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第一百零七篇短篇信息 目录: 神所显的慈爱(杨震宇) 愿赎民明白耶和华本为善(吴主光) 人人也可以祈祷(陈家强) 你们要称谢耶和华(一○七1~32)(台北灵粮堂) 耶和华的慈爱永远长存(一○七33~43)(台北灵粮堂) 愿人都称赞祂(一)(一百零七篇1〜9节)(台北基督之家) 愿人都称赞祂(二)(一百零七篇10〜22节)(台北基督之家) 愿人都称赞祂(三)(一百零七篇23〜43节)(台北基督之家) 神是拯救的神(诗107篇)(香港读经会) 神所显的慈爱(杨震宇) 钥句:耶和华的慈爱 背景:《诗篇》第一零七篇是卷五的开始,是以色列人被掳,返国后第一次住棚节献感谢祭所唱的诗歌。本诗是回答《诗篇》一零六篇47节的祷告,指出神如何拯救祂的百姓脱离仇敌之手。本篇,诗人以呼吁人来赞美作开始,以描述神的看顾作结束。全诗结构谨严,其中有四段副歌:「于是,他们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他从他们的祸患中搭救他们」(6,13,19,28节)与「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和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称赞祂」(8,15,21,31节),形成对偶句,贯穿于整首诗歌。诗人藉此副歌描述以色列民回归故国所遇的患难,而他们如何祷告获拯救,因此献上感谢。 提要:第一百零七篇是蒙救赎者感恩的祷告。诗人回顾以色列民从被掳之地巴比伦归回的情景,就呼召百姓向神发出感恩的歌声,赞美祂不变的慈爱。在这首诗里,诗人以呼吁全会众称谢神为开始(1~3节);然后,他生动地描写神救他们脱离了所遇的各种危险,包括沙漠和旷野中的迷失(4~9节),身陷黑暗的冤狱中(10~16节),罹重病临近死亡(17~22节),和漂流在茫茫大海上(23~32节);最后,他再次描述神如何化灾祸为祝福(33~38节),使困苦穷乏的人得到保护和眷顾(39~42节)。全诗分为二段: (一)蒙救赎者要称谢耶和华(1~3节)──你们要称谢耶和华,因祂本为善,祂的慈爱永远长存; (二)当思想神向人显的慈爱(4~43节)──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和祂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称赞祂。 钥节:【诗一百零七6】「于是,他们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祂从他们的祸患中搭救他们」 【诗一百零七8】「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和祂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称赞祂。」 钥点:本篇我们看见诗人劝勉人颂赞神永不改变的慈爱,因祂听人在患难中的祷告,并且拯救他们。他生动地描写神如何化灾祸为祝福,而看顾他们:(1)从祸患中搭救他们(6节),(2)领他们走直路(7节上),(3)使他们往可居住的城邑(7节下),(4)使心里渴慕的人得以知足(9节上),(5)使心里饥饿的人得饱美物(9节下),(6)拯救他们(13节),(7)从黑暗中领他们出来(14节上),(8)折断他们的绑索(14节下),(9)打破了铜门(16节上),(10)砍断了铁闩(16节下),(11)他发命医治他们(20节上),(12)救他们脱离死亡(20节下),(13)将他们从祸患中领出来(28节),(14)使狂风止息,波浪平静(29节),(15)引他们到所愿去的海口(30节),(16) 顾念饥饿的人(36节),(17)赐福给他们,叫他们生养众多(38节),(18)将穷乏人安置在高处(41节)。亲爱的,如果你知道神仍眷顾你,祂有能力肯来帮助我们,就能得到很大的安慰。在人生各种的遭遇中,神都眷顾你,故你理当向祂感恩赞美。 今日的钥节提到「耶和华的慈爱。」本诗多次提到神的「慈爱」(1、8、15、21、31、43节)。诗人述说神对被赎之民所发的「慈爱」,并愿蒙爱者向神发出称谢。他用了四幅文字图画,来说明神如何向四类人,显的「慈爱」:(1)祂使迷途者得指引;(2)祂使受奴役者得自由;(3)祂使生病者得医治;(4)祂使在风浪中者得平安。而每一类遭遇患难中的人,他们求告神之后,就蒙神的看顾和拯救,因而都赞美神的「慈爱」。诗人显然意识到他们艰难环境都各不相同,但蒙福与否的关键在,在于他们肯祷告「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祂从他们的祸患中搭救他们」。只要我们肯祷告,神的「慈爱」就不断地伴随着我们。亲爱的,在过往经历中,你是哪一类人?神又怎样从困难的情况中帮助过你? 「神对我们那活而满有爱心的眷顾,其真实性远超我们所能体会,并用尽苦心和劝导,使我们认识祂大爱的可靠。『你们比许多麻雀还贵重。』」――达秘 默想:「祂使狂风止息,波浪就平静」(29节)。亲爱的,人生变幻无常,有时爬得高、有时跌得低,正如「上到天空,下到海底」 (26节),但神密切注视你的遭遇,祂那不改变的「慈爱」从没有离开你。 祷告:神阿,谢谢祢那不改变的慈爱及眷顾从来没有离开我。我感谢祢是化灾祸为祝福的神,因祢「从我们的祸患中搭救我们」;我感谢祢是将我的黑夜变为白昼的神,因祢「从黑暗中和死荫里领我们出来」。阿们! ── 杨震宇《让我们在诗篇中遇见神》 愿赎民明白耶和华本为善(吴主光) 第一百零七篇大纲: 引言:赎民从世界各地归回的称谢(107.1-107.3) 1.
