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第一百二十篇拾穗 【诗一百二十篇题注】「上行(或作登阶。下同)之诗。」 诗人在这首哀歌里恳求得拯救(1,2节)、报应(3,4节)和平安(5~7节)。“上行之诗”。诗篇第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四篇是一本圣诗集,是朝圣者每年上耶路撒冷守逾越节、五旬节和住棚节时使用的。――《诗篇雷氏研读本》 自本篇至一三四片每篇的题注都有“上行之诗”四字。一般认为这些诗是被掳的犹太人从巴比伦回耶路撒冷时在路上所唱的(拉二1;七9)。也有人解释,这四个字的原文指登上圣殿的台阶,故又作“登阶之诗”,供圣殿仪式用。不过大多数学者都相信,指的是一年三次往耶路撒冷朝圣之行(看出二十三14~17;申十六16;弥四2)途中唱的歌(看八十四5~7)。 这十五篇诗大都以祈祷开始,追忆当年离家在异邦的经历,然后以在圣殿中赞美神结束,而且各诗都表达对神殿宇的浓厚渴慕。 本篇为一首感恩诗,感谢神垂听了祷告(1节),然后追述未获拯救前所遭遇的苦况(5~7节)。诗人求神帮助他(2~4节)。诗中未提朝圣的事,但感恩应是上圣殿还愿的原因。――《启导本诗篇注释》 这是一篇感恩诗:「上行之诗」:传统的解释是犹太人往圣殿朝圣时所唱的诗,或是利未人离开圣殿的妇女院,登上通到以色列院的台阶时所唱诵的诗。 引言:诗人多谢神曾经听了他的祈祷。――《串珠圣经注释》 仰望救恩的祈祷: 120至134篇是‘登阶之诗’,关于其含意有以下几种见解,但无从确定究竟哪一种正确。①歌唱从巴比伦被掳归回的以色列得以上耶路撒冷;②朝拜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所唱的诗歌;③唱这首诗歌时当高声吟颂。这首诗的作者亦不甚清楚,只是因其内容与气氛与52篇相似,可以视大卫为作者,在这里,诗人为恶人的图谋而发出叹息,恳求神施恩助他。这首诗可根据韵律和内容分成三个诗段:①对救恩的恳求(1,2节);②对恶人的审判(3,4节);③为好争战的邻舍而叹息(5~7节)。 ――《圣经精读本》 诗篇一百二十到一百三十四篇,是被称为「上行之诗 Song of Ascents」的一组诗歌,也是诗篇中最美的一组诗歌。对于这十五篇诗,传统有三种解释: 1.从圣殿的妇女院(Court of the Women)上到以色列院(Court of Israel)的尼卡诺门(Nicanor Gate),一共有十四级台阶。这十五篇是利未人站在地面和每级台阶上所唱的诗,所以也被称为「登阶之诗 Gradual Psalms, Songs
of Degrees, Songs of Steps」; 2.以色列人一年三次登山前往耶路撒冷守节的时候,一路吟唱这些诗,所以也被称为「朝圣之诗 Pilgrim Songs」; 3.以色列人从远方回国、从被掳之地归回的时候,在途中可能也吟唱这些上行之诗。 无论哪种解释,都是说神的百姓从远离神的地方,一步步上行到耶路撒冷,最后住在神的殿里、称颂神的名。「上行之诗」所描绘的,正是主耶稣所说的:「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路九3)。信徒属灵生命的成长经历,就是在各种环境和际遇里,一点一点地拒绝自己,一步一步地向上行,以致「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弗四15),在基督里与神联合。 这十五篇「上行之诗」的作者不同、年代不同,其中一百二十二、一百二十四、一百三十一、一百三十三篇被称为大卫上行之诗,一百二十七篇被称为所罗门上行之诗。解经者常常根据不同的视角,把「上行之诗」分作几组,帮助读者灵修。本综合解读把「上行之诗」分为三组,每组五篇: 1.第一组:从一百二十到一百二十四篇,让我们看见一个属神的人怎样从远离神的光景里苏醒过来,离开世界,在神的保护下一步一步地上行到耶路撒冷、来到圣殿,仰望坐在天上的主。 2.第二组:从一百二十五到一百二十九篇,让我们看见这个上行之人进入圣所,进入圣灵的亮光里面,在神面前认识了肉体的败坏,不但能脱离世界的捆绑,也能脱离肉体的辖制。 3.第三组:从一百三十到一百三十四篇,让我们看到上行的最高阶段,就是破碎自己,完全停止「己」的活动,进入至圣所,与神联合。── 诗篇综合解读 「上行」(1节),原文是「阶梯、向上」。一百二十篇到一百三十四篇被称为「上行之诗 Song of Ascents」。── 诗篇综合解读 ◎ 120 至 134 是「上行之诗」或「登阶之诗」。传统上认为是犹太人往圣殿朝圣时所唱的诗歌。