎自己,惡人所謀定的離我好遠。」 上半節似暗示神有分使惡人昌盛。 「惡人所謀定的離我好遠」:約伯不會因為羡慕惡人而行惡。――《串珠聖經註釋》 惡人所享受現世的富貴榮華並不是他們自身的能力或努力所結的果子,乃是因著神的護理。然而,惡人卻認為自己的通達靠的是自己的努力,約伯主張惡人的價值觀異於自己的價值觀。“離我好遠”這句也含有“距離甚遠”的意思。不認識神的人認為自己很富饒,約伯卻主張,自己雖身陷苦難,仍不同於他們。 ――《聖經精讀本》 這節經文的意義並不清楚,它在這篇講論中的地位也不明確。新英語聖經在這裏開始一個新的段落,但中文譯本與修訂標準本則將第16節依附在前面一段,修訂本註腳加上「你們說」,使它成為一個引句,而約伯將之歸於朋友們。它聽起來有點像是約伯在十二6所說的,給人的印象是:惡人以他們自己的「手」為他們的神。——《丁道爾聖經注釋》 「他們亨通不在乎自己」(16節),意思是這些事的主權都在於神,因為神也會「光照惡人的計謀」(十3)。但既然這樣,神為什麼要造惡人呢?這是一個深刻的問題,最終只能由神自己來回答,祂將問約伯:「你且觀看河馬;我造你也造它」(四十15)。──《聖經綜合解讀》 約伯清楚地知道,拒絕神的惡人也可能興旺(10節),但他卻始終堅持自己的立場:「惡人所謀定的離我好遠」(16節)。實際上,惡人所擁有的牲畜(10節),也是約伯原來的主要財富(一3)。約伯從來「沒有違棄那聖者的言語」(六10),但所蒙的福(創三十30;申二十八4)卻與惡人沒有太大的區別(10節),在撒但看來是很不划算的。但是,約伯的心裡卻沒有任何不平衡,因為他敬畏神並非為了財富,與撒但所指控的因果報應、利益交換(一9~10)毫無關係。而這種「無故」(一9)的敬畏,並非約伯縝密思考、權衡利弊的結果,不但撒但無法理解,連約伯自己也不知道是為什麼。──《聖經綜合解讀》 ● 21:16 上半部「看哪,他們亨通不在乎自己」暗示神對惡人的昌盛有其責任。──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二十一17】「“惡人的燈何嘗熄滅?患難何嘗臨到他們呢?神何嘗發怒,向他們分散災禍呢?」 本節是一個懷疑問句。約伯懷疑這事真的發生過多少次。――《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何嘗」:「在哪裡」、「用什麼」、「在何處」。──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二十一17~22】神根本沒有使惡人敗亡,人若為神的作為辯護,說惡人的兒女會擔當上一代的懲罰,也不是不合理的,因惡人應自己受報應。――《串珠聖經註釋》 當朋友們說惡人不會亨通時,約伯回答說:「他們的確亨通!」朋友們對此的回答是:「但不會太久!」約伯反駁:……何嘗……呢?比勒達曾經宣稱「惡人的燈」必熄滅(十八5),詩人曾經說惡人就像糠秕被風吹散(詩一4);約伯問:……何嘗……呢?如果刑罰延遲了,朋友們可能會換個說法,說兒女會為他們父親的罪惡受報(五4,二十10);約伯認為這是畸型的,鼓勵更多的邪惡:「我們可以犯罪,我們的兒女會受報!」約伯憤怒地問:「他們在乎什麼呢?」(RSV)朋友們的這個理論──神為惡人的兒女積蓄罪孽(19a節)──是個露骨的藉口,在彰顯神的公平上毫無用處(22節)329。只有當惡人親身經歷自己敗亡作他們的受報,才能看見施行公平。——《丁道爾聖經注釋》 三位朋友說惡人不會亨通;而約伯則反駁:他們「諸事亨通」(13節)。朋友們回答:亨通也不會太久,「惡人的亮光必要熄滅」(十八5);而約伯則反駁:「惡人的燈何嘗熄滅」(17節)?朋友們可能換個說法,說惡人的後代會遭報應(五4;二十10);而約伯則認為這會鼓勵犯罪,因為惡人根本不會在乎後代遭報(21節),所以「不如本人受報,好使他親自知道」(19節),才算公義的審判(20節)。而神也說:「各人必因自己的罪死亡;凡吃酸葡萄的,自己的牙必酸倒」(耶三十一30;結十八2)。──《聖經綜合解讀》