劝赎民称谢神的慈爱永远长存 2.
因神从各地救赎他的子民归回 一、从旷野行路归回的赎民(107.4-107.9) 1.
在旷野漂流的赎民哀求耶和华 2.
耶和华就领他们到可居的城邑 3.
愿这些赎民称赞耶和华的慈爱 二、从牢狱中得释放的赎民(107/10-107.16) 1.
黑暗牢狱中的赎民哀求耶和华 2.
耶和华救他们脱离死荫的绑索 3.
但愿赎民称赞耶和华的大救恩 三、厌食症面临死亡的赎民(107.17-107.22) 1.
患上厌食症的赎民哀求耶和华 2.
耶和华向他们施行拯救和医治 3.
愿他们称赞和感谢神的大慈爱 四、经航海坐船归回的赎民(107.23-107.32) 1.
从海上坐船归回者哀求耶和华 2.
平静风和浪并引他们到目的地 3.
但愿这些人称赞耶和华的慈爱 五、劝戒本土赎民(107.33-107.43) 1.
神使田地变干旱又再变回肥田 2.
神使高傲的降卑使贫穷的升高 3.
本土赎民当有智慧思想神的慈爱 大纲: 引言:赎民从世界各地归回的称谢(107.1-107.3) 107.1你们要称谢耶和华,因他本为善;他的慈爱永远长存!107.2愿耶和华的赎民说这话,就是他从敌人手中所救赎的,107.3从各地,从东从西,从南从北,所招聚来的。 1.这是一篇「引言诗」。像《诗篇》其他四卷一样,本卷也有自己的「引言诗」。本诗一开始就说明-─愿耶和华从东、西、南、北,各地敌人手中所赎回来的「赎民」都称谢耶和华,说:「耶和华本为善,他的慈爱永远长存!」所以《卷五》其余的诗篇,都是为回应这句话而编排的。预言末世时悔改信主的以色列人,从全世界各地归回,参加千禧年大会,向主基督发出大赞美。这时他们有许多回想,一方面看到自己几千年来犯罪的软弱;另一方面又看到耶和华对他们严厉的管教,承认耶和华「本为善」,证实他的「慈爱永远长存」。要证明这一点,读者可以先看前文各篇的表列和分析,然后再细读笔者在本书的详加解释,就可以看出来。 2.所谓「赎民」,希伯来文是“gaw-al'”英文钦定本主要译作“redeem”,即救赎;也有少部份译作“kinsman”、“revenger”等,其总意是藉报仇或报复行动而救赎回来的人。由于作者一开始就作出结论性的劝勉,说:「你们要称谢耶和华,因他本为善;他的慈爱永远长存。」这是《诗篇》常见的笔法,「结论」不是放在最后,而是放在最前头。意思是,下文所叙述的,是各种「赎民」归回的见证。他们「回想」自己得到救赎,现在得以参加这个赎民大会,作者就劝勉他们要明白,他们过往的遭遇,是出于神对他们的管教,因为他们一向神「哀求」,神就拯救他们,可见神的管教是「善意」的,证实神的「慈爱」没有改变,乃是「永远长存」。 3.「因他本为善;他的慈爱永远长存」,这句话在《诗篇》里头出现过34次,单单是(第136篇)就有25次,全部都是为回想神在过往历史上的管教,显出神的用心「本为善」,为要领他们悔改,叫他们得着大复兴和永生;并不是要消灭他们,证实神的「慈爱永远长存」。 4.因着这样的「回想」,证明本诗的写作时间,应该是在被掳归回之后。然而,按圣灵感动以斯拉编排《诗篇》的灵意来说,它与《卷五》其余的诗篇串连起来,应该是预言到末世时才悔改归向神的以色列人,在千禧年大会中,回想各人归回之时,所遭遇到的种种困苦。但每一次,当他们向耶和华「哀求」的时候,耶和华立即拯救他们脱离患难,叫他们顺利归回。 5.笔者之所以认为,本诗预言以色列人在末世归回的情况,是因为《卷五》其余的诗篇,都很明显地以主再来和以色列得着大复兴为内容。其中所描述的,是以色列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证明这些诗篇不是「写实诗」,而是「预言诗」。试问,历史上有那一个时期的以色列人,「回想」他们从被掳的各地归回,比末世时代归回的以色列人,「回想」得更切合本诗所形容的呢?因为只有末世时代归回的以色列人,才能够真真正正的体会到「耶和华本为善,他的慈爱永远长存。」旧约时代,从巴比伦归回的情况,并不切合本诗所形容的。因为《玛拉基书》指摘以色列人向神顶嘴说:「耶和华说:我曾爱你们。你们却说:你在何事上爱我们呢?」可见,旧约的结束,是因为被掳归回的以色列人,并没有体会到神对他们的慈爱永远长存。 6.