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第七十八篇拾穗 【詩七十八篇題註】「亞薩的訓誨詩。」 亞薩憶述以色列的早期歷史,為要提醒後代不要再次對神不忠。他邀請(1~11節)百姓回想他們昔日在曠野怎樣激怒神(12~39節),他們在出埃及期間怎樣忘恩負義(40~55節),以及在士師年代怎樣對神不忠(56~72節)。“訓誨詩”。參看詩篇第三十二篇的腳註。――《詩篇雷氏研讀本》 本篇初讀很像述史詩,但從全詩來看,則是一篇智慧詩,用讚美詩的體裁綜述以民的歷史,借古喻今,教導人不要重蹈覆撤,應紀念神不改變的恩惠,信守與祂立的約。 此詩很可能寫于南、北國時代,故有責備以法蓮的不忠(9節)和應以錫安山而非示羅為敬拜中心(60節)的話,藉以告誡耶城的百姓,不可隨從北國走背棄神的道路。詩中特別紀念神在大衛時代施行的拯救。 全詩72節可分為七段:1,說明本詩為智慧的教導,引入正文(1~3節);2,神的拯救和律法是歷代信仰的基礎(4~8節);3,北國不紀念神昔日大能的作為,毀棄與神立的約(9~16節);4,以色列曠野生活和神的供應(17~ 31節);5,追述以色列人如何不斷離棄神(32~39節);6,複述神拯救以民出埃及,經過大海和曠野,在迦南安居(40~64節);7,猶大族蒙揀選成為眾支派之首(創四十九8~12);而以錫安為神居所,大衛為神牧羊其子民(65~72節)。――《啟導本詩篇註釋》 這是一篇智慧詩:詩人透過複述歷史來鼓勵聽眾緬懷神過去的恩典,提醒他們應該讚美神,也把前人的不忠作為監戒,使會眾有所警惕。――《串珠聖經註釋》 神不顧百姓的不信,依然施行救恩。是聖殿唱詩班吟頌的特殊詩,為“默想、教訓詩”。本史詩陳述以色列的歷史,從摩西直到大衛時代,教訓百姓從歷史中領受屬靈智慧。篇幅較長,蘊含以下兩點明確的事實
:①神向他所揀選的以色列百姓,施行過何等偉大、驚人的恩典及永不更改的慈愛;②以色列雖然蒙神如此眷愛,卻頑梗悖逆、背叛神、繼續犯罪。詩人回顧以色列羞愧的歷史,教訓以色列的後裔,借鑒祖先的教訓,不再犯罪。尤其不能忘卻神不紀念人所犯的諸般罪孽,揀選大衛,借他引領以色列的慈愛。由以下三個詩段組成:①為不再步列祖悖逆後塵,以色列當吸取歷史教訓,並將此傳給後人(1~8節);②神並沒有中止對以色列的無限慈愛與恩典,以色列卻藐視神,惹動神的震怒(9~64節);③雖然如此,神卻揀選大衛,藉著他將以色列養育成神聖潔的百姓(65~72節)。 ――《聖經精讀本》 本詩回顧了從摩西帶領百姓出埃及、到大衛在錫安作王的以色列歷史,證明人的本相是善變、忘恩的,百姓一直在重蹈歷史的覆轍,不斷「忘記神的作為」(7節)。因此,人不可能倚靠自己的努力來「遵守神的約」(10節),只能倚靠神所揀選的牧人「牧養自己的百姓雅各和自己的產業以色列」(71節)。──《聖經綜合解讀》 今天信徒的各種軟弱,在歷史上早已一遍又一遍地重複過了,證明亞當的後裔不可能不重蹈覆轍。但是,我們也可以放心,我們的好牧人基督必然會「按心中的純正牧養」我們、「用手中的巧妙引導」我們(72節),「領許多的兒子進榮耀裡去」(來二10)。──《聖經綜合解讀》 本篇是第二長的詩篇,僅次於詩一百一十九。太十三35引用了第2節。──《聖經綜合解讀》 ◎因為 78:9~10 責備以法蓮的不忠,所以一般認為本詩是寫於南北兩國分立的時候。 ◎這一篇在聖經文件中,算是獨特的一種表現方式。使用詩歌體,以歷史事件來教導人。──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序言——本詩是最長的以色列民族讚歌(見詩105,106篇)。全篇縱覽以色列的歷史,從出埃及到在大衛的建國。詩人敘述過去一再重演的歷史事件,悖逆,以及隨之而來的苦難和懲罰,是為了警告以色列人在現在和將來要忠於神。本詩基本上是訓誨詩,目的是指教人過正直的生活。它並沒有嚴格地按照時間的順序。詩人按照自己的意圖安排歷史的素材,以證明在以色列悖逆的情況下,神依然是的慈愛的。本詩沒有進行規則的分段。主要段落呈散文體。詩歌中充滿精闢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想像力。作為詩體,本詩可以與《舊約》中純粹敘史的篇章媲美。──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1】「我的民哪,你們要留心聽我的訓誨,側耳聽我口中的話。」 我的訓誨: 詩人站在教師的立場教訓眾人。詩人過著符合神教導的生活,能充滿自信地對百姓說“我的教訓”(羅2:16)。 ――《聖經精讀本》 我的民。1~8節宣佈了本詩的宗旨。敘述以色列的歷史,是對當時的警告和對未來的勸勉。 訓誨(torah)。見箴3:1注釋。──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1~2】第1、2節是智慧書的形式;例如,譯為比喻的字(ma{s%a{l),就是箴言的卷名。基本上這字是比較之意,即以一事說明人生之另一事。馬太福音十三35引用第2節,作為耶穌將如何教導的預言;不過他的方式比此處想像力更豐富,亦不那麼容易一目瞭然。本詩從過去選取題材,說明它的要點(如司提反在使徒行傳第七章的作法),讓其中的教訓能銘刻人心。我們的主根據歷史說比喻時(太二十一33以下),乃是用一個生動的故事加以濃縮(就如拿單在撒母耳記下十二章所行),而讓聽眾自己去下結論。這兩種方式都是以過去為現在的借鏡,而使其謎語能解明──因為歷史真正的模式,並不是顯而易見的。──《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七十八1~8】教訓的特點與目的。本詩的序論部分。以色列的信仰並非來自某一宗教天才的抽象冥想,乃是藉著造物主——永生之神的啟示得以產生。對他們而言,信仰與每天的生活緊密相關,現在與未來的真實生活是信仰的體驗。
――《聖經精讀本》 【詩七十八1~11】引言:詩人指出他述史之目的,是希望聽眾監古而知今。――《串珠聖經註釋》 【詩七十八2】「我要開口說比喻,我要說出古時的謎語,」 關於“比喻”和“謎語”的意思,參看以西結書十七章2節的腳註。馬太福音十三章35節引述本節來形容耶穌教導人的方法。――《詩篇雷氏研讀本》 “比喻”有助教導,“謎語”可測智慧。相同的話見《詩篇》四十九4和《以西結書》十七2。本節使智慧詩帶上先知預言的色彩。《馬太福音》十三35引用這裡的話,指出耶穌用比喻教訓人是祂為彌賽亞(基督)的證明。“古時的謎語”指可作殷鑒的古代史事。――《啟導本詩篇註釋》 「說出古時的謎語」:即表明神在古時如何奇妙和出人意外的為選民成就大事。――《串珠聖經註釋》 比喻: 類似意味深長的格言、金句、警句等。 ――《聖經精讀本》 ●「比喻」:SH 4912,「箴言」、「格言」、「比喻」。 ●「謎語」:SH 2420,「寓言」、「費解的言語或問題」。──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比喻(mashal)。見詩49:4注釋;參太13:34,35。比喻需要關注和思考,以便充分理解。──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2 比喻】本節譯作「比喻」的字眼(mashal)的意思十分廣泛:「比喻」(結十七2)、「詩歌」(民二十一27)、「神諭」(民二十三7;和合本:「詩歌」)。它在本節和在箴言十1一樣,都是「教訓」的意思(和合本:「箴言」);指神對百姓的教訓,一方面用以色列人為警告的物件,另一方面運用常見的智慧文學體裁,使「萬民」──不單以色列人──都能聽懂。這話又或可以和哈巴谷書二6的「黑暗話語」相提並論。迦勒底的侵略者喪失不義之財,遭受譏刺。──《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七十八3】「是我們所聽見、所知道的,也是我們的祖宗告訴我們的。」 是我們所聽見……告訴我們的: 詩人傳授的教訓並不是新創的,乃是代代相傳的神之話語。日光之下無新事,惟有神的話語亙古長存(傳1:9)。 ――《聖經精讀本》 【詩七十八4】「我們不將這些事向他們的子孫隱瞞,要將耶和華的美德和他的能力,並他奇妙的作為,述說給後代聽。」 向他們的子孫……述說給後代聽: 惟有直接體驗過的人,才能有這樣的告白。這是基督徒的使命。若沒有神的話語,人必然墮落。我們當以神的話語教育兒女,優於屬世的知識。