【伯二十一17~26】◎21:17~26約伯也不是說「惡人獲得好處、好人會遭遇患難」。他看清楚了人生的複雜性,他是說「有人得享福氣,有人一生遭遇患難」,跟善惡並無直接關係 21:23~25 ,到最後只有死亡是公平的臨到各人。 17~26節並不是說好人總是受苦、惡人總是亨通,而是說「不一定」。三位朋友認為義人總是亨通,而惡人總是失敗,但約伯卻看到人生比這更複雜。人的禍福與善惡沒有直接的關係,惡人可能「至死身體強壯,盡得平靖安逸」(23節),義人也可能「至死心中痛苦,終身未嘗福樂的滋味」(25節);而義人和惡人最後又同樣難逃一死,死亡對每個人的判決都是一樣的(26節):「智慧人和愚昧人一樣,永遠無人紀念,因為日後都被忘記;可歎智慧人死亡,與愚昧人無異」(傳二16)。因此,現實告訴我們:當人活著的時候,善惡並不能解釋人生不同的命運;而當人死亡的時候,道德也不能解釋人生共同的結局。這到底是為什麼呢?──《聖經綜合解讀》
【伯二十一18】「他們何嘗像風前的碎秸,如暴風刮去的糠秕呢?」 【伯二十一19】「你們說:神為惡人的兒女積蓄罪孽。我說:不如本人受報,好使他親自知道。」 有人認為惡人亨通,子孫應該遭報應。但約伯認為,要是世間真有道德制裁這回事,刑罰子孫解決不了問題,應刑罰惡人本身(20~21節)。人也不可以強要神如何對待人(22節)。――《啟導本約伯記註釋》 神為惡人的兒女積蓄罪孽: 在本章,為了暴露朋友們的主張是何等虛妄,約伯從多種角度提出反論。①當他們主張“惡人絕不能繁榮昌達,象風前的碎秸一樣敗亡”時, 約伯以普遍而客觀的實例來陳述相反的意見(9~12節);②當朋友們提出“惡人誇勝只是暫時”時(20:5),約伯就辯駁說有些惡人即便是在墳墓中也得享安逸和富饒(32,33節);③於是朋友們就強辯“本人所未受到的刑罰會報應在兒女身上”,約伯在本節就是駁斥了這種主張。在出20:5;申5:9等處神曾說過“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然而,我們不能按照字面意義來理解這些話語。神警告人不可犯罪,意指父輩的錯誤行經會給子孫帶去不好的影響,促使子孫也犯罪而受到懲罰。因為對罪的責任決不會轉嫁於子孫身上,本人的罪行所帶來的刑罰必須由本人來承擔(結18:2~4)。 ――《聖經精讀本》 「你們說:神為惡人的兒女積蓄罪孽」(19節),原文是「神為惡人的兒女積蓄罪孽」。這句話根據上下文,應該是引用三位朋友的話(28節)。他們認為「神為惡人的兒女積蓄罪孽」,那些惡人雖然壽終正寢,但他們的罪孽必將報應在兒女身上。──《聖經綜合解讀》 ●「你們說:」神為惡人:原文沒有「你們說」乃是譯者加入的,不過這也的確是約伯引用朋友的說法, 21:22 也是性質類似的引用,亦即 21:22 應該是約伯三友的立論,約伯用 21:23~26 來加以反駁。──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二十一19~21】約伯指出,人不能以惡人的子女承受懲罰來解釋惡人的興旺。人死後,他就不管有什麼會發生在子孫身上了。――《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伯二十一19~36】●「你們說:」神為惡人:原文沒有「你們說」乃是譯者加入的,不過這也的確是約伯引用朋友的說法, 21:22 也是性質類似的引用,亦即 21:22 應該是約伯三友的立論,約伯用 21:23~26 來加以反駁。──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二十一20】「願他親眼看見自己敗亡,親自飲全能者的忿怒。」 