作者说:「愿耶和华的赎民说这话。」请注意这个「愿」字,表示以色列人一直没有说这话,所以作者才愿望他们能明白神对他们的管教是「本为善」的,并盼望他们能从心里说:「神的慈爱永远长存」。请读者注意,这个「愿」字在本诗第八节、第十五节、第二十一节并第三十一节也有出现;并且每一次出现,都是那一段的结束。意思是想到各地的赎民,从各种困境中顺利归回,「但愿」他们经历过神这样的管教之后,能从心里说出:「耶和华本为善,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7.但是,旧约时的赎民,能不能明白和说出这句话呢?不能!因为他们没有「属灵的观点」。他们一直持守着的,只是「属肉体的观点」。他们认为,以色列人从被掳之地巴比伦归回,重建圣殿城墙,可以恢复敬拜事奉神,只不过是叫他们稍为松一口气而已。他们始终未能复国、未能得回整个巴勒斯坦应许之地为业,亦未能向仇敌报仇;神对大卫所应许:「不断人坐在他的宝座上」也始终没有实现;先知书预言以色列大复兴(就是今天我们认为进入「千禧年时代」才应验的预言),也从来没有实现过…。这样说来,怎能证明神将他们交给外邦人,叫他们亡国被掳,受尽各样苦楚,是出于神的「善」,证明他的「慈爱永远长存」呢?其实,如果他们有「属灵的观点」的话,他们就会明白这一切仍未实现,是因为他们不信,也没有遵照神与列祖所立的约、遵守神的话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虽然如此,大卫的后裔耶稣基督,确实在天上坐在宝座上作王,统治全世界。正如《但以理书》所证明的-─「至高者在人的国中掌权,要将国赐与谁就赐与谁,或立极卑微的人执掌国权。」。并且主基督也一直保守以色列,不被列国(《但以理书》异象中所形容的多个「兽」)所消灭。正如《启示录》以那「身披日头,脚踏月亮,头戴十二星的冠冕」的妇人代表以色列民族,指出「龙」要吞吃她,但神两次使妇人「逃到旷野」,在那里有神给他预备的地方,使她「被养活一千二百六十天」和「一载二载半载」(启12章)。总意就是,神一直保守以色列人,不让列国将他们灭绝。等到以色列人在末世大灾难肯悔改归向神之时,主基督才降临,使以色列国得着大复兴,成为世上最强大的国。 8.再者,作者又说明,「赎民」就是神从「东、西、南、北」各地敌人手中救赎和招聚回来的。请读者注意,若是旧约时代那一次归回,主要是从「北方」巴比伦归回,并有一小部份以色列人是从「南方」埃及归回。但是要从「东、西、南、北」,就是从全世界各地归回,就只有末后的日子才会这样。自从一九四八年以色列复国以后,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真的从「东、西、南、北」各地陆续归回。「东」方远至中国和印巴的边境;「西」方欧美固然有许多犹太人归回;「南」方非洲埃塞俄比亚有许多犹太人;「北」方俄国亦有许多犹太人,他们在今天仍然陆续归回。 一、从旷野行路归回的赎民(107.4-107.9) 107.4他们在旷野荒地漂流,寻不见可住的城邑,107.5又饥又渴,心里发昏。107.6于是,他们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他从他们的祸患中搭救他们,107.7又领他们行走直路,使他们往可居住的城邑。107.8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称赞他;107.9因他使心里渴慕的人得以知足,使心里饥饿的人得饱美物。 1.归回的「赎民」可分为五类,因此经文也分为五段:第一至第四段都在形容当赎民向神「哀求」,神就拯救他们;并以「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称赞他,因他…」为结束;只有第五段,没有记载「哀求」和「但愿…」的字句,这一点稍后交待解释。 2.第一类:从东面旷野归回的赎民-─作者指出:「他们在旷野荒地漂流,寻不见可住的城邑,又饥又渴,心里发昏」。按作者本人的意思来说,这可能是形容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后,在那称为「大而可怕的旷野」(申1:19, 8:15),漂流了三十八年,然后才得以进入迦南的情况。