――《聖經精讀本》 奇妙的作為一字的用法(亦見11節)──《丁道爾聖經註釋》 ●「美德」:SH 8416,「讚美」、「應得的讚美」。 ●「奇妙的」作為:SH 6381,「卓越的」、「非凡的」、「特出的」。──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指傳授歷史的課程。把神施恩的故事一代一代傳下來,乃是神聖的託付。──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5】「因為,他在雅各中立法度,在以色列中設律法,是他吩咐我們祖宗要傳給子孫的,」 ●「法度」:SH 5715,「見證」。──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神的旨意是讓祂的律法代代相傳,成為以色列人生活中活的動力(見出10:2;13:8,14;申4:9;6:7,20)。──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5~6】法度與律法,這雙重的表達法刻意強調,神所賜給我們的,是確定的、清楚的;參,十九7~10及一一九1、2的註釋。要將信仰教導自己的子孫;則是早有古訓,見申命記六6~9:聖經絕不讓父母袖手旁觀。──《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七十八6】「使將要生的後代子孫可以曉得,他們也要起來告訴他們的子孫,」 【詩七十八7】「好叫他們仰望神,不忘記神的作為,惟要守他的命令。」 扼要神啟示的目的,為使我們擁有純全的信仰。內容如下:①全人對神的信靠;②認識神的知識;③意志上的順服。
――《聖經精讀本》 ●「仰望神」:SH 7760+SH 4300+SH 3689,「盼望寄於神」、「信心放在神上」。──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八7~8】第7節的三句話,顯出信心的三股繩索,即個人的信靠、受教而謙卑的思想,以及願意順服的心志。這些特性看來似平凡無奇,相對之下,第8節形容背約的話則將其原形畢露,這些人絕非英雄人物,乃是變節不貞之輩:具叛逆性、意志不堅、毫不可靠。以下幾節將這思想進一步推演。──《丁道爾聖經註釋》 神起初創造人的心意、今天恢復人的目的,都是要我們「仰望神,不忘記神的作為,惟要守祂的命令」(7節)。但是,神百姓的本相和不信的世人並沒有任何不同,都是「頑梗悖逆、居心不正之輩,向著神,心不誠實」(8節)。因此,神揀選他們,並不是因為他們比世人更好,「只因耶和華愛你們,又因要守祂向你們列祖所起的誓,就用大能的手領你們出來,從為奴之家救贖你們脫離埃及王法老的手」(申七8)。──《聖經綜合解讀》 【詩七十八8】「不要像他們的祖宗,是頑梗悖逆、居心不正之輩,向著神心不誠實。」 「心不誠實」:即不忠貞到底。――《串珠聖經註釋》 ●居心不「正」:SH 3559,「建立」、「設立」、「固定」。 ●心不「誠實」:SH 5399,「確認」、「確立」、「確信」。──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八9】「以法蓮的子孫帶著兵器,拿著弓,臨陣之日,轉身退後。」 “轉身退後”。不是指在某次戰役當中懦弱的行為,而是他們象懦弱的人一樣,放棄遵從神的律法(10,11節)。――《詩篇雷氏研讀本》 以法連的子孫: 從約書亞到掃羅王,作以色列領袖的支派。這裡,“以法蓮”代表整個以色列(創48:17~19)。 ――《聖經精讀本》 以法蓮人在第67節再度提及,他們未被選作領導者。在王國分裂時,他們是離開的支派中最大的一支,而以後的悲劇使他們的名字幾乎成為背道、叛逆的代表(參何四至十三章,到處可見),在此亦為同樣的用法。至於他們懦弱的表現,並沒有任何歷史記錄(其實他們倒是個性剛烈之人:士八1以下,十二1以下),因此臨陣逃跑的說法可能只是隱喻,是表達下一節之事實的強烈筆法,亦顯示這種態度將蒙受的羞辱,而全國都在此種羞辱之下。──《丁道爾聖經註釋》 「以法蓮的子孫」(9節)指以法蓮支派。雅各長子的名分歸了約瑟(代上五1),約瑟長子的名分又歸了以法蓮(創四十八20),帶領百姓進迦南的約書亞就屬於以法蓮支派,士師時代的會幕也在以法蓮境內的示羅。因此,從出埃及到士師時代,以法蓮支派一直自認為是十二支派中的領導者,驕傲自大(士八1;十二1),代表人肉體的努力。──《聖經綜合解讀》 「臨陣之日轉身退後」(9節),可能指以色列人在以便以謝被非利士打敗,丟失約櫃(撒上四10~11),示羅也從此被毀(60節)。──《聖經綜合解讀》 ●「臨陣之日」:「打仗的時候」。──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提到這個支派可能是因為當時他們的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約書亞就是這個支派的人(民13:8,16)。不知道這裡指的是哪一個特殊事件。本節的以法蓮可能代表整個國家。──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9 以法蓮被擊敗】這裡沒有提供足夠的資料,來鑒定所指的是哪一場戰爭。聖經經常用以法蓮作為整個北國以色列的代號。然而在此所指的,可能是以色列歷史中頗為早期的事件,即被非利士打敗,而喪失約櫃的那場戰爭。支持本節是指這場戰爭的證據,包括本詩列舉以色列人所遭遇的問題,數到這一件事為止(60~64節)。又有人遠走歷史的另一端,認為本節是指主前七二二年北國被亞述所滅的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七十八9~10】“以法蓮的子孫”:以法蓮支派為北國的領袖,此處用以代表北國的背約齊義(“臨陣之日,轉身退後”)。――《啟導本詩篇註釋》 【詩七十八9~11】以法蓮曾經忽視歷史的教訓(11),導致臨陣退縮。――《串珠聖經註釋》 9~11節總結了神百姓的三個本相:軟弱(9節)、悖逆(10節)和健忘(11節),不信的世人也是如此。因此,神的百姓和世人都是同樣的罪人,沒有任何優越之處。──《聖經綜合解讀》 ◎這一段的背景不詳,不知道是指那一次的戰役以法蓮支派臨陣脫逃。──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八9~64】以色列的罪。多次出現有關“神的震怒”的詞語(21,31,38,49,50,58節)。不是毫無緣由的震怒,乃是針對以色列持續不斷的罪孽。以色列激怒神的罪孽有:①忘記神向他們顯明的奧秘作為(9~16);②在經歷神的能力之後仍不相信神,而且試探神(17~31節);③虛假的悔改(32~39節);④未曾稱謝神在埃及所施的神跡(40~53節);⑤在神所賜的迦南地拜偶像(54~64節)。由此看到,背叛神無限慈愛的結果極其悲慘。 ――《聖經精讀本》 【詩七十八10】「他們不遵守神的約,不肯照他的律法行,」 【詩七十八11】「又忘記他所行的,和他顯給他們奇妙的作為。」 忘記: 他們若忘記12~16節所記錄的偉大事件,還能紀念什麼呢?他們忘記神的奇跡的原因:①不看重神為他們施行的救恩;②對神的不信,促使他們努力擺脫神的治理,這是重大的罪孽。
――《聖經精讀本》 雖然詩人苦口婆心,「不將這些事向他們的子孫隱瞞」(4節),但百姓還是不斷地「忘記祂所行的和祂顯給他們奇妙的作為」(11節),不斷地重演失敗的歷史。最後,這個蒙揀選的族類在蒙揀選的錫安山棄絕了神所賜的王——耶穌基督,證明亞當的後裔已經全然敗壞。然而,正如神過去在審判中仍有恩典存留,今天,神向大衛所立的約也不是倚靠人的「不忘記」,而是神自己「親口應許,親手成就」(王上八24),我們才可能有「得救的盼望」(帖前五8)。──《聖經綜合解讀》 見詩106:13;參詩78:7。──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12】「他在埃及地、在瑣安田、在他們祖宗的眼前施行奇事。」 本節至16節講神如何在埃及行奇事,在紅海和曠野行神蹟,拯救以色列人,但他們仍背棄神。17~39節和40~64節為神領他們出埃及進迦南事蹟的複述,但一次比一次詳細,而責備的話也一次比一次嚴厲。 “瑣安”在尼羅河三角洲東北歌珊地;43節再提到此城(看民十三22),曾為喜克索王朝的首邑,也是蘭塞二世的王城,可能就是《出埃及記》一11所記的積貨城蘭塞。――《啟導本詩篇註釋》 「瑣安」:位於尼羅河三角洲東北,距歌珊地不遠。――《串珠聖經註釋》 瑣安另一較為人知的名字為坦尼斯(Tanis),位於尼羅河三角洲東北,這城或許即為蘭塞二世(Rameses II)的首都(蘭塞,就是以色列人協助建造的:出一11),或許離該城不遠。