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第九十三篇短篇信息 目录: 宣告耶和华为王(杨震宇) 神在天上作王管理着动荡的世界(吴主光) 神借着祂的见证在全地作王(朱韬枢) 耶和华作王(一)(九三1~5)(台北灵粮堂) 洪水之上的主(九十三篇1〜5节)(台北基督之家) 耶和华作王(诗93篇)(香港读经会) 宣告耶和华为王(杨震宇) 钥句:耶和华作王 背景:《诗篇》第九十三篇是「耶和华为王」的七篇《诗篇》之一,这七篇包括九十三,九十四,九十五,九十六,九十七,九十八,九十九,一百等七篇。这一系列赞美的诗是犹太人在圣殿中献早祭时所唱的颂赞祷文。圣经学者认为第九十四篇有是本篇的副歌,而九十三至九十九篇都是预言弥赛亚的工作。 提要:第九十三篇是颂赞耶和华作王的祷告。在这首献给作王的耶和华的诗中,诗人宣告「耶和华已经作王了」,而世界就坚定,不得动摇(1节);接着,他特别描述神的宝座从太初立定(2节),祂的威严大能胜过诸水(3~4节)、祂的法度不变和祂的殿永称为圣(5节)。全诗分为三段: (一) 耶和华为王的威严(1节)──耶和华作王,祂以威严为衣穿上; (二) 耶和华的宝座稳固(2~4节)──祢的宝座从太初立定,祢从亘古就有; (三) 耶和华的殿永称为圣(5节)──祢的殿永称为圣,是合宜的。 钥节:【诗九十三1耶和华作王,祂以威严为衣穿上。耶和华以能力为衣,以能力束腰,世界就坚定,不得动摇。」 钥点:本篇我们看见「耶和华作王」是这首赞美诗中心的信息。在本诗中,诗人宣告(1)神作王的威严(1节);(2)王的王权确定性(2节);(3)王的大能和超越性(4节);(4)王的法度坚定性;以及(5)王的殿永恒性(5节)。他特别描述耶和华为王的威严;祂的宝座从太初立定;祂的大能胜过诸水;祂的法度不变和祂的殿永称为圣。因此,诗人指出「耶和华作王」,就必定──世界坚定、祂的宝座坚定、祂的能力坚定、祂的法度(圣经)坚定、祂的圣殿(教会)坚定。大至浩翰的宇宙,小至个人的心思、意念,祂全然掌王权是永恒不变的。亲爱的,愿你的心就是祂的宝座,一生的道路都降服在祂的治理之下。 今日的钥节提到「耶和华作王。」诗人指出耶和华在大水之上登基作王,而世上没有任何的权势可以和祂抗衡。诗中提到「大水」(3节)是指敌国的入侵和攻击,如尼罗河为埃及代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为巴比伦与叙利亚(耶十六6~8)为代表。本篇强调耶和华永远为王,祂的大能超过一切抵抗祂的力量。因此,尽管撒但无所不用其极,企图挑战和祂的王权和国度,然而在祂的掌权之下,我们才得以平安、坚定。这首诗也是一篇预言诗,预演弥赛亚在千禧年作王的情景。亲爱的,虽然世局有如大水扬起,而动荡不安,但我们应当信靠胜过诸水的耶和华,不要因撒但暂时得势,而灰心失望,总要忍耐等候,仰望荣耀的主第二次再来。 【小鸟唱晚歌】一次,马丁路德非常灰心,不知怎样才好。忽然听见一只小鸟在唱晚歌,唱完之后,就将头放在翼下安睡了。马丁路德就对自己说﹕「这一只小鸟已经吃完晚餐,现今准备安睡;它的心何等满足,绝不以明日的食宿为念。它如同大卫一样,它住在全能者的荫下。它坐在树枝上何等安息。完全让神来顾念它,为它安排。」 「在我们人生周围,苦难好似狂涛怒号。有时浪潮卷起,来势汹汹,前浪被后浪推着涌来。但…祂坐著作王,高于澎湃的波浪,深过大水的深渊,胜过洋海的大浪。让主来说:安静吧!于是汹涌的海洋立即平息,宁静得好似幼童的安睡。当我们沉入在浪涛之下,好像在神大能的手心之中,那是洋海的摇篮里,十分祥和。」──迈尔 默想:亲爱的,世间之苦难虽如海洋浪潮的汹涌,凶恶之势力如洪水的泛滥,但祂已经作王了,必定为你平静风和浪。有祂同在就可以平安渡过一切,因为祂是「连风和水也听从」的主(路加八22~25)。 祷告:主啊,们要赞美祢,因祢坐着为王到永永远远,惟有祢能使世界坚定,不得动摇。我投靠祢,即使世局动荡,人心不安,如同洪水翻腾,惟有祢能使我在祢里面平安稳妥。阿们! ── 杨震宇《让我们在诗篇中遇见神》 神在天上作王管理着动荡的世界(吴主光) 第九十三篇大纲: 引言:耶和华在天上作王(93.1上) 一、王的威严仪表(93.1下) 1.王威严的衣袍 2.王配戴的刀剑 3.世界因而坚定 二、王的政权宝座(93.2) 1.政权源自亘古 2.生命来自太初 三、王常胜的军力(93.3-93.4) 1.战争动荡的世界 2.在高处大显能力 3.战胜列国的大军 四、王治国的法度(93.5) 1.王治国法度确实 2.殿称圣与世隔开 释经: 引言:耶和华在天上作王(93.1上) 93.1耶和华作王! 1.承接上文几篇诗篇,现在来到八篇讲论耶和华作王的诗,就是《第93至第100篇》。这八篇诗被编排在这里,是为回应《第90篇》神人摩西的祷告。这八篇都是「预言诗」,总意是预言主基督在天上一直作王,管理着历史上一切的争战,使世界得以稳定,不得动摇。虽然以色列人在历史上因为不信,在世界各地漂流、受尽恶人欺负;然而,当他们向这位「伸冤的神」呼求的时候,主就保守他们。直到末时,他们全家悔改归向神,承认主基督为大神、为大王,不敢再像列祖那样试探神,主就从天降临作王,按公义统治全世界。