他们之所以会漂流这么久,全是因为他们不信。他们连来到迦南地边境,也不愿意进去。理由是迦南地有高大的亚纳族人,这些亚纳族人看他们如同「蚱蜢」,他们看自己也像「蚱蜢」(民13:33),意思是长他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虽然约书亚和迦勒以「属灵的观点」鼓励他们,说:「我们所窥探、经过之地是极美之地。耶和华若喜悦我们,就必将我们领进那地,把地赐给我们;那地原是流奶与蜜之地。但你们不可背叛耶和华,也不要怕那地的居民;因为他们是我们的食物,并且荫庇他们的已经离开他们。有耶和华与我们同在,不要怕他们!」(民14:7-9)他们不但不听从,还口口声声说要杀死他们。 3.但作者也指出:「他们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他从他们的祸患中搭救他们,又领他们行走直路,使他们往可居住的城邑。」这是指三十八年之后,以色列人的下一代长起来,重拾信心,于是他们「哀求」耶和华,耶和华就垂听他们的祷告,领他们进入迦南地。不再需要住在旷野又破又旧的「帐棚」里,乃可以住在又大又美的城邑里。摩西对以色列人说,这些城邑「并非他们所建造的」;里头还「有房屋,装满各样美物,非你所装满的;有凿成的水井,非你所凿成的;还有葡萄园、橄榄园,非你所栽种的,你吃了而且饱足。」(申6:10-11) 4.其实过程是这样的:神先领他们绕过「以东地」,让他们看见,那地本来住满了在山穴中居住的「何利人」。但神帮助以扫的子孙将他们除灭,得了他们的地,接着居住。所以俄巴底亚先知曾形容以东人,说:「居所在高处的啊!你因狂傲自欺,心里说:谁能将我拉下地去呢﹖你虽如大鹰高飞,在星宿之间搭窝,我必从那里拉下你来。」(俄3-4)之后,又领他们绕过「摩押地」,让他们看见那地本来住满了以米人(意思是「恐怖之民」)。这些以米人民数众多,像亚衲人一样身体高大,也算为利乏音人。但神帮助罗得的子孙,将他们除灭,摩押人就得了他们的地为业。最后神又领他们绕过「亚扪人的地」。那地原先也住满了利乏音人,亚扪人称他们为散送冥,意思是「阴谋者」。但神帮助罗得的子孙亚扪人,将他们除灭,亚扪人就得了他们的地为业。他们参观完了这些以扫的子孙,和罗得的子孙之地以后,感到非常惭愧:为何要怕那些亚纳族人呢?他们岂不都是利乏音人吗?神可以帮助以扫和罗得的子孙除灭这些利乏音人,为何我们不相信神也会帮助我们呢?于是他们「哀求」神,神就帮助他们打败约但河东的亚摩利王西宏,和巴珊王噩,夺了他们的地为业;神又与约书亚同在,使以色列人走干地过约但河,将河西迦南地的诸王除灭,得了他们的地为业。 5.回想完这段历史之后,作者很有感触地说:「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称赞他;因他使心里渴慕的人得以知足,使心里饥饿的人得饱美物。」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之后,确实因为得到这「流奶与蜜之地」而知足和饱足。但以色列人有没有「称赞」神的慈爱和神所行的奇事呢?没有!他们进入迦南地之后,很快就忘记了。所以他们在未进迦南地之前,摩西早就「呼天唤地」的对他们说:「你们要谨慎,免得忘记耶和华─你们神与你们所立的约,为自己雕刻偶像,就是耶和华─你神所禁止你做的偶像;因为耶和华─你的神乃是烈火,是忌邪的神。你们在那地住久了,生子生孙,就雕刻偶像,彷佛什么形像,败坏自己,行耶和华─你神眼中看为恶的事,惹他发怒。我今日呼天唤地向你们作见证,你们必在过约但河得为业的地上速速灭尽!你们不能在那地上长久,必尽行除灭。」(申4: 23-26) 6.不过,若按编者以斯拉,将《卷五》其余的诗篇串连起来的意思来说,这段经文所形容的,是预言千禧年大会中,有一些赎民从「东方」归回的情况。他们从巴勒斯坦的东面,就是今天的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等中东国家被释放归回,所以他们得步行经过东边的大沙漠,和可怕的大旷野,才能回到巴勒斯坦。