田譯為「郊區」或「區域」較好。──《丁道爾聖經註釋》 「瑣安」(12節)位於尼羅河三角洲東北的泰尼斯(Tanis),在歌珊地附近,可能就是積貨城蘭塞(出一11),在主前十二至十世紀成為埃及的首都。「瑣安田」(12節),指瑣安的郊區。──《聖經綜合解讀》 ●「瑣安」:字義是「啟程之地」,位於尼羅河三角洲最北部。在西元前1176到931年間成為埃及首都,那時以色列的君主制度也開始成形。埃及首都在西元前873年遷至薩伊斯與拿帕塔。 ●瑣安「田」:SH 7704,「開闊的田野或鄉間」。 ●「奇事」:SH 6382,「神對百姓施行的超凡, 難以了解的作為」。──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瑣安。埃及的一座儲備城,位於尼羅河塔尼斯支流的岸邊。這座城又被稱為塔尼斯,在出1:11稱為蘭塞。──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12 瑣安】鎖安是埃及的賈內特,希臘人稱之為泰尼斯。這城在第二十一王朝(主前十二世紀)時,成為尼羅河三角洲地區的首都。在摩西時代,以色列人就是定居在埃及的這個區域。──《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七十八12~16】“瑣安”。埃及東北面之歌珊的省會。簡述神在拯救以色列人時,於埃及施行的、與水有關的災難,以及與水有關的神蹟。――《詩篇雷氏研讀本》 神施救恩與引領的歷史。藉著紀念神過去的拯救、引領,持守信心。以色列歷史中,習慣性地不斷重複墮落→懲罰→悔改→拯救的迴圈,是多麼卑劣可憎之事!
――《聖經精讀本》 12~16節是回顧神帶領百姓出埃及、過紅海,用雲柱火柱引導百姓,在曠野使磐石出水的歷史。但百姓卻「忘記祂所行的和祂顯給他們奇妙的作為」(11節),並且「不遵守神的約,不肯照祂的律法行」(10節),以致在爭戰中軟弱、「臨陣之日轉身退後」(9節)。──《聖經綜合解讀》 【詩七十八12~53】出埃及和在曠野漂流的歷史:神雖多次施恩,選民仍多次背叛,懷疑神的能力。――《串珠聖經註釋》 【詩七十八13】「他將海分裂,使他們過去,又叫水立起如壘。」 ●「壘」:SH 5067,「堆」。 ◎ 78:13 指 出 14:16 15:8 的事蹟。──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分裂。見出14:16。13~16節列舉了他們所遺忘的事例,如過紅海,雲柱和火柱在曠野的引導,以及在乾旱之地有水喝。 如壘。見出15:8。──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14】「他白日用雲彩,終夜用火光引導他們。」 描述雲柱火柱引路的情景。――《串珠聖經註釋》 ◎ 78:14 指 出 13:21 的事蹟。──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見出13:21;詩105:39。──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15】「他在曠野分裂磐石,多多地給他們水喝,如從深淵而出。」 ◎ 78:15~16 指 出 17:6 民 20:11 的事蹟。──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見出17:6;民20:11。──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16】「他使水從磐石湧出,叫水如江河下流。」 【詩七十八17】「他們卻仍舊得罪他,在乾燥之地悖逆至高者。」 恩典並不能改變罪人的本相。恩典越多,百姓越不懂得感恩,反而以為恩典是理所當然的,仍舊「得罪祂、悖逆至高者」(17節)。──《聖經綜合解讀》 悖逆。見申9:22;來3:16節。17~31節描寫以色列人埋怨沒有酒肉,從而受到懲罰。 乾燥之地(siyyah)。指乾旱無水之地。──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17~18】顯然神所賜的愈多,我們愈不懂得感激。神賜下一連串神蹟,百姓卻以惡劣態度回應,就像主餵飽五千人之後,那些人竟要求祂顯出更多、更好的憑據來(約六26、30、31)。在曠野不信的歷史,印證了主將被拒絕,也告訴我們,人會不斷要求更好的證據。當年與耶穌辯論的人以本篇作根據(24節;參,約六31),他們的武器實在太過鋒利,以致自傷己身了。──《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七十八17~31】試探神的罪。以色列在曠野試探神,使神震怒。他們對神的試探:①出於私欲(18,29,30節);②基於不信(19,20,22節);③屬世(17節)。 ――《聖經精讀本》 【詩七十八17~39】概述以色列人在曠野飄流期間的反叛,以及神向他們所發的忿怒。――《詩篇雷氏研讀本》 【詩七十八18】「他們心中試探神,隨自己所欲的求食物,」 隨自己所欲的: 他們不是因饑餓求神,乃是為滿足肉體的欲望。 ――《聖經精讀本》 ●「隨自己所欲的」:SH 5315,「靈魂」、「自我」、「慾望」。──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試探(nasah)。或“試驗”。 隨自己所欲的求。就是為他們自己(見詩16:10注釋)。怨語表達了內心的情緒。 食物('okel)。 KJV版為“肉”。──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19】「並且妄論神說:“神在曠野豈能擺設筵席嗎?」 妄論: 與讚美相反。我們用心靈相信神,便會讚美神;相反,不信便會產生反抗之心。因此,總要持守信心。 ――《聖經精讀本》 ●「妄論」:SH 1696,「講論」。──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見詩23:5。第19,20節的問句,用詩歌的語言表達了怨言,使敘述歷史更顯生動。他們發怨言“妄論神”。其實神已經賜給他們充分的理由信靠祂。──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19~20】擺設筵席一詞,與二十三5相同,但那裡的平靜卻與這裡成了強烈的對比。「神……豈能……?祂還能……?」若有人提出這類問題,或許該受斥責(如:創十八14;可九23),然而神知道信心的掙紮與因藐視而不信之間的不同(22節,不信服)。──《丁道爾聖經註釋》 百姓一面承認神曾經在曠野使磐石出水(20節),一面「妄論」(19節)神不能在曠野「擺設筵席」(19節)。他們不是不承認恩典,而是不認識恩典本是人不配得的,所以才「心中試探神,隨自己所欲的求食物」(18節);他們也不是不相信神的能力,而是不肯接受神的權柄,所以才想用激將法讓神「為祂的百姓預備肉」(20節)。──《聖經綜合解讀》 【詩七十八20】「他曾擊打磐石,使水湧出,成了江河。他還能賜糧食嗎?還能為他的百姓預備肉嗎?”」 “賜糧食”、“預備肉”指百姓發怨言,沒有糧食也沒有肉(看出十六2~3;民十一4)。――《啟導本詩篇註釋》 還能……預備: 以色列親眼目睹神驚人的奇跡,卻不信其大能。他們遭受神的震怒是基於不信。僅憑神的話語就應該相信他。 ――《聖經精讀本》 百姓試探神,質疑「祂還能賜糧食嗎?還能為祂的百姓預備肉嗎」(20節),以致惹神發怒(21節)。但神並沒有簡單地斥責他們,而是先賜下嗎哪(24節;出十六4)和鵪鶉(26~28節;民十一31),讓百姓「隨了他們所欲的」(29節),證明神有能力「賜糧食、為祂的百姓預備肉」(20節)。當百姓「吃了,而且飽足」(29節)以後,神才讓百姓的「貪而無厭」(30節;民十一32)成為自作自受的刑罰,「殺了他們內中的肥壯人,打倒以色列的少年人」(31節;民十一33)。──《聖經綜合解讀》 ◎ 78:20 大大顯出以色列人的荒謬,這一節中以色列人承認神行過磐石出水的神蹟,但居然是用挑戰、懷疑的語氣來處理糧食的問題。如果不是不信神有能力,就是用一種看好戲的心態挑釁等著神表演,把祂當傻瓜用激將法來騙。──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還能賜糧食麼。歷史記錄上這些奇跡在順序正好相反(見出16:8,12;17:6;民11:31,32;20:8~11)。詩人沒有嚴格按年代順序。 肉(she'er)。見第18節注釋。