那时、万民欢呼,并将荣耀能力归给他,拿供物来敬拜他。全地因为看见主的面就惧怕,因主要以烈火烧灭拜偶像的敌人。但得以存留,进入千禧年的人,必看见主所发明的救恩而歌颂欢呼,因主的救恩惠及外邦人;对于以色列人来说,也证实主向他们显出慈爱和信实,因为所应许的,最终都实现了。这时,主在锡安作王,以公平统治世界和以色列。从前虽然有摩西、亚伦和撒母耳替以色列人祈求,神也赦免他们,但主仍然按他们所行的报应他们,表明主对任何民族都是公平的,所以人人都来到主的脚前下拜。因此、最后一篇诗,就是《第100篇》,呼吁普天下的人都当上到耶路撒冷来朝见主、事奉他、敬拜他、称谢他,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他所造的,也是他的羊、和他的民。 2.读者如果想要知道、这八篇诗篇串连起来,是否真的可以组成这样的资讯,那就请你返回本卷的导论,看看《卷四》的结构,就可以详细知道。在此,让笔者再一次简单地介绍这个结构: 八篇预言主基督作王诗:
3.请读者注意这八篇诗的「进程」,它们清楚地刻划出主基督保守以色列人直到末时;主降临作他们的王,使他们大大复兴,成为全世界最强大的国。这样的「进程」,岂不是回答神人摩西在《第90篇》的祷告,最理想的答案吗? 4.不过读者先要明白,我们说本诗论及耶和华是「掌管历史的王」,意思是耶和华一直在天上作王。其理由为下:1)本诗下文提及「神的宝座从太初立定」,而且神自己「从亘古就有」。这样的形容,意思当然是指从亘古以来,神一直在天上坐在他的宝座上,管理地上所发生的一切事;2)本诗又形容耶和华在「高处」胜过地上「扬起的大水」;「高处」就是指天上,「大水」就是指地上的战争,这是《圣经》的惯用语。例如《但以理书》多次用「洪水泛滥」来形容末世的大战(参但9:26, 11:10, 22, 40, 鸿1:8);《圣经》还有其他几处用「大水」来形容大战(参撒下22:17, 诗144:7);《启示录》预言末世敌基督派大军迫害以色列人,就以大红龙从口中吐出水来,要把妇人冲去为形容(启12:15)。神在天上的宝座上,胜过地上的争战;这就是指神掌管着地上的一切争战,叫这些争战不得越过神的旨意,好使世界稳定,不至动摇,直到神预定的计划都成就了。 5.读者当记得在士师时期,耶和华本来作以色列人的王,但百姓不明白,却以为以色列没有王,各人就任意而行。其实耶和华是他们的王,所以当他们犯罪的时候,神将他们交给迦南地各族的人,苦待他们,为要叫他们悔改。果然,甚么时候他们悔改向神呼求,神就兴吉士师来拯救他们。但是百姓始终不明白,硬是认为以色列人多次落在仇敌手中,是因为他们没有王。于是他们就来求撒母耳为他们立王。撒母耳求问神,神就对撒母耳说:「 百姓向你说的一切话,你只管依从。因为他们不是厌弃你,乃是厌弃我,不要我作他们的王。 自从我领他们出埃及到如今,他们常常离弃我,事奉别神。现在他们向你所行的,是照他们素来所行的」(撒上8:7-9)。于是撒母耳就为他们立了扫罗为王。在向百姓介绍和宣布扫罗为王的那一天,撒母耳对百姓说:「 现在你们要站住,看耶和华在你们眼前要行一件大事。 这不是割麦子的时候么?我求告耶和华,他必打雷降雨,使你们又知道又看出,你们求立王的事,是在耶和华面前犯大罪了」(撒上12:12-17)。 于是撒母耳求告耶和华,耶和华就在这日打雷降雨,众民便甚惧怕。 众民对撒母耳说:「求你为仆人们祷告耶和华你的神,免得我们死亡;因为我们求立王的事,正是罪上加罪了」(撒上 12:18-19)。撒母耳说:「不要惧怕.你们虽然行了这恶、却不要偏离耶和华…。 若偏离耶和华去顺从那不能救人的虚神、是无益的。 耶和华既喜悦选你们作他的子民、就必因他的大名不撇弃你们。 至于我、断不停止为你们祷告、以致得罪耶和华.我必以善道正路指教你们。…你们若仍然作恶、你们和你们的王、必一同灭亡」(撒上12:20-25)。 6.然而,扫罗王不行神的道,两次没有顺从神的命令,竟爱神所恨、恨神所爱,神就废了他,改立大卫为王。神这样拣选扫罗,又后悔,改立大卫为王,是甚么意思呢?神岂会做错事,岂会后悔吗?不!神绝对不会后悔。因为撒母耳对扫罗说:「今日耶和华使以色列国与你断绝、将这国赐与比你更好的人。 以色列的大能者、必不至说谎、也不至后悔‧因为他㙎非世人、决不后悔」(撒上15:28-29)。其实、神废弃扫罗,为的是要警告日后历代所有的王,叫他们明白,神可以拣选他们,也可以废弃他们,一切都是由神掌管。甚至神可以不要任何人作王,由他自己来作,像士师时代一样。因此,后来以色列和犹大都亡国被掳,按人来说,神当初应许大卫国至永久,又不断人坐在他的位上,接续他作王,这应许却好像没有实现;其实主基督也是大卫的后裔,他可以在天上作王;这样,按属灵的角度来想,神对大卫的应许并没有落空,而且成就得更美。因为大卫对所罗门说:「 耶和华必成就向我所应许的话说、你的子孙若谨慎自己的行为、尽心尽意诚诚实实的行在我面前、就不断人坐以色列的国位」(王上2:4),所以这应许是带条件的。但所罗门和他的子孙并没有遵守神的诫命,所以神收回他们的王权,改以主基督来接续大卫在天上作王,岂不是很合理吗?或问,如果主基督只在天上作王,不在地上作王,岂不也是欺骗了大卫吗?是的,所以主基督到末世时,还要从天降临到地上作以色列人的王。