耶路撒冷是在一个山丘上,圣殿更是在山丘上,因此要去圣殿朝圣,都是要「上行」。 ●「上行」:SH 4609,「阶梯」、「楼梯」、「向上」。──诗篇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序言——大卫是在撒母耳逝世以后不久创作了诗120和121篇。这位敬虔者的离去,对于大卫个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损失。他意识到撒母耳的束缚力既已消除,扫罗必变本加厉地追逐他。 第2节里的诽谤者(第2节)很有可能是指扫罗,但也有人认为是指以东人多益(撒上22:22;见撒上26:19注释)。 “上行之诗”的含义不明。除了本诗之外还有诗121~134篇。这些诗歌最有可能是朝圣之歌,是以色列人每年在前往耶路撒冷过节的路上唱的。── SDA圣经注释 【诗一百二十1】「我在急难中求告耶和华,祂就应允我。」 ●「急难」:SH 6869,「困境」、「危难」、「困难」。──诗篇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神不仅垂听祈祷,而且按照祂无穷的智慧予以回答。 ――《SDA圣经注释》 【诗一百二十1~2】人的话语可以令一个人痛苦(和合:急难),或译:逼他到「困境」中,这与一百十九篇所发现,神的话可以给人自由,或「宽阔」(如:一百十九45、96),是何等强烈的对比。 这个人没有回嘴。他在此处记下,当他望向一个更美的方向,便从那里得着了轰然的回应。──《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二十1~5】此时,这位上行之人可能身体并没有离开迦南,但「急难」(1节)却惊醒了他,叫他发觉自己灵里并没有安息在流奶与蜜之地,而是寄居在「米设」和「基达」之中了。 多少时候,我们自以为住在神面前,自以为已经舍己跟随主;但是,只要神兴起一点点环境和难处,我们就会在圣灵的光照中发现,自己早已滑落到基督之外,流落在「米设」和「基达」了。主耶稣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太十六24),但却没有一个天然人愿意拒绝自己,总以为肉体里面还有一点优点、还有一点善良。因此,圣灵就会借着「急难」,让我们不得不发现,不肯拒绝自己、离开世界的人「有祸了」(5节);然后,我们才能像浪子一样(路十五20),心里醒转过来,说:「我要起来,到我的神那里去!」── 诗篇综合解读 【诗一百二十2】「耶和华阿,求你救我脱离说谎的嘴唇,和诡诈的舌头。」 “说谎的嘴唇”和“诡诈的舌头”都属于他的仇敌。――《诗篇雷氏研读本》 「嘴唇 ...... 舌头」:代表说谎诡诈的恶人。――《串珠圣经注释》 说谎的嘴唇与诡诈的舌头: 言语可如实地反映一个人的人格,有时遭来杀戮,有时则带来抚慰。这一节诗揭露了欲用舌头乔装打扮的虚伪面孔。圣经多处强调了舌头的重要性(34:13;箴13:3;21:23;雅1:26;3:6;彼前2:1;3:10)。 ――《圣经精读本》 「撒谎的嘴唇」(2节),在大卫的经历里,可能指扫罗或以东人多益(撒上二十二22)。──
诗篇综合解读 「诡诈的舌头」(2节),原文是单数,可以指自己的舌头,也可以指某一个人的舌头。── 诗篇综合解读 口舌是一个人属灵光景的标志,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太十二34)。一个住在基督里面的人,他的口舌是在圣灵的管理之下,「若有人在话语上没有过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雅三2)。而一个管不住口舌的人,不管说话有多么属灵,他也是住在肉体里面,因为「若有人自以为虔诚,却不勒住他的舌头,反欺哄自己的心,这人的虔诚是虚的」(雅一26)。── 诗篇综合解读 凡是真正得救的人,圣灵一定会让我们认清肉体的丑恶,引导我们拒绝自己;圣灵也一定会让我们遭受到世界的逼迫,逼着我们离开埃及。因此,神允许我们被「撒谎的嘴唇」和「诡诈的舌头」对付,让我们认识到自己已经落在世界里、已经被肉体所捆绑。── 诗篇综合解读 ◎ 120:2 说明诗人遭遇到的是「谎言」。「谎话」不需要成本,但能造成对手严重的伤害,这常常是最难防御的攻击手段。──诗篇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第2节里的诽谤者(第2节)很有可能是指扫罗,但也有人认为是指以东人多益(撒上22:22;见撒上26:19注释)。 说谎的嘴唇。见诗120篇介绍。