路途中,他们「在旷野荒地漂流,寻不见可住的城邑,又饥又渴,心里发昏」。于是,他们「哀求」耶和华,耶和华就从祸患中搭救他们,领他们「走直路」,使他们找到「往可居住的城邑」,不至在沙漠旷野迷了路,而渴死;神又赐他们「得饱美食」,使他们「知足」。因此,作者希望这些从「东方」归回的以色列人能将这样的经历讲述出来,称赞耶和华向他们所行的「奇事」,证实耶和华「本为善,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二、从牢狱中得释放的赎民(107/10-107.16) 107.10那些坐在黑暗中、死荫里的人被困苦和铁链捆锁,107.11是因他们违背神的话语,藐视至高者的旨意。107.12所以,他用劳苦治服他们的心;他们仆倒,无人扶助。107.13于是,他们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他从他们的祸患中拯救他们。107.14他从黑暗中和死荫里领他们出来,折断他们的绑索。107.15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称赞他;107.16因为他打破了铜门,砍断了铁闩。 1.第二类:从牢狱中得释放的赎民-─作者在这一段经文所叙述的,是泛指过往历史上多次被掳和被囚者的回想。但编者却藉本诗预言是千禧年时代,从各国牢狱中释放归回的赎民的回想。每一次,当以色列人在牢狱中向神「哀求」,神总是叫他们蒙恩得救,从牢狱中得到释放。神释放以色列人有许多奇妙的方法。许多时候,神叫外邦的君王──像古列王一样,因读到先知书的预言而受感动,下旨释放他们;或像尼布甲尼撒王,因看见异梦,或受到神的惩罚,叫他们承认至高者在人的国中掌权,而善待他们;或者像亚哈随鲁王一样,娶了美丽的犹太女子以斯帖为王后,受到她奇妙的影响,阻止仇敌屠杀犹太人……。德国纳粹党希特拉想要灭绝所有犹太人,天主教的教皇也赞成他、鼓励他。但神叫希特拉战败被杀,许多犹太人就得以从欧洲各地的牢狱中被释放。直到今天,这预言还是不断地在应验中。将来主基督降临,在千禧年中作王,全世界各国也要释放被囚的犹太人归回。那时,他们也作出类似的回想,见证神释放他们的奇妙经历。 2.作者指出:「那些坐在黑暗中、死荫里的人被困苦和铁链捆锁」,这是形容他们面临绝境和死亡的心境;「是因他们违背神的话语,藐视至高者的旨意」,意思是指以色列人在过往历史上常常犯罪,就如:拜偶像、行邪淫、与外族人通婚、将自己的儿女焚烧,献给假神、他们的官长和君王多行不义、贪赃枉法、不为孤儿寡妇伸冤、欺压贫穷人和寄居的…等,大大的得罪耶和华。所以神「用劳苦治服他们的心」,意思是让他们被仇敌欺压,叫他们在牢狱中做苦工,直到他们的心服下来,明白离弃耶和华的结果是何等痛苦为止。 3.当「他们仆倒,无人扶助」的时候,他们就「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耶和华就「从祸患中拯救他们。从黑暗中和死荫里领他们出来,折断他们的绑索」。这里所说的「死荫」跟「绑索」,和下文所说的「铜门」跟「铁闩」,总意也是形容他们落在「绝望的困境」中。但耶和华都能把他们救出来。他们应该明白,每一次得到解救,都是因为他们肯向耶和华「哀求」,证明耶和华没有丢弃他们。可惜他们仍然不明白耶和华管教他们的作为「本为善」,耶和华的慈爱「永远长存」。所以作者才说:「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称赞他」。作者的语气表示,一直没有人明白,所以才说「但愿人…称赞他」。 三、患厌食症面临死亡的赎民(107.17-107.22) 107.17 愚妄人因自己的过犯和自己的罪孽便受苦楚。107.18他们心里厌恶各样的食物,就临近死门。107.19于是,他们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他从他们的祸患中拯救他们。107.20他发命医治他们,救他们脱离死亡。107.21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称赞他。