──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21】「所以耶和華聽見就發怒。有烈火向雅各燒起,有怒氣向以色列上騰。」 聽見: 有兩種情況用“聽見”形容神,第一,神以恩典、慈悲垂聽自己百姓的要求;第二,神聽到人所行的,對罪施行審判。有烈火……燒起: 以色列根深蒂固的不信,超越了不輕易發怒的神之忍耐(出34:6)。 ――《聖經精讀本》 ◎ 78:21 是指 民 11:1~3 的事蹟。──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烈火。見民11:1;詩106:18。──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21~22】第21~31節是根據民數記第十一章,那裡告訴我們,第21節的烈火不只是比喻而已(參,民十一1~3)。對第19、20節的挑戰,神的答覆為:對其苛求的態度報以烈火般的「不!」,而對其實質的要求則報以寬大的「是!」。以色列人所受的審判,來自這兩方面,而方式各有不同。後者則摘記於一○六15。──《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七十八22】「因為他們不信服神,不倚賴他的救恩。」 【詩七十八23】「他卻吩咐天空,又敞開天上的門,」 參王下7:2,19;瑪3:10。23~25節細膩地描述了神所賜的嗎哪。──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23~25】鵪鶉(26節以下)是最能使他們飽足之糧食(25節),但嗎哪卻是察驗人心的恩惠。有關拾取它的一些規定,使它成為是否順服的小測驗(出十六4),而它的不尋常、不易見(加上拾取之前的飢餓),亦成了訓練優先順序及謙卑(申八3)的簡便方法。 耶穌指出,在某個範圍內它可以被稱為天上的糧食(約六31、32),儘管它很奇妙,卻也只不過是讓人預嘗那真正偉大實體的滋味而已。這種糧食降自天上,祂──生命的糧──則從父而來;這種糧食能暫時供應身體的需要,祂卻能滿足人最深的飢渴,而成為永生的糧食(約六30~40、47~51)。我們或許還可以找到一個相似之處,即這兩樣天賜的禮物,雖然都奇妙非凡,與人恩惠良多,但卻沒有激起多少感恩的心。──《丁道爾聖經註釋》 ◎ 78:23~25 指 出 16:14~31 的事蹟。──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八24】「降嗎哪像雨給他們吃,將天上的糧食賜給他們。」 天上的糧食: 神不紀念以色列百姓的悖逆,在曠野給他們賜下鵪鶉和嗎哪。新約時代,賜下屬靈的糧食——神的話語。聖徒當求神的國和義,視為生命之糧,不應僅迷戀“吃、喝、穿”之事。
――《聖經精讀本》 約六31引用了第24節。──《聖經綜合解讀》 像雨。見出16:4。全詩的記載與歷史記錄的用語是一致的。 糧食(dagan)。(見出16:4;詩105:40;參約6:31)。嗎哪像“芫荽子”(出16:31)。──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24~25】“天上的糧食”、“大能者的食物”都是指嗎哪。“大能者”亦作“天使”。――《啟導本詩篇註釋》 【詩七十八25】「各人吃大能者的食物。他賜下糧食,使他們飽足。」 “大能者的食物”。從天而降的食物,配得給天使食用的食物。――《詩篇雷氏研讀本》 大能者: 指天使。嗎哪被稱為天使的糧食,因為從天使的居所降落。 ――《聖經精讀本》 神的大能者就是天使(詩103:20)。七十士譯本為“天使的食物”。我們不必推斷出天使吃嗎哪。這裡只是說“由天使提供食物”。──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26】「他領東風起在天空,又用能力引了南風來。」 領東風……引了南風: 神駕禦諸風移動遠處的鵪鶉。以此堵住以色列抱怨的嘴(出16:13;民11:31)。 ――《聖經精讀本》 【詩七十八26~31】如果說,嗎哪的供應不太具刺激性,而成為一種測驗,那麼突然大量出現的鵪鶉則完全是另一回事。許久未顯的貪欲之情撲向它們(那地後來以此為名,稱作「貪慾之人的墳墓」,民十一34小字;參此處29b、30a節),這個動作陳明瞭他們對行天路的呼召十分厭煩,也討厭順從的精神。第30、31節講到審判隨即臨到,不是神的動作太快了一些,而是顯明這種行為透露病象,這種態度有傳染力,而這個時刻乃是危機關頭。──《丁道爾聖經註釋》 ◎ 78:26~31 指 出 16:13 民 11:31~35 的事蹟。 ◎ 78:26~31 說明神先證明自己可以供應以色列人滿足的食物,然後再懲罰這些看不起祂的悖逆者。──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26~31節用詩歌的語言形象地描寫鵪鶉的奇跡及其結果。──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27】「他降肉像雨在他們當中,多如塵土,又將飛鳥,多如海沙,」 “降肉”指鵪鶉。“塵土”和“海沙”極言其多。――《啟導本詩篇註釋》 「降肉」:指賜下鵪鶉。――《串珠聖經註釋》 見出16:13;民11:31。──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28】「落在他們的營中,在他們住處的四面。」 【詩七十八29】「他們吃了,而且飽足。這樣,就隨了他們所欲的。」 ●「他們所欲的」:SH 8378,「渴望」、「被渴望的事物」。──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見民11:20;參詩106:15。──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30】「他們貪而無厭,食物還在他們口中的時候,」 他們貪而無厭: 雖然神所賜的足以填飽肚腹,以色列百姓卻貪而無厭、拼命搜刮糧食。 ――《聖經精讀本》 ●「他們貪而無厭」:原文是「他們尚未對所欲的生厭」,亦即「還沒有享受到厭煩」、「還沒有完全滿足」。──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八31】「神的怒氣就向他們上騰,殺了他們內中的肥壯人,打倒以色列的少年人。」 今天,當信徒「厭棄住在你們中間的耶和華」(民十一20)、貪愛世界的時候,神也常常會先「隨了他們所欲的」的,然後「怒氣就向他們上騰」(31節),讓他們自食其果。──《聖經綜合解讀》 【詩七十八32】「雖是這樣,他們仍舊犯罪,不信他奇妙的作為。」 不信: 對神完全關閉心門的狀態,聖經稱為剛硬的心(來3:13)。 ――《聖經精讀本》 ●「雖是這樣」:「雖然經歷了這一切」。 ●「不信他奇妙的作為」:「不相信是奇妙的」。──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見來4:2,6。詩78:32~55繼續描寫尚學會的教訓,在42節重述出埃及的記錄。──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32~39】虛假悔改的罪。在神的震怒面前,以色列看似悔改,神卻不承認他們的悔改。因為他們的悔改:①充滿謅媚與虛假(36節);②心藏不義,不忠實神所立的約(37節)。 ――《聖經精讀本》 何西阿書五15~六6可以和這段並列來讀,那裡說以色列人對神的管教有回應,好像這裡所記,表面看來充滿熱忱(參34節),而且說詞動聽(何六1~3),連讀者都被欺蒙,然而後來神的答覆卻為:「你們的愛(和合:良善)如同早晨的雲霧,又如速散的甘露。」本段第36節的諂媚與說謊很可能屬於這一類:這種欺騙是以空言自欺;在這方面,以色列人所犯的罪與雅各所斥基督徒之罪,竟大同小異(如:雅一22以下,二14以下)。其實,此處以及何西阿書中如此輕易懺悔的罪,乃是一項重大的罪,即對神(向祂)以及祂的約(37節:參以上8b節)不忠心。這種背道等於婚姻中的不貞,由此看來,神的憐憫與自我約束(38、39節)令人希奇不已。在這方面,本段也讓人想起何西阿的話:「以法蓮哪,我可向你怎樣行呢?」(何六4),「我怎能捨棄你?」(十一8)。──《丁道爾聖經註釋》 ◎這裡說明以色列人怎樣頑劣,但神體諒人只是血肉之軀,所以多次赦免人的過犯。──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八33】「因此,他叫他們的日子全歸虛空,叫他們的年歲盡屬驚恐。」 “虛空”。指他們在曠野飄流的四十年。――《詩篇雷氏研讀本》 “日子全歸虛空”是說出埃及時20歲以上的一代全死在曠野,不得見迦南(看民十四22~35)。――《啟導本詩篇註釋》 叫……全歸虛空: 以色列因不信在曠野流浪40年。向神關閉心門,會遭到神的離棄。 ――《聖經精讀本》 「日子全歸虛空、年歲盡屬驚恐」(33節),指當時被數點過的以色列人全部死在曠野中,無法進入迦南的安息(民十四35)。──《聖經綜合解讀》 ●「驚恐」:SH 9288,「突如其來的恐懼或毀滅」。──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八34】「他殺他們的時候,他們才求問他,回心轉意,切切地尋求神。」 切切地尋求: 他們如此做,並非擔心與神隔絕,乃因所遭遇的可怕事情。事實上,因他們對神漠不關心,神才不承認他們的行為。我們當將神尊為全人敬拜的物件,而不是暫時祈福的工具。
