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第一百二十篇注解 壹、内容纲要 【觉醒后的求告】 一、求神救我脱离急难(1节) 二、求神救我脱离诡诈的舌头(2~4节) 三、求神救我脱离恶人(5~7节) 贰、逐节详解 【诗一百二十篇题注】「上行(或作登阶)之诗。」 〔吕振中译〕「上殿之歌。」 〔原文直译〕「上行」阶梯,楼梯,向上。 〔背景注解〕「上行之诗Song of Ascents」共有十五首,传统有三种解释:(1)从圣殿的妇女院(Court of the Women)上到以色列院(Court of Israel)的尼卡诺门(Nicanor Gate),一共有十四级台阶,再加上地面刚好十五级,利未人每上一级即唱一首,所以也被称为「登阶之诗Gradual Psalms, Songs of Degrees, Songs of Steps」;(2)以色列人一年三次登山前往耶路撒冷守节的时候,一路吟唱这些诗,所以也被称为「朝圣之诗 Pilgrim Songs」;(3)以色列人从远方回国、从被掳之地归回的时候,在途中可能也吟唱这些上行之诗。 〔文意注解〕「上行之诗」:指诗篇一百二十篇到一百三十四篇,共有十五篇,一般用于登台阶之时吟唱,故被称为「上行之诗」或「登阶之诗」。 〔话中之光〕(一)这十五篇诗是为着当时神的百姓写的,也是为今天的圣徒写的。引导我们进到与神更深的联结,而使教会的生活更荣美、更丰富。不仅是今天,更是为要来的年日,使我们在一生的路上能够和众圣徒一同在主的面前有丰富的经历与成长。 【诗一百二十1】「我在急难中求告耶和华,祂就应允我。」 〔吕振中译〕「我在急难中呼求永恒主,他就应了我〔或译:求他应我〕:」 〔原文字义〕「急难」困境,困难,危难,灾难,患难,对手。 〔背景注解〕「我在急难中」:据信本篇诗的作者是大卫,他在撒母耳逝世以后不久写了诗120和121篇。当时大卫正逃避扫罗的追杀(参撒上十九~二十六),如今撒母耳一死(参撒上二十五1),大卫的心灵倍感受压,有如惊弓之鸟,彷佛大难临头。 〔文意注解〕「急难」:指危险的困境,令人觉得难以脱身。 「应允」:指答应其所求。 〔话中之光〕(一)难处往往能逼使人们来到神面前,向神祈祷;信靠神而不靠自己的应对能力。 (二)祷告神而不在乎神是否垂听,这是一般基督徒的毛病。我们应当存着务求神垂听的心态祷告,又深信必会得着神合宜的回应。 (三)一个基督徒在属灵的道路上,头一步总是在里面有一种醒悟、有一些搅动、有一个渴慕。我们作基督徒很容易到一个地步,里面的感觉迟钝了,在环境中渐渐适应了,不觉得里面有需要了,因此就坐了下来。以为这样就可以了。 (四)感谢主!许多时候神兴起环境,让我们落在患难里,借着一些难处、借着一些问题,来警醒我们,叫我们忽然看见,我们所在的地方并不是神所喜悦的地方。 (五)多数人在急难中,有了困难的时候才会来求告神。但无论他原来是在怎样的一种情况下,只要当人一求告神的时候,就是人生的转机。人堕落之后是悖逆神、远离神的,就是从人求告耶和华开始,这个就是人上行的起步。 【诗一百二十2】「耶和华阿,求你救我脱离说谎的嘴唇,和诡诈的舌头。」 〔吕振中译〕「『永恒主阿,援救我脱离虚假之嘴唇,诡诈之舌头!』」 〔原文字义〕「说谎」虚假;「诡诈」诡诈,欺骗,松弛。 〔文意注解〕「嘴唇…舌头」:指人的言语。 「说谎的嘴唇,和诡诈的舌头」:指说话不诚实;在当事人面前说的是一套,背后说的又是另一套。在大卫的经历里,可能指扫罗或以东人多益(参撒上二十二22),因为他们当面讨好,背地陷害。 〔话中之光〕(一)口舌是一个人属灵光景的标志,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太十二34)。 (二)一个住在基督里面的人,他的口舌是在圣灵的管理之下,「若有人在话语上没有过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雅三2)。而一个管不住口舌的人,不管说话有多么属灵,他也是住在肉体里面,因为「若有人自以为虔诚,却不勒住他的舌头,反欺哄自己的心,这人的虔诚是虚的」(雅一26)。 (三)「谎话」不需要成本,但能造成对手严重的伤害,这常常是最难防御的攻击手段。 (四)凡是真正得救的人,圣灵一定会让我们认清肉体的丑恶,引导我们拒绝自己;圣灵也一定会让我们遭受到世界的逼迫,逼着我们离开埃及。因此,神允许我们被「撒谎的嘴唇」和「诡诈的舌头」对付,让我们认识到自己已经落在世界里、已经被肉体所捆绑。 (五)神允许在教会中有「搬弄口舌」之事发生,目的要叫清心爱神的人不信靠任何人甚或自己,而单单信靠神。 【诗一百二十3】「诡诈的舌头阿,要给你甚么呢?要拿甚么加给你呢?」 〔吕振中译〕「诡诈之舌头阿,要用甚么去给你呢?要拿甚么来加给你呢?」 〔原文字义〕「给…加给(原文与给同字)」给,往,向,到,归属于。 〔文意注解〕「要给你甚么呢?要拿甚么加给你呢?」:意思是指「我当怎么对付你,才能让你改邪归正呢?」 〔话中之光〕(一)我们刚刚重生得救的时候,里面的感觉常常很敏锐,一点点罪恶、一点点肉体,都会让我们灵里很不舒服。但人是最容易适应环境的,如果没有马上对付罪恶、对付肉体,灵里的感觉就会逐渐麻木,与世界分别的意识就会逐渐迟钝,寻求神的心也就渐渐冷淡了。 (二)许多信徒虽然还没有完全落在世界里,但却与神若离若即,自认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因此「也不冷也不热」(启三15)。若我们真是神所拣选的,祂必会让我们经历一点「急难」,「使我的灵魂苏醒」(诗二十三3),看见自己已经落在远离神的光景里,因此拒绝自己(参太十六24)、浪子回头。 【诗一百二十4】「就是勇士的利箭,和罗腾木的炭火。」 〔吕振中译〕「就是勇士的利箭、和罗腾木的炭火!」 〔原文字义〕「勇士」强有力的;「利」快力的;「罗腾木」罗腾木,金雀花。 〔文意注解〕「勇士的利箭」:能射穿人,置人于死地。 「罗腾木的炭火」:罗腾木是旷野沙漠地常见的灌木,所制木炭易燃且耐烧。 〔灵意注解〕「勇士的利箭」:表征神的话语,能射穿人心,使人折服。 「罗腾木的炭火」:表征神的审判,长久有效,引人悔改。 〔话中之光〕(一)谎言有如利箭伤人,且一旦射出就收不回来;唯有神的话语才能治服。受神话的光所对付,叫人不敢随意说话。 (二)伤人的话又如罗腾木的炭火,令人长久受害。对此,神的审判也相当厉害,害人反害己。 (三)我们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需要用「炭火」来洁净(参赛六5~7),方能为神所用。 【诗一百二十5】「我寄居在米设,住在基达帐棚之中,有祸了!」 〔吕振中译〕「我有祸阿,因为我寄居在米设,我住在基达的帐棚中!」 〔原文字义〕「米设」拉长;「基达」黑暗。 〔文意注解〕「米设」:中东北部的一个好战民族(参创十2)。 「基达」:以实玛利的后裔(参创二十五13),中东南部的一个强悍难驯民族。 〔灵意注解〕「我寄居在米设,住在基达帐棚之中」:表征居住在野蛮好斗的外邦人中间,无法和睦共存。 〔话中之光〕(一)基督徒虽然住在世界上,但不能与世人相配相和(参林后六14~15),道不同不相为谋。 (二)圣经并没有一个意思说,基督徒不能与世人交接来往,圣经也不禁止这一类平常的关系(参林前五10;提前三7;彼前二12);但我们却要利用这种来往关系,把他们引到主面前(参西一28),使他们作主的门徒(参太廿八19)。 【诗一百二十6】「我与那恨恶和睦的人,许久同住。」 〔吕振中译〕「我跟那恨恶和平的人同住太久了。」 〔原文字义〕「和睦」平安,和平,完全,全部;「许久」许多,很多,大量。 〔文意注解〕「那恨恶和睦的人」:在大卫的经历里,可能指扫罗,他屡次想方设法要杀害大卫。 「许久同住」:大卫被迫住在扫罗的王宫里有一段时间。 〔话中之光〕(一)属神的人若与属世的人「许久同住」,不是同流合污,就是被排斥逼迫,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你们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负一轭」(林后六14)。正如大卫努力与扫罗和平相处,得到的却是仇恨和追赶。 (二)爱主的人住在世界,不管怎样委曲求全,早晚都会遭到世界的反对,正如主耶稣所说的:「你们若属世界,世界必爱属自己的;只因你们不属世界,乃是我从世界中拣选了你们,所以世界就恨你们」(约十五18~19)。
【诗一百二十7】「我愿和睦;但我发言,他们就要争战。」 〔吕振中译〕「我,我和平;但我一说话,他们便要战争。」 〔原文字义〕「发言」说话;「争战」战争,战役。 〔文意注解〕「我发言,他们就要争战」:意指对方充满敌意和仇恨,彼此话不投机。 〔话中之光〕(一)信徒应当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切莫想要用道理说服别人,唯有彼此都被带到神面前,让神的话来作工,审判并折服人(参4节)。
叁、灵训要义
【上行的起点──转向神】 一、苦难中的觉醒(1节) 1.「我在急难中」:苦难叫我发觉处境危急,因而回头转向神 2.「求告耶和华」:确认无法自力脱离险境,因而向神呼求 3.「祂就应允我」:祷告蒙神垂听,信靠神是正确的抉择 二、离了神,一切都是虚谎(2~4节) 1.「耶和华阿,求你救我脱离说谎的嘴唇,和诡诈的舌头」(2节):承认自己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赛六5) 2.「诡诈的舌头阿,要给你甚么呢?要拿甚么加给你呢?」(3节):求神启示如何对付虚谎 3.「就是勇士的利箭」(4节上):神的话一解开就发出亮光(诗一百十九130),能刺入剖开,使人辨明(来四12)真实与虚假 4.「和罗腾木的炭火」(4节下):神的审判有如炽热不熄的炭火,能洁净虚谎的嘴唇(赛六6~7) 三、在神以外的生活永无宁日(5~7节 1.「我寄居在米设,住在基达帐棚之中,有祸了」(5节):生活在周遭都是剽悍好斗的外邦人中间,无法和睦相处 2.「我与那恨恶和睦的人,许久同住」(6节):截至如今,时日已久 3.「我愿和睦;但我发言,他们就要争战」(7节):虽然竭力约束自己,但仍旧话不投机,无法避免争端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诗篇注解》
参考书目:请参阅「诗篇提要」末尾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