这样,神对大卫的应许,就显得又美又真实了。 7.所以当以色列人亡国被掳之后,尼布甲尼撒王以为自己很伟大,征服列国,作大帝国的王;他就骄傲起来,对着自己所建造的大巴比伦城说:「这大巴比伦不是我用大能大力建为京都、要显我威严的荣耀么?」(但4:30) 从天上就有声音对他说:「尼布甲尼撒王阿!…你的国位离开你了。 你必被赶出离开世人、与野地的兽同居、吃草如牛、且要经过七期.等你知道至高者在人的国中掌权,要将国赐与谁、就赐与谁」(但 4:31-32)。这声音的意思是说,地上的任何王,都不是真正的王;天上的神才是真正的王。天上的王为了成就他的旨意,就将国暂时赐给人;或赐给扫罗、或赐给尼布甲尼撒,这些王都要按照神的旨意来行事。不然神随时都可以废弃他们,改立别人作王。因为无论在什么境遇之下,「至高者仍然在人的国中掌权」。七年后,尼布甲尼撒王醒了。当他智慧恢复的时候,他就祷告赞美天上的神,承认他是活到永远的神;他的权柄也是永远的,他的国存到万代。所以他说:「他(神)凭自己的意旨行事.无人能拦住他手、或问他说:『你作甚么呢?』 现在我尼布甲尼撒赞美尊崇恭敬天上的王.因为他所作的全都诚实、他所行的也都公平.那行动骄傲的、他能降为卑」(但4:34-37)。 8.然而,尼布甲尼撒王的孙女婿伯沙撒作王之后,就忘记这位管理万国的神。当玛代和波斯联军围困巴比伦大城之夜,他毫不畏惧,也不紧张,竟吩咐人将从耶路撒冷耶和华殿中掳来的圣器皿,拿来饮宴一千大臣。于是神就用手指在墙上写字。王不明白这些文字的意思,整个迦勒底国都没有人能读这些文字。于是王请但以理来解释给他听,但以理却责备他说: 「王阿!至高的神曾将国位、大权、荣耀、威严、赐与你父尼布甲尼撒。 … 但他心高气傲、灵也刚愎、甚至行事狂傲、就被革去王位…被赶出离开世人、他的心变如兽心…吃草如牛…等他知道至高的 神在人的国中掌权,凭自己的意旨立人治国。 伯沙撒阿!你是他的儿子〔或作孙子〕、你虽知道这一切、你心仍不自卑、竟向天上的主自高、使人将他殿中的器皿拿到你面前、你和大臣皇后妃嫔用这器皿饮酒‧你又赞美那不能看、不能听、无知无识金银铜铁木石所造的神、却没有将荣耀归与那手中有你气息、管理你一切行动的神. 因此从神那里显出指头来、写这文字。 所写的文字是弥尼、弥尼、提客勒、乌法珥新。讲解是这样‧弥尼、就是神已经数算你国的年日到此完毕;提客勒、就是你被称在天平里显出你的亏欠; 毘勒斯〔与乌法珥新同义〕、就是你的国分裂、归与玛代人和波斯人」(但5:18-28)。 说来奇妙,伯沙撒王以为巴比伦大城的城墙高大坚固,有几十尺厚,任何军队都不可能攻破。但是当夜,古列王吩咐玛代和波斯人将流进城墙的河堵塞,河水的水位下降,河道的入口就成了大道,让玛代和波斯的大军顺利进去,一夜间就将巴比伦大城攻陷了。古列王杀了伯沙撒。如此,巴比伦大帝国从兴起至灭亡,才只不过八十年,就从历史上消失,永不再现。足见至高者在人的国中掌权。 9.承接上一篇,本诗的意思是,以色列人虽然不明白主耶稣基督在安息日的工作,并且他们因而灭亡,分散全世界;但神仍然在天上掌管一切,直到末世主降临,成就一切的应许为止。出于这样的信念,我们读这些《诗篇》才有意义;出于这样的信心,神对大卫的应许才是真实可靠的。可是、今天有不少派别的神学家,反对这样的说法。他们认为、今天以色列的复国,不是真实的,因为以色列人已经在这二千年来,与外邦人通婚,混了血统,不再是真的以色列人了。再者,他们又认为,《圣经》里所有神对犹太人的末世预言和应许,全部都应该按照「灵意」,应验在教会里;并且以后也不会再有以色列复国、也不会有主基督降临,复兴以色列国的事。果真这样的话,神就真的欺骗了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大卫、所罗门,和众先知了。因为我们读旧约这许多、许多的应许,都没有半点暗示这些应许不是应验在以色列人身上,而是只应验在教会身上。或许、有部份的应许与教会有关,所以按灵意可以解释得通;但却不是所有这些预言和应验都是这样。神的应许必要实现在以色列人身上,确确实实的实现对亚伯拉罕和大卫的应许,而且是完全照着字义来应验。 一、王的威严仪表(93.1下) 他以威严为衣穿上;耶和华以能力为衣,以能力束腰,世界就坚定,不得动摇。 1.这里首先形容王的「仪表」。其实世上无人能看见神,一来神是个灵,不能为人的肉眼所见;二来神是至圣的,他不会容许有半点罪恶在他面前存留。所以罪人若见到神,就不能存活(出33:20)。因此,《圣经》形容神的「外形」为「光」(约壹1:5),人看见太强的「光」,会被光杀死;《圣经》又形容神的「内涵」为「爱」(约壹4:8),因此神光照人之时,人若肯认罪,神会洗净人一切的罪,好让人能行在神面前。但是这里既然形容神是「王」,他可见的「仪表」就是他的「威严」和「能力」,其意义也是「神是可畏的。人若得罪王,是必死的。」 2.按原文来说,这节经文其实没有「衣」字,只是说「他穿上威严、耶和华穿上能力,以能力束腰。」而「威严」是形容王神态;「能力」是形容王腰间佩剑。总意是说,王是可畏的,任何人在王面前都要屈膝下拜,因为他有能力将任何不肯谦卑的人,置诸死地。当世人认识神是可畏的,有能力报应恶人之时,世界就没有战争,政局就稳定、不至动摇了。