【伯二十一21】「他的歲月既盡,他還顧他本家嗎?」 惡人死後,並不理會自己的後代會否遭受報應。――《串珠聖經註釋》 「他的歲月既盡,他還顧他本家嗎」(21節),意思是惡人死後,根本不會理會自己的後代是否遭報。──《聖經綜合解讀》 【伯二十一22】「神既審判那在高位的,誰能將知識教訓他呢?」 本節的意思可能是:神的智慧高深莫測,人若用道德因果律來解釋神的作為,實屬不智。――《串珠聖經註釋》 「神既審判那在高位的,誰能將知識教訓祂呢」(22節),意思是人不能用「神為惡人的兒女積蓄罪孽」這樣拙劣的說法來替神解釋。──《聖經綜合解讀》 【伯二十一23】「有人至死身體強壯,盡得平靖安逸。」 約伯指出有的人死於安樂,有的人死於苦難,但身體進了墳墓,都一樣腐爛。在生時,惡人、好人命運不同,無是非標準能作解釋;死後同被蟲遮蓋,同一命運,同樣不能解釋。――《啟導本約伯記註釋》 【伯二十一23~26】朋友認為死亡是惡人所得的最大刑罰,但在約伯看來,這觀點也不對,因為善人惡人都同樣難逃一死。――《串珠聖經註釋》 吐露死亡之虛無: 基於對朋友之見的強烈反叛,約伯竟主張惡人常亨通,義人常受苦。然而,約伯的這種主張也是另一個極端。人生過於複雜微妙,難以用如此簡單的邏輯來進行說明。雖然生活是如此千姿百態而難以解釋,但“世人都必歸於塵土”這一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在這裡,約伯吐露了傳道書的作者曾感悟到的對必死人生的虛無感(傳2:14)。 ――《聖經精讀本》 約伯的論點不是好人總是受苦,而惡人總享安逸;事實上,這種通則不比他朋友們的公式(義人總是亨通,而惡人總是失敗)更真實。生命比這複雜多了,並沒有表現出任何模式來,死亡總是最後的判決,而它給每個人的判決都是一樣的。在這個階段,約伯很現實的觀察越來越接近傳道者的了(傳二14等)。羅利(Rowley)總結得好:「在生命中,沒有道德差異可以解釋他們命運的分歧;在死亡時,它們同樣無法解釋他們共同的命運」(p.189)。——《丁道爾聖經注釋》 ◎約伯也不是說「惡人獲得好處、好人會遭遇患難」。他看清楚了人生的複雜性,他是說「有人得享福氣,有人一生遭遇患難」,跟善惡並無直接關係 21:23~25 ,到最後只有死亡是公平的臨到各人。 ◎約伯的朋友們認為死亡是惡人所得的最大懲罰,這在約伯看來是錯誤的觀念。因為義人與惡人都難逃一死,死後都是一樣的(約伯的看法就是這樣),死前的狀況又與善惡沒有直接關係。──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二十一24】「他的奶桶充滿,他的骨髓滋潤。」 “奶桶”。這詞只出現在這裏,可能指盛牛奶的桶,或象徵身體的肥胖。――《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他的奶桶充滿」:指他的身體滿有氣力。――《串珠聖經註釋》 ●「奶桶」:不確定是指哪一個器官,有說是腰部,有說是性器官。──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二十一25】「有人至死心中痛苦,終身未嘗福樂的滋味。」 ◎約伯的朋友們認為死亡是惡人所得的最大懲罰,這在約伯看來是錯誤的觀念。因為義人與惡人都難逃一死,死後都是一樣的(約伯的看法就是這樣),死前的狀況又與善惡沒有直接關係。──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二十一26】「他們一樣躺臥在塵土中,都被蟲子遮蓋。」 在死亡時,二者是沒有區別的(見伯3:20注釋)。──《SDA聖經注釋》