――《聖經精讀本》 ●才「求問」他:SH 1875,「尋求」、「尋找」。──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八34~37】神刑罰臨到以民時,未被殺的人才來尋求祂;可是他們說的話不算數,說謊欺騙神。――《啟導本詩篇註釋》 當百姓經歷管教的時候,他們的悔改不是因為痛恨罪惡,而是因為害怕懲罰(33~34節),所以「才求問祂,回心轉意,切切地尋求神」(34節)。雖然他們「也追念神是他們的磐石,至高的神是他們的救贖主」(35節),但神很清楚,百姓只是「用口諂媚祂,用舌向祂說謊」(36節),他們的悔改只是表面的。然而,神卻「有憐憫,赦免他們的罪孽,不滅絕他們」(38節),因為神知道亞當後裔的本相就是如此:「祂想到他們不過是血氣,是一陣去而不返的風」(39節),若不「從他們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他們肉心」(結十一19),人永遠「心向祂不正,在祂的約上也不忠心」(37節)。──《聖經綜合解讀》 34~39節是一幅驚人的畫面,描寫人的犯罪和懲罰,他短暫地回歸神,以及神對祂犯錯的兒女無限的憐憫。──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35】「他們也追念神是他們的磐石,至高的神是他們的救贖主。」 【詩七十八36】「他們卻用口諂媚他,用舌向他說謊。」 「諂媚」:在這裡指存心欺騙。――《串珠聖經註釋》 今天,神的救恩也不是倚靠信徒的屬靈光景來成就的,因為我們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心是真心悔改,還是向神「諂媚、說謊」(36節)。人已經全然敗壞,我們的「心向祂不正,在祂的約上也不忠心」;因此,不管我們有多麼屬靈、多麼熱心,神都說:「你們的良善如同早晨的雲霧,又如速散的甘露」(何六4),不能長久。我們之所以能得救,並不是因為我們能「仰望神,不忘記神的作為,惟要守祂的命令」(7節),完全是因信稱義,白白接受神不離不棄的救恩,正如神向舊約的百姓所說的:「以法蓮哪,我怎能捨棄你?以色列啊,我怎能棄絕你」(何十一8)?──《聖經綜合解讀》 他們的懺悔不是因痛恨罪惡,而是因害怕懲罰(見詩32:6注釋)。──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37】「因他們的心向他不正,在他的約上也不忠心。」 在他的約上也不忠心: 以色列與神所立之約,內容為 :以色列成為神的子民,作祭司的國度、聖潔的國民(出19:6),但以色列對此全不關心。我們要思慕、忠實神的約,謹記神救贖我們的目的,使我們與神聖潔的性情有分(彼後1:4)。 ――《聖經精讀本》 ●不「正」:SH 3559,「建立」、「設立」、「固定」。 ●不「忠心」:SH 5399,「確認」、「確立」、「確信」。 ◎「正」、「忠心」:與 78:8 「正」、「誠實」同字。──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八38】「但他有憐憫,赦免他們的罪孽,不滅絕他們;而且屢次消他的怒氣,不發盡他的忿怒。」 屢次消他的怒氣: 彰顯神不輕易發怒的屬性。神的慈悲總是體現具體。我們也當在生活中彰顯神的慈愛(太5:39)。 ――《聖經精讀本》 ●「赦免」他們:SH 3722,「遮蓋」、「平息」、「贖罪 」。 ●「消」他的怒氣:SH 7725,「轉回」、「撤回」。──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八39】「他想到他們不過是血氣,是一陣去而不返的風。」 「想到」:有紀念的意思。――《串珠聖經註釋》 血氣: 表現人的軟弱。神憐憫他們,並非沒有看到他們的罪孽,乃因神深知人不過是去而不返的一陣風。 ――《聖經精讀本》 ●「血氣」:SH 1320,「血肉之體」。──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八40】「他們在曠野悖逆他,在荒地叫他擔憂,何其多呢!」 「荒地」:指沙漠。――《串珠聖經註釋》 ●「荒地」:SH 3452,「荒野」、「曠野」。 ●「叫他擔憂」:SH 6087,「使痛苦」。──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見第17節注釋。──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40~41】何其多呢!與再三兩個辭彙,指出第30、31節突臨之審判的另一面,也顯示了第34、35節虔誠禱告的背景。這裡的動詞對以色列和神都有深入的刻劃:在以色列方面,是剛硬(悖逆;參,申二十一18)加上帶藐視的懷疑(試探;參出十七7;詩九十五\cs168、9);在神方面,則是擔憂與痛心。第41b節所用的動詞很少見,可能意為受傷或惹動(為七十士譯本及大多數現代譯本採用),而不是 AV所譯的「限制」,雖然後者也可配合文意。──《丁道爾聖經註釋》 百姓經歷了那麼多神跡,但對神帶領他們出埃及卻不知感恩,所以「不追念祂的能力,和贖他們脫離敵人的日子」(42節),反而「悖逆祂、叫祂擔憂」(40節),「再三試探神,惹動以色列的聖者」(41節),證明他們暫時的悔改只是「用口諂媚祂,用舌向祂說謊」(36節)。這是罪人的本相,我們若是出於自己的理性、情感和意志來跟隨主,也會很快忘記十字架的救贖,對神的愛心和熱心也不能持續多久。──《聖經綜合解讀》 ◎ 78:40~41 說明以色列人的背叛,是傷害神,讓神痛苦的。我們能想像自己的不忠,能讓神痛苦嗎?只有愛才會因為背叛而痛苦。──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八40~53】不知感恩的罪。詩人列舉神在埃及所行的奇跡。指出以色列不知感恩的罪之嚴重,表明神發怒的正當性。詩人哀痛,雖然埃及的災禍見證了神的大能,以色列人卻無視這些奇跡。詩人更關心災禍的屬靈意義,與原來的事件順序稍有出入。
――《聖經精讀本》 【詩七十八41】「他們再三試探神,惹動以色列的聖者。」 ●「惹動」:SH 8428,「使痛苦」、「傷害」。聖經中僅出現於此。──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試探。見對第18節的注釋。 惹動。或“限制”無限全能者的大能。 以色列的聖者。參詩71:22。──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42】「他們不追念他的能力,和贖他們脫離敵人的日子。」 贖他們……日子: 對以色列人而言,是出埃及的那日,對我們而言,是主在十字架復活的那天。聖徒對基督的十字架不存感恩,如同以色列人,信心與愛不能得以持續(加1:6~8;弗1:7,8)。 ――《聖經精讀本》 這乃是問題的關鍵點(參,7節),因為一旦忘記救贖之事(對以色列是出埃及;對我們是十架與復活),信和愛也不會持續多久。──《丁道爾聖經註釋》 見詩105:5。──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43】「他怎樣在埃及地顯神跡,在瑣安田顯為奇事,」 ●「神蹟」:SH 2266,「記號」。──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顯神跡。重述12節的災難。詩人似乎只提到十大災中的七災。從第一災開始,接著描寫第四,第二,第八和第七災,最後是第十災。