自古以来,人类惧怕神会报应人,这样的惧怕就维持了人类的道德观念,这也是维持国家社会太平的最大力量。所以,「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诗111:10, 箴1:7)。所谓「智慧的开端」,意思是进入其他智慧的第一步,是人类道德之根基、是世界稳定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盘石、是法治的基本精神。人若失去这位主持公平报应的神,还有甚么力量可以叫人约束自己不犯罪呢?人类败坏之初,就是始于离开这位公义可怕的神,去寻求那些不介意人犯罪、甚至愿意受贿而帮助人犯罪的假神,像许多拜偶像的国家一样;或人类自以为聪明,提倡「无神主义」,以为人定胜天,于是滥杀异己,像过往世上许多共产主义国家,大量屠杀自己人民一样。 二、王的政权宝座(93.2) 93.2你的宝座从太初立定;你从亘古就有。 1.这里所说的「宝座」,代表神的「统治政权」。意思是,神从太初就开始作王,管理着万物和人类,使世界稳定。「你从亘古就有」,意思是从你存在开始,你就管理着一切.你的管理和统治,从来没有停止过一天。因为你创造万有,当然也管理万有。从来没有一个星球,也没有一根头发,会在你的准许以外出了乱子。保罗也形容,「因为万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归于他.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远。阿们」(罗11:36 )。「本于他」的意思是由他创造出来;「倚靠他」的意思是靠他维持下去。这是说,历史是神管理的,为要叫万事都互相效力;「归于他」的意思是,万事互相效力的结果都是为达成神的旨意,而且是百分之百成功,没有一样最细微的事物是例外的。因此,《启示录》论到最后新天新地之时,坐「宝座」的全能者说:「都成了。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初、我是终。」(启21:6) 2.这样的概念,应用到以色列人身上,我们便明白,他们亡国被掳、又分散全世界、又遭到各国大屠杀,一如希特拉所作的…,一切都有神的准许在内,为要叫以色列人中那些恶人得到报应。但是,神的计划并没有因为他们不信就显为不成功。相反地,神的旨意达到更成功的境界,因为全世界的外邦人正因为以色列人不信,就有机会分享他们的救恩。至于以色列人,神一直忍耐宽容他们,因为知道末世时,他们还要全家悔改归向神,到那时,神就因他们得荣耀了。 3.这样的概念,应用到我们基督徒身上,也表明「一次得救,永远得救」。因为主耶稣向父神交账时,表示父所赐给他的人,他「没有失落一个」(约18:9);又说:「 我又赐给他们永生.他们永不灭亡、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 我父把羊赐给我、他比万有都大.谁也不能从我父手里把他们夺去」(约 10:28-29)。意思是,神所预定要拯救的人,都全数得到拯救,没有一个因为主的能力不足而不能得救的。读者若想起《彼得后书》那句话──「主所应许的尚未成就、有人以为他是耽延.其实不是耽延、乃是宽容你们、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后3:9 )。请千万不要误解彼得的意思。他并不是说,神的旨意是要全人类个个都得救;因为若是这样的话,如今确实有这么多人不信和不能得救,岂不是表示这位神是一位失败的神吗?其实彼得的意思是说,神愿意人人都悔改,凡愿意悔改的,神都不愿有一个人沉沦。这样解释,就可以兼顾到人的自由意志。关键在于人肯不肯悔改,如果人不肯悔改,神就真的愿意他们沉沦;如果人愿意悔改,神就百分之百保守他们,连一个也不会失落,乃是一次得救,永远得救。当然,这也不是人愿意悔改,就可以悔改成功的;人的「意愿力」非常薄弱,所以人需要神用恩典来把他托住,他才能悔改成功。所以人得救是绝对没有可夸的。反过来说,「绝对预定论」是不对的。如果人得救是百分之百出于神的恩典,人无须付出任何努力,连愿意悔改和相信的心也不需要,因为都是神赐的;若是这样,人就变成傀儡,全无自由意志可言了。拿以色列人来说,神在这二千年来一直等甚么呢?岂不是等他们有愿意悔改的心吗?将来等到了,神就赐下「施恩叫人恳求的灵」,意思是,神知道他们虽然有愿意悔改的心,但仍不足以胜过一切困难,所以赐下「施恩叫人恳求的灵」给他们,帮助他们更愿意向神恳求,他们才能全家悔改归向神,从而得救。 4.神的宝座「从太初立定」,意思是神创造万有之后,就一直统管万有直到如今。所以那位百夫长初时邀请耶稣到他家里去,医治他的仆人;后来想清楚一点,在人的权力中,他自己也有兵在他以下。他吩咐这个兵来,这个兵就来;他吩咐那个兵去,那个兵就去。百夫长心想,主耶稣既然是天上的王,大可以请他吩咐一个天使来医治自己的仆人,何须劳动这位天地的主、至高的神亲自到他舍下来呢?于是他就差一个人跑去对主耶稣说:「主阿、不要劳动。因你到我舍下,我不敢当。 我也自以为不配去见你.只要你说一句话、我的仆人就必好了」(路 7:6-7)。