【伯二十一27】「“我知道你們的意思,並誣害我的計謀。」 「誣害」(27節)原文是「錯誤對待」。「我知道你們的意思,並誣害我的計謀」(27節),指約伯知道三位朋友的想法並不誠實,他們的邏輯簡單而膚淺:惡人才會受苦;既然約伯受苦,所以約伯必定是惡人。所有的論證、修辭,其實都是裝腔作勢,只是為了自圓其說。──《聖經綜合解讀》 ●「誣害我的計謀」:約伯知道朋友由他的遭遇推論他是惡人,這對他就是一種「誣害」(原文是「錯誤對待」)。──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二十一27~29】預期指控者會質問他興旺的惡人在那裏,約伯於是叫他們詢問過路的人(29節)。――《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約伯發現朋友們的想法是如此不誠實,一定是出於惡意的330;雖然很少在他們的指控中公然表露出來,他們的邏輯卻很明顯:惡人受苦,約伯受苦,所以約伯是惡人。——《丁道爾聖經注釋》
【伯二十一27~34】惡人死後仍得厚葬,這一切都顯出朋友的話空洞無稽,與事實不符。――《串珠聖經註釋》
【伯二十一28】「你們說:‘霸者的房屋在哪裡?惡人住過的帳棚在哪裡?’」 「霸者的房屋」(28節)、「惡人住過的帳棚」(28節),都是三位朋友以前提到過的(八22;十五34;十八6、14、15;二十26)。瑣法說「亙古以來,自從人生在地」(二十4),惡有惡報就是一個常識。但約伯卻認為那根本不是常識,因為任何一個不帶偏見的「過路的人」(29節)都可以證明,事情恰恰相反:「霸者的房屋」、「惡人住過的帳棚」都還存留得好好的,默默地見證「惡人在禍患的日子得存留,在發怒的日子得逃脫」(30節)。──《聖經綜合解讀》 【伯二十一29】「你們豈沒有詢問過路的人嗎?不知道他們所引的證據嗎?」 “證據”。出於他們自己經歷的證據。――《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憑經驗便可推翻朋友的論點。――《串珠聖經註釋》 你們豈沒有詢問過路的人麼: 過路的行人因沒有個人的利害關係,就可以不帶偏見地進行判斷,因此可向他們詢問真情。這句話既指出三個朋友因果報應觀的虛妄性,同時也勸告他們不可被固定的觀念所束縛,乃要直面現實和人所處的情境。 ――《聖經精讀本》 瑣法曾裝模作樣地訴諸於普通的常識(二十4);約伯反駁說他沒有太多常識,任何一個旅行的人都可以告訴他:事情恰恰與他所說的相反。——《丁道爾聖經注釋》 【伯二十一30】「就是惡人在禍患的日子得存留,在發怒的日子得逃脫。」 第二回合對話過後,約伯看出他的三友的道理不容有例外,也不能說明例外,可是世間有的是這種例外,包括他的遭際在內。《傳道書》探討同一問題,得出了一個神不關心人間苦難的結論(九1~12)。 耶穌基督對此作了解釋(太五44~45)。神是既忍耐又恩慈的,正直的人終必得到祝福,人不可依自己短暫且局限的經驗來作判斷。――《啟導本約伯記註釋》 【伯二十一30~33】第31節是困難的,但新英語聖經可能是對的──將質問的誰確認為否定的「沒有人」(舊約聖經中充斥著其他的例子)。惡人沒有曝光(31a節)、沒受報應(31b節);相反地,他們事實上卻在禍患的日子得以存留與獲救,這似乎是指神所作的。本詩剩餘的部分評論說:眾人都喜歡諂媚富人(32~33節),遮眼不看他們的罪孽。惡人非但沒有羞愧而死、無人記念(比勒達在第十八章、瑣法在第二十章所主張的),反倒備極哀榮地結束他的一生:奢華的葬禮、浩浩蕩蕩的送殯行列、豪華的墳墓,這一切全都代表著榮譽與尊崇。——《丁道爾聖經注釋》