关于舌头的作用,见雅3:5,6。当一个人受到诽谤时,可以从耶稣的话中得到安慰(太5:10~12)。 ――《SDA圣经注释》 【诗一百二十3】「诡诈的舌头阿,要给你甚么呢?要拿甚么加给你呢?」 「要给你甚么」:即「神要怎样对付你」。――《串珠圣经注释》 本篇可能是回忆大卫刚开始躲避扫罗追杀时的遭遇。人的毁谤(3节),使大卫落在「急难」(1节)之中,但他却没有回嘴,而是转身「求告耶和华」(1节),让神的话语领他「行在宽阔之地」(一百一十九45英文ESV译本)。── 诗篇综合解读 这样的经历,也是许多信徒上行的开始。我们刚刚重生得救的时候,里面的感觉常常很敏锐,一点点罪恶、一点点肉体,都会让我们灵里很不舒服。但人是最容易适应环境的,如果没有马上对付罪恶、对付肉体,灵里的感觉就会逐渐麻木,与世界分别的意识就会逐渐迟钝,寻求神的心也就渐渐冷淡了。许多信徒虽然还没有完全落在世界里,但却与神若离若即,自认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因此「也不冷也不热」(启三15)。若我们真是神所拣选的,祂必会让我们经历一点「急难」,「使我的灵魂苏醒」(二十三3),看见自己已经落在远离神的光景里,因此拒绝自己(太十六24)、浪子回头。── 诗篇综合解读 ◎ 120:3 诗人是询问「诡诈的舌头」,问它:「神要给它什么」?答案就是 120:4 ,也就是用火与箭来毁灭之。──诗篇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诽谤会使说邻居坏话的人心里更加卑鄙和堕落,并给社会带来误解和纷争。 ――《SDA圣经注释》 【诗一百二十3~4】简言之,那答复为:说谎之人的武器虽会伤人,但将被比谎言更有能力的箭所毁,即神真理的利箭和审判的炭火。──《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二十4】「就是勇士的利箭,和罗腾木的炭火。」 神的审判要象“罗腾木的炭火”那样炽热而持久地烧。――《诗篇雷氏研读本》 “勇士的利箭”:谎言象刀剑伤人(五十七4;六十四3),所以也以利箭来刑罚他们。 “罗腾木的炭火”:罗腾木是一种耐烧木材,用以制成的木炭,易燃耐烧。诡诈的舌头象火(箴十六27),所以刑罚也是火。――《启导本诗篇注释》 「罗腾木的炭火」:罗腾木是易燃烧的松木,常用以制炭,比喻恶人要受灼热炭火的惩罚。――《串珠圣经注释》 他们的肉体与灵魂亦会被灼热的火所消灭(林前6:9,10;约三1:9~11)。 ――《圣经精读本》 描述了口吐恶言者将要受到的可怕刑罚,他们所要受的痛苦,如利箭射中在身体, 「罗腾木」(4节)是南地旷野常见的灌木,制成的木炭易燃、耐烧。── 诗篇综合解读 人的话就像「勇士的利箭」(4节),会一箭穿心,一旦射出就收不回来;又像「罗腾木的炭火」(4节),并不需要多少代价,一旦点燃却不易熄灭。一个管不住口舌的人,一定会用口舌伤人;一个管不住口舌的人,也一定容易被别人的口舌伤害。因为神的管教也是「利箭」和「炭火」,好让我们在口舌上受对付,体会到口舌的可怕,因此不敢再放纵口舌。── 诗篇综合解读 ◎「罗腾木的炭火」:罗腾木是一种耐烧的木材,制成的木炭,易燃且耐烧。──诗篇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利箭。第4节回答了第3节的问题。利箭显然指神给诽谤者的报应。 罗腾木(小树名,松类)。原文是rethamim。据认为指金雀花树,是多枝少叶的灌木(见伯30:4注释)。阿拉伯人现在用它来生产优质木炭,可以烧出很旺的火。 ――《SDA圣经注释》 【诗一百二十5】「我寄居在米设,住在基达帐棚之中,有祸了!」 诗人提到“米设”(参看结三八2的脚注)和“基达”(参看赛二一16的脚注),目的是指出他正住在充满敌意的环境里。――《诗篇雷氏研读本》 米设施中东北部的一个民族(创十2),基达为以实玛利的后裔(创二十五13),都是强悍难驯的民。诗人生活其中,痛苦非言可喻。――《启导本诗篇注释》 「米设」、「基达」:代表强悍野蛮的外邦人;诗人在他们当中居住,痛苦万分。――《串珠圣经注释》 米设,基达: 指挪亚的孙子和以实玛利的次子。事实上,以色列未曾住在他们所居住的迦士比海或阿拉伯附近,因此,这一节所谈论的两个民族是好战的象征。归根结底,诗人的苦难似乎源自与战者同居一处,诗人为此而叹息。从此处,我们可以学会圣徒当如何与人相交,即圣徒当热爱耶和华也乐于与人和睦(太5:9)。 ――《圣经精读本》 「米设」(5节)是住在应许之地北方、安纳托利亚半岛中部的雅弗后裔(创十2),离耶路撒冷非常遥远。