主耶稣就称赞他的信心,认为在以色列中也从来没有遇见过这么大的信心,原因是这位百夫长相信主耶稣就是天上的大君王,他的宝座从太初就立定;从亘古开始,主就统管万有。主是一位自有永有的神,他创造时间和空间,他自己就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三、王常胜的能力(93.3-93.4) 93.3耶和华啊,大水扬起,大水发声,波浪澎湃。93.4耶和华在高处大有能力,胜过诸水的响声,洋海的大浪。 1.神管理宇宙万有的作为,真的是百分之百成功,以至他的宝座从太初就立定,从未失败过吗?是的。所以作者在此借用「大水、波浪、诸水、大浪」来形容人间的一切争战,并说:「耶和华在高处大有能力,胜过诸水…」。「诸水」代表列国大军所发动的大战;「大水扬起、大水发声、波浪澎湃」代表地上列国不停喧哗,高呼要争战,要向神示威。但是地上任何战争,都不能改变神的预旨。因为神「在高处大有能力」,意思是神坐在天上他的宝座上,可以差遣天使,以大能管理着历史上任何大帝国所发动的大争战,不容他们改变神的旨意分毫,不容他们随便放肆。这样世界就稳定,不至动摇,直至神的计划全部成就为止。 2.因此,历史上任何争战都不能越过神的管理,神要利用它们来达成他的计划。例如神藉以色列人攻打迦南,为要消灭「罪恶满贯的亚摩利人」(创15:16);神藉约拿传道,给尼尼微城一个悔改的机会。可是后来他们再犯罪,神就借着巴比伦大帝国来消灭他们。以色列人也不例外,因为他们不悔改,神就藉尼布甲尼撒王的大军前来,将以色列人掳到北方巴比伦去。巴比伦大帝国也是如此,因为伯沙撒王骄傲,用从耶路撒冷圣殿掳来的器皿,饮宴一千大臣,没有注意到「至高者在人的国中掌权」。于是神就用指头在墙上写字,说明巴比伦大帝国到此为止。然后那一夜,玛代和波斯联军截断了流进城的河道,使水位降低,他们就从河道进城,一举把比巴伦消灭了。若是《圣经》所记载的亚述、巴比伦、玛代波斯、希腊、罗马…等大国都是这样,世上其他国家也不能例外。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色列于一九四八年复国,和以后的争战,以至发展到最后成为末世的哈米吉多顿大战…,全部都是由神来管理,都不能越过神预定的旨意。 3.所以本诗放在这里,目的是要指出以色列虽然因为犯罪而亡国,百姓虽然因为不信而分散全世界,神仍然能管理着一切,不让列国所发动的争战像「大水扬起、大水发声、波浪澎湃」一样,把以色列人冲去,等到神复兴以色列的计划成功,好回答神人摩西在诗篇〈第90篇〉的祷告,叫以色列人早早饱得神的慈爱。 四、王治国的法度(93.5) 93.5耶和华啊,你的法度最的确;你的殿永称为圣,是合宜的。 1.这里所说的「法度」,就是神管理历史的「法则」。意思是说,神在天上管理列国的法则,虽然在人看来不太明白,何竟神要兴起更不敬虔的国来惩罚神自己的选民呢?何故以色列亡国二千五百多年了,神仍然没有实现他的应许,叫以色列复兴,使大卫的宝座不断人坐在其上呢?但作者认为,神如何报应列国、如何实现他的应许,自有他的「法则」,这「法则」一定是「最的确」的。所谓「的确」,原文是“'aman'”,其 对等译字是“FAITHFUL”。这词在《圣经》中共出现过108次,《和合本圣经》通常译为「信」、「信服」、「诚实」、「忠心」等。所以,这节经文其实译为「你(管理历史)的法则最可信」更好。意思是,神兴起不虔诚的国来惩罚自己的选民、神又这么久还未复兴以色列等等,这一切问题,神都按照可信的法则来管理,我们无须怀疑。 2.是的,神自有他管理列国的法则。人明白与不明白,与神所定的预旨无关,因为神的法则不一定需要人明白。拿《哈巴谷书》为例,先知看见当时社会「律法放松、公理也不显明,恶人围困义人,所以公理显然颠倒」,他就质问神说:「耶和华阿!我呼求你、你不应允、要到几时呢?我因强暴哀求你、你还不拯救。 你为何使我看见罪孽…而不理呢?」 耶和华就回答他,说:「你们要向列国中观看、大大惊奇.因为…我行一件事、虽有人告诉你们、你们总是不信。(就是) 我(将要)兴起迦勒底人(即巴比伦国)、就是那残忍暴躁之民…占据那不属自己的住处(包括犹大国)。」意思是兴起残暴的巴比伦国,攻打各国,报应先知所说的强暴,和顚倒公理的恶人。 哈巴谷先知听见神要兴起巴比伦来惩罚以色列人,就反驳神说:「耶和华我的神…阿!你不是从亘古而有么?…你派定他(巴比伦)为要刑罚人….(但巴比伦)行诡诈、你为何看着不理呢?(巴比伦的)恶人吞灭比自己公义的(以色列)、你为何静默不语呢?」 先知这样质问神,他认为神必定无话回答。所以他要站在守望楼上,看看耶和华可以用甚么话来回答他。哪知神对他说出几个默示: 第一个默示,神说:「(你)将这默示明明的写在版上、使读的人容易读。 因为这默示…快要应验…;虽然迟延、还要等候.因为必然临到、不再迟延。(就是巴比伦大帝国的) 迦勒底人(虽然)自高自大、心不正直.惟义人因信得生」(哈2:4)。意思是,巴比伦人虽然是你所说的恶人,其实以色列人也犯了大罪而成为恶人。然而神所定的「法则」是「义人因信得生」──不管是巴比伦人也好、是以色列人好,谁愿意信,谁就是义人,也可以因信得生。而且这『因信称义』的默示快要应验,并不迟延,所以要明明的写在版上,让列国所有人都可以看见和明白;因为神就是用这个「法则」来对待任何国家。 