107.22愿他们以感谢为祭献给他,欢呼述说他的作为! 1.第三类:患上厌食症得到医治的赎民-─与上一段「牢狱中的赎民」相对。这一类赎民是「富足吃饱,甚至患上厌食症的赎民」。作者在此称他们为「愚妄人」,因为他们一直犯罪,一直受苦-─患上「厌食症」,甚至临近死门,还是不明白神的管教。几时他们明白,肯向神「哀求」,神就医治他们。 2.「厌食症」使我们想起「基博罗哈他瓦」之灾(民11章)。当时以色列人在旷野发怨言,因为没有肉吃。摩西对百姓说:「你们应当自洁,预备明天吃肉,因为你们哭号说:谁给我们肉吃?…这声音达到了耶和华的耳中,所以他必给你们肉吃。你们不止吃一天、两天、五天、十天、二十天,要吃一个整月,甚至肉从你们鼻孔里喷出来,使你们厌恶了,因为你们厌弃住在你们中间的耶和华…。」于是耶和华用东风把鹌鹑由海面刮来,飞散在营边和营的四围,离地面约有二肘,约有一天的路程。百姓起来,日夜捕取鹌鹑,至少的也取了十贺梅珥(一贺梅珥约300公升)。他们就大大吃肉,甚至肉在他们牙齿之间,尚未嚼烂之际,耶和华的怒气就向他们发作,用最重的灾殃击杀他们。很可能因为吃得太急和太多,以致「肉从鼻孔里喷出来」,塞住气管,窒息而死。那地方便叫做基博罗哈他瓦──意思是「贪欲之人的坟墓」。可能因为这个缘故,有不少目睹的人就惧怕,以至不敢吃,因而患上「厌食症」,正如神所说:「使你们厌恶了」。 3.不过,本诗一开始就劝勉从世界各地归回的「赎民」要称谢耶和华,承认神本为善,他的慈爱永远长存。所以五段回想所形容的困苦,应该都是指以色列人在全世界各地所遭遇到的困苦才对。这样,这里所形容他们患上「厌食症」,就可能是指以色列人在被掳到之地──例如「大巴比伦」之类的世界著名大城渐渐富裕起来。他们虽然得到了物质上的丰富,神却叫他们患上「厌食症」,无法享受所得到的丰富,为要叫他们明白,连「能吃」的本事也是出于神的恩典。当他们面对丰富的食物,却渐渐饿死之际,他们就「哀求」耶和华,耶和华就「拯救他们、医治他们,救他们脱离死亡」。 4.「厌食症」是不寻常的病,患者得到痊愈,更是不寻常的事。所以患者得到痊愈后,应该感受到这是神慈爱的大作为才对。所以作者表示:「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称赞他。」意思是,但愿这些人明白,他们有丰富的食物是神的恩典;他们患上厌食症又得到医治,更加是神奇妙和慈爱的作为,所以他们应「以感谢为祭献给他,欢呼述说他的作为!」然而一直以来,以色列人有没有这样感谢神,和述说神的作为呢?没有!因为旧约结束时,玛拉基先知指证他们「藐视耶和华的桌子」;又将「瞎眼的、瘸腿的、有病的,献为祭」。神说:「这不为恶吗?你献给你的省长,他岂喜悦你,岂能看你的情面吗?…甚愿你们中间有一人关上殿门,免得你们徒然在我坛上烧火。」万军之耶和华说:「我不喜悦你们,也不从你们手中收纳供物。」(玛1:7-10) 四、经航海坐船归回的赎民(107.23-107.32) 107.23在海上坐船,在大水中经理事务的,107.24他们看见耶和华的作为,并他在深水中的奇事。107.25因他一吩咐,狂风就起来,海中的波浪也扬起。107.26他们上到天空,下到海底;他们的心因患难便消化。107.27他们摇摇幌幌,东倒西歪,好像醉酒的人;他们的智慧无法可施。107.28于是,他们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他从他们的祸患中领出他们来。107.29他使狂风止息,波浪就平静。107.30风息浪静,他们便欢喜;他就引他们到所愿去的海口。107.31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称赞他。107.32愿他们在民的会中尊崇他,在长老的位上赞美他! 1.第四类:从西方坐船归回的赎民-─这里所说:「在海上坐船」的,是指乘客;「在大水中经理事务的」,是指经营运输业的船主和水手。他们都一同看见耶和华行奇事的作为,因为亲眼看见「狂风起来、波浪扬起」;又看见有犹太人「哀求」他们的神耶和华,之后「狂风止息,波浪平静」,而且风浪还把他们奇妙地送到「他们到所愿去的海口」,实在奇妙至极。 