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第一百二十三篇拾穗 【诗一百二十三篇题注】「上行之诗
。」 诗人表达他对神的信心(1 , 2节),并祈求神拯救百姓脱离那些藐视他们的人(3,4节)。――《诗篇雷氏研读本》 这是一首求告诗,求神怜悯谦卑仰望祂的子民,阻挡骄傲不敬神之人的藐视。参看一二〇篇题解。――《启导本诗篇注释》 这是一篇团体的祈祷诗。 祈求神的怜恤: 这首作者不详的短诗哀婉地表现了诗人对神的切切盼望。诗人在难以煎熬的蔑视与嘲笑中定睛仰望神,他坚信惟有神的怜悯才能使他胜过一切危难。 在地上饱经困苦的诗人认识到地上再没有人可以助他,因此就举目仰望在天的神。圣徒的福分正是喜乐时赞美主而痛苦时恳求主。 ――《圣经精读本》 【诗一百廿三1】「坐在天上的主阿,我向你举目。」 「坐在天上的主」:在天上坐着为王的主。耶稣祷告也「举目望天」(约17:1)。――《串珠圣经注释》 神在天上坐于宝座(和合:坐在天上)「随自己的意旨行事」(一一五3),他信实的爱与智慧,过于我们所能计算(三十六5:赛五十五9)。主祷文的开头也是如此向上看;本诗可以修正因太熟悉这祷文,而对其意义轻率欠思的弊病。──《丁道尔圣经注释》 在一百二十篇,上行之人看见自己寄居在远离神的米设和基达(一百二十5),神借着急难使我们的灵魂苏醒,把我们从远离神的世界和肉体里带出来,开始往上行走回家的天路。──《圣经综合解读》 在一百二十一篇,上行之人「向山举目」(一百二十一1),越过一切的环境和难处,看到「我的帮助从造天地的耶和华而来」(一百二十一2),一路被神带领上行。──《圣经综合解读》 在一百二十二篇,上行之人看到属灵的同伴(一百二十二1),看到「耶路撒冷被建造,如同连络整齐的一座城」(一百二十二3),因此喜乐、赞美、祷告,忘记了旅途的一切艰辛和疲惫。──《圣经综合解读》 而到了本篇,上行之人不但踏入了耶路撒冷的城门(一百二十二2),而且来到了圣殿的门口。他从门口向圣所举目,灵里已经看到约柜,看到「坐在天上的主」(1节)也「坐在二基路伯上」(八十1;九十九1)。这时,他不再看世界、也不再看自己,不再看山、也不再看同伴,甚至连地上的耶路撒冷也不看,而是单单举目仰望「坐在天上的主」。主耶稣的祷告也是「举目望天」(约十七1),主祷文首先提到「我们在天上的父」(太六9),就是要我们把心思单单转向天上:「所以,你们若真与基督一同复活,就当求在上面的事;那里有基督坐在神的右边。你们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西三1~2)。──《圣经综合解读》 ●「坐在天上的主」:原文没有「主」,而是「坐在天上的啊」。 ◎「我向你举目」,让人想到 121:1 ,诗人「向山举目」的结果也是想到自己的帮助是来自神,因此现在他直接渴望神的帮助就好。──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一百廿三1~2】祈求的基础:诗人仰望神,因神会垂听祷告。――《串珠圣经注释》 【诗一百廿三2】「看哪,仆人的眼睛怎样望主人的手,使女的眼睛怎样望主母的手,我们的眼睛也照样望耶和华我们的神,直到祂怜悯我们。」 仆人和使女指望男女主人供应他们生活上的需要(“望……的手”),神的子民同样地指望祂。――《诗篇雷氏研读本》 用仆婢与主人的关系,比喻忠心于神的男女怎样谦卑倚靠神。――《启导本诗篇注释》 「手」:象征力量和权柄,可代表拯救、供给、管辖、命令等行动。这里大概是指选民谦卑地仰赖神的拯救。――《串珠圣经注释》 仆人的眼睛怎样望: 从这里我们看到诗人依靠并等候神的身影。当时,仆人的生命完全取决于主人。与此相同,诗人将自己的生命与面临的危机完全交托给神。 ――《圣经精读本》 本节则全神贯注于近处的某一个点,仆人的眼目已经十分精练,对最微小的手势都会有反应。这个比喻无需多加强解,因这些仆人所仰望的,是神的释放,而非工作的命令;然而他们仍是仆人,必须忠心、顺服。他们不肯背弃祂,解脱等候祂的压力;也不肯加入「骄傲人」的阵营,藉贿赂来除去他们的「藐视」(4节)。有一首诗歌,将这篇与主耶稣对仆人的教训相连,要仆人儆醒等候祂回来,其精神与本篇十分吻合。──《丁道尔圣经注释》 「仆人」(2节),原文是「奴隶」。「使女」(2节),指属于女主人的女仆。「仆人」和「使女」望着主人的手,代表着敬畏、顺服、倚靠和忠心,包括许多的意思:倚赖恩典、等候指示、接受管教、盼望赦免。──《圣经综合解读》 「怜悯」(2、3节),原文是「恩待、施恩, 怜恤」。──《圣经综合解读》 ◎ 123:2 生动的描述作者对神怜悯的渴望,如同主人之于奴隶,是一切帮助的唯一源头,因此也是唯一的恳求对象。──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一百廿三3】「耶和华啊,求你怜悯我们,怜悯我们!因为我们被藐视,已到极处。」 一个人越靠自己、越远离主,里面就越骄傲,越觉得自己能干、属灵。