本篇不是科學論文,而是靈感的詩歌,只是在歷史中選擇必要的事實,造成所希望的效果。 瑣安。見第12節。──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43~53】這裡以自由的筆法綜述「在瑣安田……(的)奇事」(43節;見12節的註釋),提到十個災中的六或七個,所用的辭彙不僅展示神的大能,也聲明瞭以色列所享受的特別待遇。他們難道忘了,那向他們約束著的怒氣(38節),曾施在他們的壓迫者身上(40、50節)?或他們得到牧養,別人卻遭滅絕(52、53節)?──《丁道爾聖經註釋》 43~53節回顧了神帶領百姓出埃及(43~51節)、過紅海(53節)、越曠野(52節)的過程,提到了出埃及十災中的七個:第一災(44節;出七20)、第二災(45節;出八6)、第四災(45節;出八24)、第五災(49節;出九6)、第七災(47~48節;出九25)、第八災(46節;出十15)和第十災(50~51節;出十二29)。提醒百姓,神向埃及施行了十災,卻對悖逆的百姓「有憐憫,赦免他們的罪孽,不滅絕他們」(38節);神淹沒他們的仇敵(53節),「卻領出自己的民如羊,在曠野引他們如羊群」(52節)。這都不是百姓配得的,而是神的信實和應許。──《聖經綜合解讀》 【詩七十八44】「把他們的江河並河汊的水都變為血,使他們不能喝。」 指第一災(出7:17~21)。江河的複數指尼羅河及其溝渠。──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44~51】複述神在埃及所降十災其中之七災。――《串珠聖經註釋》 本節至51節追述神降的災(出7~12章),十災中提到六災,未及第三、五、六及第九災。――《啟導本詩篇註釋》 ◎ 78:44~51 中提到十災 出 7:8~12:36 中的六或七災。沒有提及第三、六、九災。主要的差異在
78:48 有兩種抄本,一種解釋成冰雹災禍導致牲畜死亡,就與
78:47 重複。另一種作「牛疫」,就可以解釋為畜疫之災。──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八45】「他叫蒼蠅成群落在他們當中,嘬盡他們,又叫青蛙滅了他們,」 ●「嘬盡」:SH 3988,「吞噬」。 ●「滅了」:SH 7843,「毀壞」、「敗壞」。──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指第四災和第二災(出8:20~24,1~6)。──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46】「把他們的土產交給螞蚱,把他們辛苦得來的交給蝗蟲。」 蝗蟲: 螞蚱科昆蟲,身長約5cm,成群飛移,所落的地方,眨眼之間不剩片草。約翰在啟示錄中認為蝗蟲帶來末日的大患難(啟9:3)。 ――《聖經精讀本》 指第八災(出10:4~15;參詩105:34;珥1:4)。──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47】「他降冰雹打壞他們的葡萄樹,下嚴霜打壞他們的桑樹,」 ●「嚴霜」:SH 2602,「霜」,聖經中僅出現於此。 ●「桑樹」:SH 8256,「西克莫無花果樹」。──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冰雹。指第七災(出9:18~26)。冰雹毀掉了地上的作物和牲口。 嚴霜(chanamal)。只出現在這裡。含義不明。有人根據一個類似的阿拉伯語詞根,解釋為“洪災”。七十士譯本裡也是“霜”。──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48】「又把他們的牲畜交給冰雹,把他們的群畜交給閃電。」 閃電(reshaphim)。“火焰”(見出9:24)。──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49】「他使猛烈的怒氣和忿怒、惱恨、苦難,成了一群降災的使者,臨到他們。」 “苦難”亦作“命令”。神使用猛烈的怒氣,又命令忿怒和惱恨。這些好像降災的天使,供神差遣。――《啟導本詩篇註釋》 猛烈的怒氣……苦難: 詩人重複同樣的內容,是為強調最後災禍的嚴重性、必然性。 ――《聖經精讀本》 猛烈。49~51節描寫第十災(出12:29,30)。 降災的使者。即“降災的天使。──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50】「他為自己的怒氣修平了路,將他們交給瘟疫,使他們死亡。」 【詩七十八51】「在埃及擊殺一切長子,在含的帳棚中,擊殺他們強壯時頭生的。」 “含的帳棚”指含的後裔居住之地,即“埃及”。含為埃及人的祖先(創十6)。――《啟導本詩篇註釋》 「含的帳棚」:即埃及地;含是埃及人的祖先。――《串珠聖經註釋》 「含的帳棚」(51節)指埃及,因為古埃及人是含的子孫「麥西」(創十6)的後裔。──《聖經綜合解讀》 ◎「含的帳棚」:聖經 創 10:6 認為埃及是含的子孫(「麥西」就是「埃及」)。──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他們強壯時頭生的。在文學結構和含義上與“長子”平行(見第24節)。 在含的帳棚中。含是埃及人的祖先麥西的父親(見創10:6注釋;參詩105:23,27)。──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51 出埃及記的第十災,你可記得?這就是其一……】這是在出埃及記12章29至30節中記載的逾越節,那時埃及人所有頭生的都被殺盡了。“含的帳棚”說的是埃及人的祖先。“含”有時用作埃及的別稱。――《靈修版聖經註釋》 【詩七十八52】「他卻領出自己的民如羊,在曠野引他們如羊群。」 羊群: 神與以色列的關係常被比作牧者與羊群的關係(賽40:11;53:6;亞10:3;約10:2~5)。巴勒斯坦地區變化多端的降雨,形成很不規則的草地。根據牧人的經驗多寡,羊群或被引到青草地,或被領到貧瘠地。
――《聖經精讀本》 本節描寫以色列的牧人引領祂的羊群在曠野走過一個又一個草場(見詩23:1注釋;參詩77:20)。──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53】「他領他們穩穩妥妥地,使他們不至害怕。海卻淹沒他們的仇敵。」 ●「穩穩妥妥地」:SH 9833,「平安」、「安穩」、「安然」。 ◎ 78:53 指的是 出 14 以色列人過紅海的事蹟。──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簡單回顧紅海的拯救,把以色列人的信心和埃及人的恐懼進行適當的對比(出14:13,25)。──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54】「他帶他們到自己聖地的邊界,到他右手所得的這山地。」 「邊界」:可作「地域」。――《串珠聖經註釋》 聖地的邊界: 不是指“聖所所在的地方”,乃指聖潔之地迦南。右手……山地: 指錫安山。神以大能的右手將聖徒引至高處。
――《聖經精讀本》 詩人運用詩歌飛躍的技巧,在本節中跨越了從過紅海和即將進入迦南的經歷。以色列人站在應許之土的邊界。──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54~57】外邦人被趕逐(55節),這份恩情更突顯出他們該受斥責;因為以色列依然舊態不改,此處以試探悖逆等字(56節,參,40、41節),以及在戰場上無用的弓之比喻(57節,參,9節),提綱挈領地道出這種態度。──《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七十八54~64】攻佔迦南的歷史:神像牧人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把該地賜給他們作產業,但是,他們又同樣背叛,對神不忠。――《串珠聖經註釋》 拜偶像的罪。詩人再次闡明以色列被引至迦南,再次遭受神的震怒,是因他們拜偶像。何西阿先知將此罪比作與其他男子行淫的婦人(何3:1)。因此,神對以色列的震怒合乎情理。拜偶像的根源在人的內心。