第二个默示,神说:「(将来) 认识耶和华荣耀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哈2:14)。意思是巴比伦人虽然是作恶的外邦人,不过那是因为他们不认识神而已;但是将来有一天他们会认识神,比以色列人认识神更深,因为有福音要传给所有外邦人。到那时,认识耶和华荣耀的知识,就会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 第三个默示,神说:「 惟耶和华在他的圣殿中.全地的人、都当在他面前肃敬静默」(哈3:20)。意思是说,耶和华神住在圣殿中,与全地的人隔开(按:「圣」就是隔开的意思),他们自然很难明白神对待列国的「法则」。虽然如此,全地的人只能在神面前肃静静默,闭口无言;因为耶和华神怎样对待列国,无人有权过问。 哈巴谷先知听见耶和华这样回答,就「身体战兢、嘴唇发颤…所立之处战兢」,无言以对,只能「安静等候灾难之日临到」,就是巴比伦的民上来犯境(哈3:16)。所以他祷告神说:「 耶和华阿!我听见你(这些)话语就惧怕。耶和华阿!求你在这些年间复兴你的作为、在这些年间显明出来、在发怒的时候、以怜悯为念。」并且表示, 「虽然无花果树不发旺、葡萄树不结果、橄榄树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粮食、圈中绝了羊、棚内也没有牛. 然而我要因耶和华欢欣。」(哈3:16-18) 3.除了哈巴谷先知不明白神的「法则」之外,约拿先知也不明白;许多其他先知都不明白;连本诗的作者也不明白。但本诗的作者像哈巴谷先知一样,相信耶和华对待列国的「法度」是正确的,不会有错误。其实,人不明白神在天上管理列国的「法度」或「法则」,全因为神住在他的殿里,而他的殿永远「称为圣」,意思是永远与世人隔开。所以作者认为,神永远与罪人隔开是「合宜」的。至于罪人能否明白神管理列国的「法则」,那不是问题。等到人肯悔改归向神,讨神的喜悦,神或会使爱他的人明白;但人总得要「信」。作者这样说,目的是要安慰那些等候主基督来拯救的以色列人,叫他们放心,神在天上作王,自有他的法则,他必照着所应许的,在适当的时间从天降临,拯救他们。 ―― 吴主光《诗篇精选研经亮光》 神借着祂的见证在全地作王(朱韬枢) 第四段 神借着祂的见证来掌权 九十三至一百篇,共有八篇,说到我们的神如何在全地掌权。这里非常难读,因为第一,我们并不关心这些事。我们想,神管好我这个人,祂就是个好神;神管好我的教会,祂就是个祝福的神;若叫神管更多,我们就想不了那么多,也管不了那么多。简单说,这整个领域,都不是我们所愿意关心的,我们觉得:神哪!你要掌管全地,这是好的,若叫我们进入这件事、探讨这件事,就超过我们的领域了。第二,我们对全地没有观念,没有人懂什么是全地。所以,我们没有办法领会,神如何来作全地的主。我们说,「耶和华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诗八1)这是很享受的;到底祂如何的美,这不是我们天然的人所容易领会的。简单来说,整件事都不是我们关心的,也不是我们容易领会的。这就是为什么从九十三篇起并不好读。 神在祂的怜悯里,先给我们九十至九十二篇,好像作了一个很好的根基,再给我们一百零一至一百零七篇,告诉我们,神掌管全地所凭借的所是到底是什么。九十篇说到我们这班人呼求「主啊!你世世代代为我们的居所」(诗九十1),因这一个,我们长出九十二篇一个甜美的结局,「在祂毫无不义。」(诗九二15)弟兄啊,我们一跟随主,第一个抱怨的就是,「神哪,你不公平!你为什么对别人好一点,对我们坏一点?为什么祝福他们,不祝福我们?为什么这么带领他们,没有这么带领我们?」又觉得这一生,我们给神多,神给我们少,「主啊,我把我的青春,我把我的年岁,我把我的才智,我把我所有的一切都给你了!」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根本不配给,神把我们这一生从尘土中捡起来,那是一个神迹。换句话说,我们说「主啊,我把我给你」,神欢欢乐乐的接受了,那真是一个神迹。我告诉你,没有一个爱主的人,当他见主的时候,不说这一句话:主啊,在你毫无不义!我这一生,只有我对不起你,没有你对不起我!你所做的,太美、太高、太丰富、太属天,太有价值!你把我这样一个卑贱的人,卑下的人,提升到与你一同掌权的地位,这是多荣耀的一件事! 九十二篇说,有一个义人,就是我们的主,祂像棕树,又像香柏树,而我们这班人,也被移植到神的殿里,与神同作见证,又成长在神的院宇中,成为神儿女的祝福。在那里,我们实在越长越好,越长越丰富,直到我们年老,仍满了汁浆而常发青;这时候,我们就说:神哪,我这一生活得太好了!世人是靠诸神而活的,以诸神为乐的,以诸神作把握的,但有一种人,什么神都没有,他只有耶和华我的神,他说,我所爱的只有主我的救主。这样的人,到后来就能说:主啊,在你毫无不义!这样,就带进了九十三篇。什么样的人,能够让神在全地掌权呢?是主得着了一班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顾,什么都不盼望,也把一切都交在神手里的人! 