但一个人越仰望神、越亲近主,里面就越谦卑,越承认自己不过是一个仰赖恩典的无用「仆人」或「使女」。当人脱离了自己、脱离了环境,单单向「坐在天上的主」(1节)举目的时候,眼目就会忠心盯住主引导的手、供应的手、扶持的手和管教的手,承认自己「是重价买来的,不要作人的奴仆」(林前七23),而是要让神的旨意成就在自己身上,留意祂手的每一个动作,随时预备、响应呼召。──《圣经综合解读》 当我们时时、事事仰望主的时候,就会越来越「效法基督耶稣」(罗十五5)。因为我们「既然敞着脸得以看见主的荣光,好像从镜子里返照,就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如同从主的灵变成的」(林后三18)。──《圣经综合解读》 ●「怜悯」:SH 2603,「施恩」。 ●「已到极处」:SH 7227,「大量的」、「许多的」、「充足的」。 ◎ 123:3 使用重复的「怜悯」,用以加强语气,表示作者极度需要上帝的施恩怜悯。──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一百廿三3~4】祈求的内容和诗人的苦况:诗人和同胞受欺凌和藐视,已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只能求神怜悯。――《串珠圣经注释》 此处唯独举出藐视;颇发人深省。其他事情或会带来皮肉之伤,但这却使人心底冰冷。它能进入灵魂的深处,比任何拒绝更甚;登山宝训中指出,它比忿怒更具杀伤力(太五22)。即使是语出偶然,或不经意,业已十分伤人;而若是当受的,又是不可更改的,则成为地狱般的痛苦(但十二2);参诗十四4~6的注释所提及鲁益师的话。 然而对基督徒而言,这是我们必有的遭遇,可是其中的毒刺已被拔除,以致可以成为一种荣誉(徒五41)。基督曾亲自承受,以致使它产生救赎的功用。 本篇有好些重复的话,加强了迫切感;其中之一是「已到极处」。本篇结尾很突兀,并未得到答案,但是另一位受苦者在类似状况下,则定意接受这个字(RSV译为「满」),并回答道(哀三30、31、33)。──《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廿三4】「我们被那些安逸人的讥诮和骄傲人的藐视,已到极处。」 “安逸人”、“骄傲人”都是指靠自己的聪明和人的力量,不把神放在眼里的人。他们看不起受苦、贫乏却倚靠神的人。――《启导本诗篇注释》 「安逸人」:狂傲自以为义的人。――《串珠圣经注释》 安逸人: 指未曾经历过属灵苦难或神之惩戒的人。因他们远离神的律法,可以享受到肉体的安逸与属世的短暂太平。然而这决不能成为真正的平安,因为惟有神才能赐下真实而永恒的平安(119:165;赛26:3;约14:27)。 ――《圣经精读本》 「安逸」(4节),原文是「自在安全、平静无事」。「安逸人」自己的生活平静无事,但却成为别人痛苦的来源,甚至「已到极处」(3节)。这样的「安逸」必然招来神的审判,最终把人引向沉沦。──《圣经综合解读》 「安逸人」和「骄傲人」倚靠自己的努力,日子越安逸、灵里越骄傲,所以会「藐视」(4节)那些承认软弱、需要求神怜悯的人,「讥诮」(4节)那些拒绝自己、背起十架行走天路的人,就像人讥诮被挂在十字架上的主。──《圣经综合解读》 诗人不提皮肉之苦,但却两次提到「藐视」(3、4节),因为「藐视」乃是「骄傲人」的毒箭,能射进灵魂的深处,比任何的伤害和拒绝更甚。所以主耶稣说:「凡骂弟兄是拉加的,难免公会的审断;凡骂弟兄是魔利的,难免地狱的火」(太五22)。──《圣经综合解读》 主耶稣在地上的时候,「祂被藐视,被人厌弃;多受痛苦,常经忧患。祂被藐视,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样;我们也不尊重祂」(赛五十三3)。因此,一个上行之人,也是拒绝自己(太十六24)、与主一同「钉在十字架上」(加六14)的人。当他在圣殿门口举目仰望神的时候,就把一路的辛酸、一切的苦楚都倒在主的面前,单单等候主的「怜悯」(3节),而不是靠自己去争取「安逸」:「他当由人打他的腮颊,要满受凌辱。因为主必不永远丢弃人。主虽使人忧愁,还要照祂诸般的慈爱发怜悯。因祂并不甘心使人受苦,使人忧愁」(哀三30~33)。──《圣经综合解读》 ◎ 123:4 说明了作者痛苦的来源是「平静无事的人」与「骄傲的人」。我们自己会不会也常常在顺境时对那些遭遇患难的人指指点点,导致他们更是陷入痛苦之中?──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思想问题(第123, 124篇)】 1 试从123篇中找出仰望神的真义。 2 「若」一字在124篇中有什么含义? 3 诗人对神的拯救及能力都有很深入的描写。「给吞吃」(6)原意是在牙齿之间,「漫过」(4)则是被涌去之意。你有否追想主的拯救及大能,并为此感恩呢? ──《串珠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