――《聖經精讀本》 神帶領百姓進入迦南(54~55節),但百姓卻對進入應許之地不知感恩,「仍舊試探、悖逆至高的神,不守祂的法度,反倒退後,行詭詐」(56~57節),並且進一步用偶像來得罪神(58節),以致惹神發怒,讓「榮耀離開以色列,因為神的約櫃被擄去了」(59~64節;撒上四22)。──《聖經綜合解讀》 【詩七十八55】「他在他們面前趕出外邦人,用繩子將外邦的地量給他們為業,叫以色列支派的人住在他們的帳棚裡。」 本節追述以色列人在約書亞率領下進迦南地的事。他們到了應許之地,仍是悖逆如故(56~64節)。――《啟導本詩篇註釋》 見民34:2;書23:4。──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56】「他們仍舊試探悖逆至高的神,不守他的法度,」 仍舊: 神引領以色列遠離埃及,以色列卻頑梗悖逆。試探悖逆: 一語道破以色列的罪惡歷史。以色列所以如此持繼敵擋神,原因在於人本質的罪性。人若不藉著耶穌基督,就不能得救。
――《聖經精讀本》 ●「法度」:SH 5713,「見證」。──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參第17,18,41節。第56~64節重述叛逆和懲罰的不幸故事。──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57】「反倒退後,行詭詐,像他們的祖宗一樣。他們改變,如同翻背的弓。」 “翻背的弓”指以民的乖張邪僻,好像鬆弛無用的弓。――《啟導本詩篇註釋》 57下 他們像一把鬆弛的弓不可靠。――《串珠聖經註釋》 翻背的弓: 指偏離的箭,比喻以色列所犯的罪。以色列的罪在於他們無視神的標準,私自定立標準。如同偏離靶的弓箭,以罪孽為基礎設計的人生道路,越來越接近滅亡。
――《聖經精讀本》 「翻背的弓」(57節)原文是「詭詐的弓、鬆弛的弓」,指會射偏靶的弓。──《聖經綜合解讀》 ●「行詭詐」:SH 8988,「行事詭詐」、「待人處事不忠實」、「背信」。 ●「改變」:SH 2015,「被改變」、「反覆」。 ●「翻背的」弓:SH 7423,「鬆散」、「詭詐」。 ◎「翻背的弓」:這裡的弓是反曲弓,反曲弓在鬆弛狀態與上弦狀態中,弓臂彎曲的方向是相反的,因此當弓鬆弛時,弓臂會翻向另一面,猶如翻背。──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沒有射向目標,使弓箭手失望(見何7:16)。──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58】「因他們的邱壇惹了他的怒氣;因他們雕刻的偶像觸動他的憤恨。」 “邱壇”看《撒上》九12注。――《啟導本詩篇註釋》 他們的丘壇: 神在十誡中明示敬拜物件,也指示具體方法。以色列卻按己意而行。這是藐視神、高舉自己的驕傲行為。 ――《聖經精讀本》 不過這段時期最明顯的罪,不再是不滿(那是曠野歲月中的矛盾現象:神蹟天天發生!),而是拜偶像──這是入主迦南地時期的矛盾現象:神當初使用以色列人,正是去審判那地拜偶像的原住民!──《丁道爾聖經註釋》 邱壇。偶像崇拜的中心。 憤恨。見出20:5;34:14節。神要我們全心全意地事奉祂(見申6:13,20~25;太4:10)。──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59】「神聽見就發怒,極其憎惡以色列人,」 「憎惡」:原文是「拋棄」。――《串珠聖經註釋》 ●「極其憎惡」:「完全棄絕」。──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憎惡。或“拒絕”。──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59~64】這幾節的背景記在撒母耳記上第四章,以迦博一字及「你的榮耀離開」之語,都出現於該章。這裡榮耀(61節)是指神的約櫃,它被非利士人擄去,而它的離境代表神也抽身而去(60、61節)。這件事後來再度發生。耶利米曾以示羅(60節)為訓,向聖殿發出警告(耶七11以下),以西結也看到神的榮耀離開耶路撒冷(結十一23)。耶穌亦說過類似的話,並且不僅是向猶太人的教會提說而已(參,啟二5,三16)。──《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七十八60】「甚至他離棄示羅的帳幕,就是他在人間所搭的帳棚。」 約書亞時代開始,以民曾以示羅為敬拜中心(看書十八1~8;士十八31等),此城在伯特利與示劍之間,後為非利士人所毀,約櫃被擄走(撒上四5~11)。――《啟導本詩篇註釋》 「示羅」:位於耶路撒冷以北四十公里(25英里),屬以法蓮支派(參67節)。――《串珠聖經註釋》 示羅: 是約書亞第一次為會眾建立帳幕的地方,士師時代將約櫃放置於此,以色列卻因罪使非利士人奪去約櫃(撒上4:11)。離棄: 聖經中,神與人的隔絕意味死亡與刑罰。因人離開神,必然不能存活。 ――《聖經精讀本》 在士師時代,神的會幕和約櫃在「示羅」(60節;書十八1;士十八31;撒上四4),後來非利士人摧毀了示羅、擄走了約櫃(60~61節;撒上四10~11)。──《聖經綜合解讀》 ◎ 78:60~61 的事蹟是:約書亞時代的敬拜中心位於示羅書 18:1~8 士 18:31 。後來被非利士人所毀,約櫃被擄走 撒上 4:5~11 。──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帳幕和約櫃放在示羅大約有300年。,示羅在伯特利以北16公里(見書18:10;士18:31;撒上4:3)。約櫃被非利士人擄走又歸還以後(撒上4章),就再也沒有回到示羅,而是最後運到了耶路撒冷(參耶7:12,14)。──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60 離棄示羅】位於以法蓮山地之心臟的示羅(現代之塞農廢墟),是以色列人在改用耶路撒冷之前,召集聖會的所在。在此的挖掘證明到了主前十一世紀之時,此地已經有大規模的建築。在整個鐵器時代這地都有人定居,但供聖用的建築物卻成了遭神審判之神殿的榜樣。學者相信非利士人在亞弗之役大勝之後,乘勝蹂躪了這個地區(撒上四)。──《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七十八61】「又將他的約櫃交與人擄去,將他的榮耀交在敵人手中。」 “將他的約櫃交與人擄去”。指非利士人把約櫃擄去的事蹟(撒上四1~七1)。――《詩篇雷氏研讀本》 「交與人擄去」:指約櫃為非利士人擄走一事(撒上4:11)。――《串珠聖經註釋》 見撒上4:3,21;詩132:8。──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62】「並將他的百姓交與刀劍,向他的產業發怒。」 「產業」:指以色列人。――《串珠聖經註釋》 「祂的產業」(62節)指以色列人。──《聖經綜合解讀》 見撒上4:2,10。──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62~64】此處和71節的“產業”都是指以色列人(看申九29)。 “火”與“刀”象徵“毀滅”,因二者為古代破壞用的手段,以民受戰火打擊之重,連新娘的喜歌和寡婦的哀哭都聽不到了。“祭司倒在刀下”當指以利的二子死在非利士人手裡(撒上四11)。――《啟導本詩篇註釋》 【詩七十八63】「少年人被火燒滅,處女也無喜歌;」 「火」:比喻戰爭。 「喜歌」:婚禮時所唱出的樂歌。――《串珠聖經註釋》 「火」(63節)比喻戰爭。「喜歌」(63節)指婚禮中所唱的頌歌。──《聖經綜合解讀》 ●「喜歌」:SH 1984,「被讚美」、「值得讚美」。此處應該是指「婚姻頌歌」。──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一幅淒涼的景象:年輕人被殺死在戰場,處女嫁不出去,祭司被殺(見撒上4:11),死人沒有人哀悼(見伯27:15)。全地荒涼,沒有婚禮,也沒有葬禮。──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64】「祭司倒在刀下,寡婦卻不哀哭。」 「祭司倒在刀下」:大概是指以利及兩個兒子的慘死。――《串珠聖經註釋》 祭司: 指何弗尼和非尼哈。倒在刀下: 是離開神保護之人的悲慘下場。如同離開牧者的羊。寡婦: 指何弗尼與非尼哈的妻子(撒上4:19~22)。 ――《聖經精讀本》 「祭司倒在刀下」(64節),可能指以利的兩個兒子在戰場上被殺(撒上四11)。「寡婦卻不哀哭」(64節)指被殺祭司的寡婦沒有哀哭(撒上四19~22)。──《聖經綜合解讀》 ●「寡婦」:原文是「他的寡婦」,指「被殺祭司的寡婦」。