2.这里所形容的,可能是指运送归回的犹太人的船只。按巴勒斯坦的地理来说,只有从「西方」各地经地中海归回的人,才需要坐船。这是说,经文这里所形容的赎民,应该是在希腊和罗马统治时代归回的。因为希腊和罗马等地是在欧洲地中海西方,在那里被释放归回的赎民需要坐船归回,像保罗被解到罗马去,需要坐船一样;若是从埃及、亚述、巴比伦等地归回,他们只需要步行,因为这些国家是在南方和东方的沙漠区,不需要坐船。 3.经文形容他们在海上遇到狂风巨浪,情况极其危险-─他们被浪抛到「天空」,又下沉到「海底」;船摇幌到「东倒西歪,好像醉酒的人」,船上的智慧人都无法可施,众人吓得心都消化。但是众人看见船上的犹太人跪下向耶和华他们的神「哀求」,接着就看到风和浪都奇妙地平静了。并且在不知不觉中,风和浪还把他们送到「他们所愿去的海口」,一如主耶稣在加利利海吩咐风和浪平静的情况一样。船主和水手们看见,都认为这是「耶和华的奇妙作为」。 4.既然船主和水手们都承认这是耶和华的作为,蒙恩得救的犹太人就应该更加体会到「神的慈爱永远长存」才对。但是历史上的以色列人有没有这样称谢神,承认神「本为善」并他的「慈爱永远长存」呢?没有!所以作者才说:「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称赞他。他们在民的大会中尊崇他,在长老的位上赞美他!」尤其是「在民的会中」和「在长老的位上」。这两句话表示,本诗预言将来在千禧年的大会中,出席者有以色列民和以色列的领导阶层,他们都一同赞美在耶路撒冷作王的主基督,见证耶和华的慈爱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 五、本土赎民观察神的管教(107.33-107.43) 107.33他使江河变为旷野,叫水泉变为干渴之地,107.34使肥地变为碱地;这都因其间居民的罪恶。107.35他使旷野变为水潭,叫旱地变为水泉。107.36他使饥饿的人住在那里,好建造可住的城邑,107.37又种田地,栽葡萄园,得享所出的土产。107.38他又赐福给他们,叫他们生养众多,也不叫他们的牲畜减少。 1.第五类:巴勒斯坦本土的赎民-─最后这段经文,格式与前面的四段不同,因为:1)不是形容赎民从外邦归回,反而是形容他们住在迦南地本土的情况。他们没有经历被掳或在外地漂流;2)他们所居住的地,出现许多变化-─由流奶与蜜之地变为干旱不毛之地;再由干旱不毛之地变回流奶与蜜之地-─有水可以耕种,以致丰收,居民丰衣足食并生养众多;3)这段经文也不像前面四段,因为没有形容他们向神「哀求」,最后也没有以「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称赞他」为结束。 2.在历史上,巴勒斯坦「本土」有许多变化。例如: 1)被掳归回时代:犹太人亡国被掳时,尼布甲尼撒王留下民中一些极贫穷的人在巴勒斯坦──他们与外族人通婚,以至渐渐忘记自己的族谱,他们在《新约圣经》称为撒玛利亚人。后来古列王释放犹太人归回,但当时肯归回的,只有四万多人而已,各地仍有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仍未归回。 2)马加比祭司时代:被掳归回的犹太人,经过了巴比伦、玛代和波斯、希腊、和罗马的统治时代。其间曾发生过著名的「马加比革命」。祭司马加比家族起来与污秽圣殿的希腊分封王安提阿以比反尼对抗,并且战胜他,使以色列得以独立成国。可惜,马加比家族的继任人常常出卖圣职,或以谋杀手段夺取政权。最后被罗马所灭,进入新约时代。 3)耶稣和使徒时代:归回的以色列人虽然日渐增加,但他们只能住在犹太和加利利省,其他省份都被外邦人占据了,所以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仍属大多数。加上巴勒斯坦的经济情况很差,分散世界各地的以色列人比较富有且思想较开放。巴勒斯坦本土的法利赛人、文士,和大祭司的党人更是非常败坏和骄傲,他们轻看其他地区的以色列人,杀死主耶稣基督,长期逼迫神的教会。 4)教会历史时代:自从主后七十年,罗马大军前来放火焚烧圣殿,拆毁城墙,屠杀一百一十多万犹太人之后,犹太人便不能踏足巴勒斯坦半步。