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诗篇导论例证与灵感集锦

 

【诗篇概说】“好吗?”“还不错。你呢?”“改天见!”表面的问候,肤浅的交流实在是惯常事。朋友,甚至是熟人碰面,也只以惯用的几句应酬。其实,这种应酬式的沟通模式和生活方式,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流于表面化。议论一下坊间的新闻,或发表自己的某些意见,或会有多一点深度,可是真我往往还是隐藏在后面。惟有与别人分享真实的内心情感,别人才可能认识、爱和帮助我们。

  我们与神的交谈也常常充塞着肤浅虚浮的话,和顺嘴溜出的一些多个世纪以来陈腐的言词,并把这叫作祈祷。毫无疑问,神会听也会明白这些软弱无力的尝试,不过,这种祈祷限制了我们跟神沟通的深度,与神的关系也只停留在表面肤浅的阶段。然而,神认识我们,并且要与我们真诚地沟通。

  诗篇在圣经的正中,搜集了众多抒发人性、内心的诗歌和祈祷,把人生的体验表露无遗。书中没有一句陈腔滥调,大卫和其他作者坦诚地剖白他们的真挚情感,反映出他们与神的那种充满活力、带有能力和改变生命的关系。这些诗人或向神承认自己的罪,或表达怀疑和恐惧,或在困境中呼求神帮助,或赞美敬拜祂。

  读诗篇,听听信神的人在绝望的深渊中向神的呼喊,听听他们在庆典的高潮中向神的歌唱。不管是绝望或是喜乐,他们都与神分享最真挚的情感。诗人毫无保留的分享,使历世历代的男男女女在挣扎和恶劣环境中,不断地从诗篇中得到安慰。他们也跟诗人一样,发现了神永恒的慈爱和赦免,从绝望的深渊中飞升到喜乐和赞美的高峰上。来,让诗人的真诚带领我们进入与神更深入和更真挚的关系中吧。──《灵修版圣经注释》

 

【马丁路德与诗篇】(录自「金登台」)

  马丁路德曾经说过:“教会最重要的是神的话,其次为诗歌。”从马丁路德的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他对诗歌和诗歌中所传达的信息的看重。

  在马丁路德的治学生涯中,他最先讲授的是诗篇。他认为诗篇以至整部旧约,都是预言或预表救主降生与受死的基督教典籍。当他读到诗篇廿二篇,他就更加深信不疑这是指着基督而写的。在罗伦培登写的马丁路德的传记这是我的立场一书中,作者是这样记载马丁路德当时的领受的:

  “它(诗篇)的第一节就是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所发出的呼喊:‘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甚么离弃我?’这是甚么回事呢?基督显然感觉到被离弃,为上帝所撇下,舍弃。原来基督也曾在信心上受过试探。人不能活着忍受超过一刻钟的那种感受──完全孤立无助的感受,基督临死的那一刻即已身受了。肯定比鞭打,荆棘,钉刑更难不知多少倍。在客西马尼园中,他淌汗如血,即使在十字架上也未至于如此。路德由此领悟到自己所受的苦,其实是基督所受的。换言之,路德在自己身上看见基督的苦难。”

  诗篇也是神藉着诗人的诗句向世人发出的启示,充满了神意,充满了真理,马丁路德喜欢读诗,并不只是把它仅仅当做一种属灵的抒发,而是认真地体会其中的真理,并把所得到的真理和自己的生命实践组合起来,使之成为“生命的粮”。
  马丁路德喜欢读诗篇,也喜欢自己写新诗敬拜神。有一首诗他是这样写的:

   我在魔鬼的黑牢里被捆锁,
    死亡的剧痛弥漫每一寸蜷伏着的肌肤,
    自我母亲怀我的日子直到如今,
    我的罪疚昼夜蚕食我身魂。
    痛苦无穷加深,
    生命无可恋惜,
    罪令我智乱神迷。
    天父因我悲忧,
    痛见我骨琐孑立;
    祂慈怜的心自我起誓,
    定要救我脱离这苦井。
    祂以慈父之心转向我,
    且不顾惜,也无后悔地,
    付出了祂最爱的那一位。
    圣子呼唤我:来就近我。
    由今日起你要得胜。
    我为你舍我命,
    为你我愿将一切摆上。
    我本属你,你也属我,两下相连永不分离;
    有我同在,魔鬼不能动你分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