「基达」(5节)是住在应许之地东南、阿拉伯半岛的以实玛利后裔(创二十五13),虽然与以色列人血缘相亲、位置相邻,却难以和平相处。这两个民族代表远离神、难以相处的人。── 诗篇综合解读 ●「米设」: 创 10:2 ,是以色列远处北方黑海沿岸大平原的居民。 ●「基达」: 创 25:13 为以实玛利的后裔,阿拉伯人。 ◎「米设」、「基达」:可能用来泛指「难以相处的外族」。──诗篇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米设。见创10:2注释。 基达。见创25:13注释。米设和基达显然喻指大卫流亡之地。 ――《SDA圣经注释》 【诗一百二十5 米设和基达】米设是安那托利亚中部的王国,被亚述王撒珥根二世所征服,又曾经被俄罗斯南部的辛梅里人侵略。学者相信在辛梅里战争之后,它被里底亚所并吞。亚述人称他们为穆什库(Mushku),希罗多德则称之为莫斯希(Moschi)。主前八世纪末的穆什库王名叫米塔(Mita),在希腊文献中就是能够点物成金的米达斯(Midas)王。他位于戈尔迪昂的陵墓已经被学者确认挖掘。基达是以实玛利的次子(创二十五13),也是全盛时期在主前八至四世纪的一个部落的名字。亚述和后期巴比伦的文献称之为卡塔尔尔(Qadar)。基达的人名似乎与闪族语的南支有关。这些以阿拉伯半岛南部为根据地的部落,亦不时在黎凡特和西乃半岛出没。至少到希腊时代为止,他们是以养殖羊只和行商为业。由于这两个地方是在以色列的不同方向,在本节中以对偶形式出现大概是代表遥远的蛮荒地带。──《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诗一百二十5~6 米设与基达在甚么地方?诗人为何视住在此处为有祸?】“米设”是在以色列最北部的一个民族;“基达”是最南部的民族。两者都以好战和鲁莽闻名。诗人不可能同时在两个地方,他是在为自己远离家乡,被外邦人包围而伤心。――《灵修版圣经注释》 【诗一百二十5~7】这里显明诗人的特殊处境:他住在外邦人中;由此亦可看出这些毁谤者的动机,因他们看不顺眼他和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同。这短短的经文,可作「不能同负一轭」的典型说明,光与暗无法兼容,不论存多少好意,若是不能改变对方,或令他们降服,就无法解决问题。新约以此来劝诫基督徒,切勿落入两种相反的错误:其一,不可妥协(林后六14以下:约壹二15以下);另一则为,不可敌视(罗十二14~21)。──《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二十6】「我与那恨恶和睦的人,许久同住。」 「恨恶和睦的人」(6节),在大卫的经历里可能指扫罗。属神的人若与属世的人「许久同住」(6节),不是同流合污,就是被排斥逼迫,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你们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负一轭」(林后六14)。正如大卫努力与扫罗和平相处,得到的却是仇恨和追赶。爱主的人住在世界,不管怎样委曲求全,早晚都会遭到世界的反对,正如主耶稣所说的:「你们若属世界,世界必爱属自己的;只因你们不属世界,乃是我从世界中拣选了你们,所以世界就恨你们」(约十五18~19)。── 诗篇综合解读 ●「和睦」:SH 7965,「平安」、「和平」。──诗篇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可能指扫罗王(见诗120篇序言)。 ――《SDA圣经注释》 【诗一百二十7】「我愿和睦;但我发言,他们就要争战。」 ◎这一段的意思是诗人的敌人有如外国蛮族,诗人一发言,他们就要战争。 ◎这一篇似乎是强调诗人自己认清自己所处的艰恶环境,所以他希望去朝见神,获得生命的提升与改变。──诗篇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大卫尽量要与扫罗和他邪恶的谋士们和平相处,所得到的却是仇恨和敌意。――《SDA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120~121篇)】 1 信徒在世上当持什么态度?参120篇; 约17:15; 太6:13。新约有否鼓励避世主义? 2 希腊以彼古罗学派认为神对世间事件不闻不问,这神观和朝圣者的有何不同?参121:2, 4~5, 8。 ──《串珠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