──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七十八65】「那時,主像世人睡醒,像勇士飲酒呼喊。」 像勇士飲酒呼喊: 神如飲葡萄酒得力的勇士,起來為以色列爭戰(賽42:13;亞10:7)。 ――《聖經精讀本》 「主像世人睡醒,像勇士飲酒呼喊」(65節),是比喻神好像剛剛醒過來;而之前百姓悖逆、偏離、拜偶像的時候,神好像睡著了、喝醉了,任憑百姓落在失敗和黑暗中。實際上,神的手始終在那裡管理,祂的寬容和忍耐不是不聞不問,是要讓人徹底認識自己的全然敗壞,然後才能甘心接受神所揀選的牧人「牧養自己的百姓雅各和自己的產業以色列」(71節)。──《聖經綜合解讀》 詩人用這個形象的比喻,說神起先似乎不關心祂的子民,然後又起來為他們行動。這個異常的比喻,以及說勇士從醉酒中醒來呼喊,對於現代的西方人來說,好象難以理解,但在東方人的思維中卻是很正常的。──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65~66】事實上,以色列早期歷史中這最黑暗的一刻,緊接下來的,便是神能力的彰顯,引起極大的震撼。65、66節的喧鬧情形,絲毫沒有誇張當日在亞實突悲慘鬧劇的狀況(撒上五章),而接下來的半個世紀中,以色列亦發展到顛峰狀態。按本詩內容的發展來看,歷史竟然會進展到這一個地步,實在令人驚訝,而這裡對神不變之愛的描寫,筆法亦極威勇,並不屬多愁善感型。──《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七十八65~72】詩人將神在大衛時代為祂子民作的事和以前的時代相比。神打退敵人,堅固以色列的疆土,又建立耶路撒冷為京城,並膏大衛牧羊其民。――《啟導本詩篇註釋》 新的開始:正當選民被壓逼得透不過氣時,神又再憐憫他們,替他們打敗敵人,而且揀選了猶大支派和大衛為選民的領導者。――《串珠聖經註釋》 恢復的恩典。慈愛的神重新建立將要敗亡的以色列,以驚人的權能在悖逆世界擴張自己的國度。
――《聖經精讀本》 【詩七十八66】「他就打退了他的敵人,叫他們永蒙羞辱。」 打退了他的敵人: 指以色列大勝非利士。其中,大衛殺死歌利亞是獲勝的決定性轉捩點,顯明神丟棄驕傲人,高舉謙卑人,成就所立之約的旨意。 ――《聖經精讀本》 【詩七十八67】「並且他棄掉約瑟的帳棚,不揀選以法蓮支派,」 “約瑟的帳棚”指以法蓮地示羅的帳幕。因為示羅(臨時的聖所)位於以法蓮地,而以法蓮為約瑟的兩支派之一。約櫃被擄走後,未再回到示羅,後由大衛迎入聖城(撒上七1~2)。――《啟導本詩篇註釋》 「約瑟的帳棚」:指在示羅的帳幕(60),示羅本屬以法蓮支派。――《串珠聖經註釋》 約瑟的帳棚: 示羅的聖所,在以法蓮支派邊界內。不揀選: 當人不好好擔當神所賜的使命,神會收回賜予的恩賜、才華,從原處挪去燈檯(啟2:5)。聖徒當謙卑地盡力完成所擔的使命,不步以法蓮的後塵。
――《聖經精讀本》 「約瑟的帳棚」(67節),可能指以法蓮地示羅的帳幕,以法蓮支派是約瑟的後代。約櫃被擄走後,就再也沒有回到示羅,後來被大衛迎入耶路撒冷(撒上六12)。──《聖經綜合解讀》 聖所留在約瑟的領地多年(見第60篇)。後來猶大的領地耶路撒冷成為約櫃安放之處(撒下6:1~18)。──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67~72】現在最讓人注意的,是神揀選的主權。儘管約瑟有好名聲,他的兒子以法蓮地位重要,權柄卓著,神卻選上猶大,這支派在士師時代並沒有特殊的光榮。在猶大中,他又選上錫安山,那時是仍在仇敵手中的堅固保障(撒下五6、7);為了征服它,在那裡掌權,他從羊圈中呼召了一位牧人。在這一切行動中,只有一處提及動機,即「祂所喜愛的錫安山」一語。被棄絕的以法蓮(67節),誠然在第9節被斥為叛徒,不過後來所有以色列人都被劃入同一範疇。這裡要強調的,不是人的功過,而是神「自己的旨意和……恩典」(提後一9)。錫安之所以能堅立(69節),神的子民所以能得著大衛──一位巧妙的牧者──為禮物,全賴於此。倘若以色列的歷史全是她可?的表現,那麼,神永不斷絕的恩情就成為她(及我們)的盼望──故事還會繼續下去。──《丁道爾聖經註釋》 神借著以法蓮的失敗(9節)顯明,人靠著自己的努力,無論如何也不能專心順從神;所以神就「棄掉約瑟的帳棚」(67節),顯明了祂救贖的原則:救恩並不是根據人的努力,完全是神自己的作為;神百姓的盼望不在於自己的行為,而在於神的選擇。因此,無論人的本相怎樣善變忘恩、全然敗壞,也不能阻擋神救贖的旨意成就。既然人已經「死在過犯罪惡之中」(弗二1),不能憑著自己的自由意志來「揀選生命」(申三十19),神就主動來揀選人,一面「揀選猶大支派——祂所喜愛的錫安山;蓋造祂的聖所」(68節),顯明祂與百姓的同在;一面「又揀選祂的僕人大衛」(70節),「為要牧養自己的百姓雅各和自己的產業以色列」(71節),一步一步地引導悖逆的百姓走正路。──《聖經綜合解讀》 過去,神借著大衛牧養自己的百姓;如今,「大衛的子孫,耶穌基督」(太一1)親自作我們的「好牧人」(約十11)。無論我們在行走天路的歷程上遭遇怎樣的環境際遇、陷入怎樣的軟弱跌倒,都有我們的大牧者在「按心中的純正牧養」我們、「用手中的巧妙引導」我們。我們得救的確據並不是根據自己的屬靈光景,因為「神救了我們,以聖召召我們,不是按我們的行為,乃是按祂的旨意和恩典;這恩典是萬古之先,在基督耶穌裡賜給我們的」(提後一9)。只要是神所揀選的人,誰也不能從聖父和聖子的「手裡把他們奪去」(約十28~29)。──《聖經綜合解讀》 【詩七十八68】「卻揀選猶大支派,他所喜愛的錫安山。」 「錫安山」(68節)指耶路撒冷。──《聖經綜合解讀》 【詩七十八68~72】以色列民的盼望就在於神的新選擇:“猶大”(代替以法蓮),“錫安”(當時在敵人手中)和“大衛”(一個牧羊童)。――《詩篇雷氏研讀本》 【詩七十八69】「蓋造他的聖所,好像高峰,又像他建立永存之地。」 【詩七十八70】「又揀選他的僕人大衛,從羊圈中將他召來。」 「羊圈」:大衛本是一個牧人(撒上16:11)。――《串珠聖經註釋》 羊圈: 大衛度過年幼時光的地方。大衛在那裡並未抱怨,反而讚美神、盡心盡力完成使命(撒下7:8)。神揀選一個牧童,立為以色列的牧人、執政者,顯明神的主權護理。
――《聖經精讀本》 「從羊圈中將他召來」(70節),指大衛王本來是放羊的牧童(撒上十六11)。──《聖經綜合解讀》 詩歌的最後是一幅美麗的圖畫,描繪羊群的牧者,蒙神揀選,成為以色列的牧者(見撒上16:11~13;撒下3:18;7:5,8)。──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71】「叫他不再跟從那些帶奶的母羊,為要牧羊自己的百姓雅各和自己的產業以色列。」 為要牧養: 顯明神藉著大衛一個人,引領整個以色列,是滿有慈愛的護理。大衛預表永遠的牧長耶穌基督(彼前5:4)。 ――《聖經精讀本》 忠心的牧者不但要引領羊群,還要跟隨母羊,在必要時抱起剛出生的羔羊。── SDA聖經注釋 【詩七十八72】「於是,他按心中的純正牧羊他們,用手中的巧妙引導他們。」 “他”指大衛。――《啟導本詩篇註釋》 暗示大衛心地正直,足智多謀。――《串珠聖經註釋》 心中的純正: 意指大衛的心合神心意(徒13:22),與以色列充滿貪婪、驕傲的心截然相反。 ――《聖經精讀本》 「純正」(72節),原文是「正直、完全、純真」。「巧妙」(72節)原文是「理解力、技能」。──《聖經綜合解讀》 ●「純正」:SH 8537,「純真」、「單純」、「完整」。 ●「巧妙」:SH 8394,「理解力」、「智能」。──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本節讚美以色列的牧人君王:他以正直和智慧進行統治(見王上9:4)。── SDA聖經注釋 【思想問題(第78篇)】 1 本篇開首(3~8)強調要將神的作為傳給下代,這是否你所關心的事?你對低輩的關心是否止於物質的供應與知識的傳遞? 2 這智慧詩對以色列人很有幫助,對今日的基督徒又如何?本篇所述的歷史中,以色列人的那些表現是你可以引以為監的? 3 神在以色列的歷史中如何彰顯 的屬性及作為?按以色列人的表現,他們實在不配領受神的恩典和眷顧,但神卻怎樣待他們呢?你若自覺軟弱,不配領受神的恩典時,本篇給你什麽激勵或提醒呢? 4 試數算神過去給你的恩典,你會怎樣回應祂的慈愛呢?你還記得你過往的軟弱或失敗麽?這一切是否可以作你邁步往前的監戒? ──《串珠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