【伯二十一31】「“他所行的,有誰當面給他說明?他所作的,有誰報應他呢?」 「他所行的,有誰當面給他說明?他所做的,有誰報應他呢」(31節),指那些惡人生前並沒有遭到報應,而這顯然是神允許發生的。這又是為什麼呢?──《聖經綜合解讀》 【伯二十一32】「然而他要被抬到塋地,並有人看守墳墓。」 惡人死後有隆重的喪禮為他舉行,他的墳墓也受到保衛。 「塋地」:墳場。――《串珠聖經註釋》 比勒達斷言惡人的紀念「在地上必然滅亡;他的名字在街上也不存留」(十八17),但約伯卻看見惡人「要被抬到塋地;並有人看守墳墓」(32節),死後備極哀榮,送殯行列浩浩蕩蕩。──《聖經綜合解讀》 【伯二十一32~33】昌盛的惡人,即使對死亡也不是那麼排斥。――《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伯二十一33】「他要以谷中的土塊為甘甜,在他以先去的無數,在他以後去的更多。」 下半節指送終的人無數,或指如惡人般的人先後無數(惡人的遭遇鼓勵更多人效法他)。――《串珠聖經註釋》 在他以後去的更多: 有人認為這句話說明瞭追悼有權勢之人的送葬行列。這似乎是在諷刺甘願重蹈惡人覆轍的愚蠢之舉。世人的欽慕對象是藉著人的權術手腕而賺取富饒的人,並且趨之若鶩地追隨其後。 ――《聖經精讀本》 「以谷中的土塊為甘甜」(33節),比喻安然去世。──《聖經綜合解讀》 「在他以先去的無數,在他以後去的更多」(33節),指惡人的善終鼓勵更多人的效法,使人更加諂媚惡人,遮眼不看他們的罪孽。──《聖經綜合解讀》 ●「谷中的土塊」:形容精選的墳地。──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二十一34】「你們對答的話中既都錯謬,怎麼徒然安慰我呢?”」 約伯所得的安慰都是 hebel,傳道者最愛用這個字來指「虛空」(RSV:「空無一物」)或人生每一件事的徒勞無益(徒然)。——《丁道爾聖經注釋》 約伯的結論是:三位朋友的話「都錯謬」(34節)。這不是因為他們的知識不夠,而是因為他們的偏見,使他們成了「編造謊言的,都是無用的醫生」(十三4)。──《聖經綜合解讀》 「徒然」(34節)原文又被譯為「虛無」(申三十二21)、「虛空」(傳一2)。如果我們與神沒有生命的關係,真理只是沒有生命的標準答案,教條只是生搬硬套的「錯謬」(34節),脫離現實、空洞無物的說教怎麼能「徒然安慰」(34節)人呢?──《聖經綜合解讀》 神使用第三個工具的橫加指責,引發了約伯的深刻思考,使他越來越確信因果報應的「錯謬」。既然惡人不一定都受罰,義人也不一定都亨通,約伯也不一定是因罪受罰。但是,雖然約伯已經看出了傳統理論的「錯謬」,但卻不明白神為什麼允許善惡結局顛倒(16、22、31節)。既然惡人和義人「一樣躺臥在塵土中,都被蟲子遮蓋」(26節),自己為什麼還需要「救贖主」(十九25)呢?難道僅僅是為了洗刷罪名、追求一個「公斷」(十九7)嗎?──《聖經綜合解讀》 約伯與三位朋友第二回合的辯論到此結束了。在這個回合裡,神使用第一個工具以利法,激起約伯心中不死的「指望」(十七15);神又使用第二個工具比勒達,引導約伯看清這個「指望」的內容:神不止是他的「密友」(二十九4),而且是他的「救贖主」(十九25);神也使用第三個工具瑣法,引導約伯思考自己到底為什麼需要「救贖主」?雖然約伯已經成功地指出了三位朋友的「錯謬」(34節;四十二7),但還不明白什麼才是「正確」;雖然約伯已經否定了過去的自己(十二3;十三2;十六4),但還沒有拒絕現在的自己。因此,神還要第三次使用這些工具,讓約伯直面內心真正的懼怕(6節)。──《聖經綜合解讀》 ◎約伯最後的指控很真實,如果我們的立論都只是一些陳腐的教條,又怎能安慰那些已經看穿事實真相的人呢?我們的信仰真的建立在穩固的根基上嗎?──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思想問題(第21章)】 1 試比較瑣法(20)與約伯有關惡人命運的言論,你同意誰的說法呢?約伯聲稱惡人至死興旺,是否說神不存在呢?參22節。 2 約伯對惡人的觀察在今日仍是真實麽?你羡慕惡人的際遇麽?他們至終的結局如何? ──《串珠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