诗篇第九十三篇 九十至九十二篇说到人、基督和教会。九十三至一百篇,说到基督如何借着教会来得着全地。九十三篇是对我们的神一个完美的描述,换句话说,没有九十三篇这样的一位神,后面的诗我们是不能解下去的。我们怎么能够从由九十四篇一直来到一百篇呢?都是因为有了九十三篇这样一位神。一面来说,九十三篇非常短,一共只有五节,诗人对神却有一个很完美的描述。这篇开始于「耶和华作王!」(诗九三1上)作王,我们也可译作:耶和华执行王权。不是说「耶和华是王」(Jehovah is the king),是说「耶和华执行王权」(Jehovah resigns)。「他以威严为衣穿上;耶和华以能力为衣,以能力束腰,世界就坚定,不得动摇。」(诗九三1下)威严,也可译作君尊。九十篇说到从亘古到永远他是神(诗九十2),这里说到,神啊,你的宝座从太初立定,你从亘古就有。太初,最好译作起初。诗人说,神啊,当你开始有你的经纶的时候,就是你坐在宝座上的时候。换句话说,如果神没有经纶,祂就不需要这个宝座;神执行祂的经纶,是根据于祂的宝座。 他也见证,无论地上的一切如何波浪澎湃,祂在高处大有能力,胜过一切。最终,诗人赞叹说,哦,你这作王的一位,你所作的一切,都是见证你的法度。见证是 testify,法度是 testimonies,你所作的一切都是来 testify 你的 testimony。好像神说,别的事我也不大关心,我关心的是我自己,我到底怎样把我自己见证出来,我 testify 我的 testimonies。神是非常关心祂的见证,祂那圣的见证,祂那义的见证,祂那爱的流出的见证,祂那生命构成的见证。祂所作的一切,都是来见证祂的法度。不仅这样,祂也见证祂见证的确定。神说,所有我所要见证的,都是百分之百、绝对不能改的。祂的殿,祂的居所,就是祂的见证。 耶和华执行王权 诗篇九十三篇一节,「耶和华作王!」耶和华执行王权,这句话一说,整个气氛都改变了。以前是说,「主啊,你作我们的居所,住在至高者的隐密处,就必住在全能者的荫下。」现在突然改变了,耶和华执掌王权。怎么执掌呢?「他以威严为衣穿上;耶和华以能力为衣,以能力束腰,」(同上节)请注意,这里用了两次「能力」,但在希伯来文,「能力」只有出现一次。耶和华以能力束腰,弟兄们,我们要喜欢这个话,因为穿上衣服、束上腰就是来真的。衣服没有穿对,什么也不能做。神从哪里开始呢?祂以扎身开始。祂以威严为衣穿上,耶和华把祂的君王的衣服穿起来了;在这衣服里,满了威严,满了君尊。穿上以后,又束上皮带,意思是去争战。神说,我不仅穿上我该穿的衣服,我也预备好要来打仗。这就是我们的神。祂一束腰,「世界就坚定,不得动摇。」(同上节)这就是整个卷四第二段的引言。这段引言说,全地有一个大老板,就是我们的神,祂是作王的,祂以尊荣、威严为衣穿上,也以能力束腰,这可居之地(世界就是可居之地)就坚定,不得动摇。 二节,「你的宝座从太初立定;你从亘古就有。」太初,就是起初。初,指明一个点。「起初,神创造天地」,从这个点上开始,有了时间。初,联于时间的一个字,但这里的初,和时间没有关系。亘古,就是时间之先的存在,自有永有的存在。这里说,在永远里,好像有一个点(请注意,这个点在永远里、属于永远,却又不是时间的开始)。有一天,有一刻,我们的神动了心!动了心作什么呢?祂说,我要有一个旨意,我要有一个目的,我要有一个计划,我要完成我的计划,我要执行我的经纶。有一天,有一刻(又不是指时间上的一天、一刻),神开始有一个定旨。那个定旨是从太初就立定的。事实上,太初就是下半节的亘古,同一个意思。 你的宝座从太初立定。我们的神是神,无所不在的神,自有永有的神,无限的神,既是无限的,自有永有的,无所不在的,祂还需要什么宝座呢?但是祂说,我还是需要宝座,因为我有旨意,我有目的,我有计划,我有经纶,所以我有宝座。我的宝座,从自古就立定,从太初就立定。时间之前,我的宝座就立定了,我从亘古就有。 在高处大有能力 「耶和华啊,大水扬起,大水发声,波浪澎湃。」(诗九三3)神的宝座一立定以后,诗人就说,耶和华啊,不得了了,大水扬起了,大水扬起了声音,扬起了波浪的响声。神若没有旨意,好像一切都平静;神一有旨意,有一些东西就汇流了,这一个汇流,就成为时间以后,所有与神的工作敌对的原则。 神的宝座一立定,祂就说,我要有旨意,我要有目的,马上撒但就带着背叛的天使,运用所有神所造的一切,汇流成一个大水扬起,波浪澎湃,不再平静。我们想要爱主,撒但却来叫我们爱钱,大水扬起,就产生了反抗的情形。波浪澎湃,发出吼叫的响声,这声音乃是告诉神的宝座,不行,你不行有这个旨意,如果你的旨意达到了,我还能作什么?! 四节,「耶和华在高处大有能力,胜过诸水的响声,洋海的大浪。」九十四至一百篇都是来描述我们的神如何在高处大有能力,胜过这一切;借着下面这几篇的描述,我们就知道,我们的神如何胜过这一切。但是,他中间还加一个东西,说,「耶和华啊,你的法度最的确;你的殿永称为圣,是合宜的。」(诗九三5)今天,在这时间里,耶和华啊,你的见证最的确,你的殿永称为圣,是合宜的。殿,就是今天的地方教会。我们的神说,我一欢喜,就把殿说进来了,就把法度、律法说进来了,借着这些,才能显明我是王,我在高处大有能力啊! 下面诗人就开始来描述耶和华如何作王。 ――朱韬枢《诗篇中的教会见证(卷四)》 耶和华作王(一)(九三1~5)(台北灵粮堂) 本篇是耶和华为王的七篇诗篇之一,这七篇包括九十三,九十五,九十六,九十七,九十八,九十九,一百等七篇;第九十四篇虽然未列在耶和华为王的诗篇之中,但是与这七篇王诗有密切的关系,圣经学者认为,第九十四篇有如是王诗的副歌,副歌求王报仇,又求神管教等信息,与耶和华作王的信息就相吻合了。 读本篇时,我们要以读一个宣告性的信息方式来读,诗人不是在说:耶和华快要作王,他乃是宣告『耶和华作王了!』,是已经作王了。他在此是宣告耶和华为王的威严、王的王权。诗人在本篇所述之神的王权,特别是在神作王的确定性(v.2)、不变性(v.5a)和永恒性(v.5)。 本篇中的『大水扬起、大水发声、波浪澎湃、诸水的响声、洋海的大浪』(v.3-4)都是指敌国的扰攘和攻击,以及人民的患难和疾苦等。当以色列人被掳归回时,他们就遭遇了这些危险的浪潮,包括贫穷的浪潮(尼五1-5);道德的浪潮(尼五6-19);政治的浪潮(拉四;尼六6-9);外侮的浪潮(尼四7-8)。当众领袖真正尊神为王,宣告神作王之后,才得以平静。 所以,诗人在本篇宣告『耶和华作王』,他所讨论的焦点是在:『世界就坚定,不得动摇』(v.1);『你的宝座从太初立定』(v.2);『耶和华大有能力,胜过诸水』(v.4);『你的法度最的确』(v.5)(即法度坚定);『你的殿永称为圣』(v.5)(即圣殿永立和圣洁永存)。因此,诗人的意思是说若我们肯尊重耶和华为王,就必定有这几项坚定:世界坚定、宝座坚定、能力坚定、圣经坚定、圣殿(教会)坚定、圣洁坚定。 默想 默想:试想神作王与你我的关系为何? 回应 祷告:主,我要赞美你,因你的王权、宝座永远坚定。 洪水之上的主(九十三篇1〜5节)(台北基督之家) 分享: 我在金门服役,有一次在台风天的海边站卫兵时,狂风暴雨仿佛就要淹到眼前,那幕情景使我想起今天这段经文的第3节:「耶和华啊,大水扬起,大水发声,波浪澎湃。」 你如果发现自己受到罪恶的洪涛威胁,该怎么办呢?要赶紧像这诗人一样。他仰望洪水之上的主:「耶和华作王!祂以威严为衣穿上;耶和华以能力为衣,以能力束腰,世界就坚定,不得动摇」(1节)。没有任何波浪或洪水可以搅乱神的宝座。但我们经常都望得不够高。我们常看见了洪水,却没有看见神。我们看见了波涛逐渐高涨,却没有举起信心的眼睛,来看见神那永远的、坚定不移的、稳妥的、强而有力的宝座。 诗人不仅听见波浪的声音,他也听见神真理的法度。 今天我们可能听见许多险恶的声音,但别把注意力放在这上面,「耶和华啊,祢的法度最的确」(5节),诗人深知惟有放在神的法度,信靠神的话语,才能真正超越艰难的威胁。 这诗篇令人想起彼得走在水面上的情景(太十四28~31)。当耶稣说:「你来吧。」彼得定睛仰望主时,就能从船上下去,从水面上走到耶稣那里去;然而,就算他把眼睛从主的身上挪开,忘了祂的应许,将被风浪吞没时,只要他呼唤主名,回到主的面前,主仍伸手扶持。因我们的主是「愿意万人得救」,「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后三9)。 回应:父啊!虽我对祢的爱与信心常在世界的挑战中软弱与亏欠;但谢谢祢,因祢的恩典、祢的爱永不改变,并谢谢祢的慈绳爱索常引导我回到祢的正路上。奉耶稣的名求,阿们! 祷读:诗篇九十三篇1、3、4节 1 耶和华作王!他以威严为衣穿上;耶和华以能力为衣,以能力束腰,世界就坚定,不得动摇。 3 耶和华啊,大水扬起,大水发声,波浪澎湃。 4 耶和华在高处大有能力,胜过诸水的响声,洋海的大浪。 耶和华作王(诗93篇)(香港读经会) 祈祷: 神啊!你是威严的神,你是那位不动摇、永远坚定作王的神,我愿意来到你面前被你所差遣。 本诗连同第95-100篇都是为庆贺耶和华作王、掌权统治世界而写的,在这几篇诗中,以本诗为最短的一篇,全文说明耶和华为王。祂的主权在一切被造物之上,包括自然界的一切和人类。 1. 耶和华的能力在于地上(1-2):人要向耶和华欢呼、称赞祂为王。诗人用王袍比喻神作王之威严和能力,祂「以能力为衣,以能力束腰」的意思是神以最权威和最有能力的姿势出现为王,惟有这样世界才能坚定,且不动摇,因为世上再没有王比神更有能力,也没有任何的王可以敌挡耶和华的能力,耶和华作王是从永远到永远的(2)。 2. 耶和华的能力在于海上(3-4):希伯来人喜欢用「大水」、「波浪」和「诸水」等词来形容混乱和麻烦。诗人借着这些用词指出,大海的能力与耶和华王的能力相比,都显得微不足道,因为祂的能力胜过诸水的响声和大浪。神的能力早在于祂创造宇宙、于海上行走和斥责风浪时可见一斑(参创1:1-2;太14:24-34)。 3. 耶和华的权威在于祂的话语和圣洁(5):耶和华神既以祂的能力立稳海和地,亦以自己的法度和圣洁来治理人民,使人服祂。「法度」可译作见证,而「的确」就是肯定或确定之意。换言之,神所救赎的子民,可以为祂的信实和圣洁作见证。 作为基督徒,我们都应相信主耶稣是救主,但不是每一个基督徒也承认祂是我们生命中的王。当我们颂读本诗时,请再度思量基督是我们生命的王这课题。我们当以甚么来表明神是我们生命的王呢?神以大能治理大地,又以祂的话语和圣洁来统治自己的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