直到一九四八年五月十四日,联合国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难民问题,才决定让以色列人复国。以色列复国以后,阿拉伯诸国口口声声说要灭绝他们,但他们却每战必胜,而且日益壮大和强盛。但今天巴勒斯坦本土的以色列人仍然不信主,直到末世大灾时,以色列人才肯悔改归主,主才从天降临,拯救他们。 3.当然,从作者本人的意思来看,这段经文所形容的本土以色列人,应该是指被掳归回时代的以色列人。作者提到,他们的「田地」有过许多变化,应该以智慧思想一下,这些变化都是出于神的管教;其中有因为他们犯罪,以至田地变得干旱的;也有因为神主动施慈爱,而使田地变回肥美,田产丰盛、居民丰衣足食且人口增加。但他们一直都没有注意到神的作为。所以下文指出,他们再因「暴虐、患难、愁苦」而变成「减少且卑下」,以至「君王蒙羞被辱」,人民「在荒废无路之地漂流」。 4.但从编者以斯拉的角度来看,这一段乃是预言末世时代的本土以色列人。因为那时他们回想到巴勒斯坦这块地的变化,就看得更清楚了。世上再没有一块地会像巴勒斯坦和耶路撒冷那样,曾经有过这么多的变化。考古学家在巴勒斯坦──尤其是耶路撒冷,发现地底下一层又一层的废虚(废虚一定是从古代而来);每一层都记载着许多痛苦的回忆;历史学家也注意到这里发生过无数次的战争和大屠杀;地理学家更惊讶这里由流奶与蜜之地,变成沙漠;一九四八年之后,又渐渐由沙漠变回流奶与蜜之地,所出产的果实,媲美世界任何最富庶的地土。 107.39他们又因暴虐、患难、愁苦,就减少且卑下。107.40他使君王蒙羞被辱,使他们在荒废无路之地漂流。107.41他却将穷乏人安置在高处,脱离苦难,使他的家属多如羊群。 1.这里指出,神的作为使以色列中的尊贵人降为卑贱,却使他们的穷乏人升高。请注意,这里所说的「暴虐」,原文是“otser”,这词在英文钦定本译作“oppression”(压逼)。「患难」的原文作“rah”,这词在英文钦定本译作“evil”有442次、译作“wickedness”有59次、 “wicked”有25次,其他的译法,均与「患难」无关,所以应该译作「欺压」才对。「君王」一词原文是“nadiyb”,可以译为「尊贵的、王室的人」。因此,整句话应该译为:「他们又因为欺压(百姓)、(道德)败坏、而(落在)愁苦中.所以(人数变得)减少、且(降为)卑下。因为神使他们中间的尊贵人蒙羞被辱,又使(百姓)在荒废无路之地漂流。神却将(卑贱的)穷乏人(升高),安置在高处,救他们脱离苦难,他们(就生养众多),家人多如羊群一样。」 2.这是说,除了他们的「田地」出现许多奇怪的变化之外,他们的「社会现象」,也出现不寻常的改变─-尊贵人竟然降卑,贫穷人居然升高。这样的现象,按实意来说,是以色列的历史从未有过的;但按属灵的意思来说,主耶稣第一次降世,就真的是将福音传给贫穷人,叫他们升高。又预言以色列中的富贵人,将要降卑哀哭。正如主出来传道之时曾说:「你们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神的国是你们的。你们饥饿的人有福了!因为你们将要饱足。你们哀哭的人有福了!因为你们将要喜笑。……但你们富足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受过你们的安慰。你们饱足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要饥饿。你们喜笑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要哀恸哭泣。」(路6:20-26)主所预言他们降卑的日子,就是主再来并施行报应的日子。正如以赛亚先知预言主再来的日子,说:「末后的日子,耶和华殿的山必坚立,超乎诸山,高举过于万岭;万民都要流归这山。……到那日,眼目高傲的必降为卑;性情狂傲的都必屈膝;惟独耶和华被尊崇。必有万军耶和华降罚的一个日子,要临到骄傲狂妄的;一切自高的都必降为卑…骄傲的必屈膝;狂妄的必降卑。在那日,惟独耶和华被尊崇;偶像必全然废弃。」(赛2:2-28) 107.42正直人看见就欢喜;罪孽之辈必塞口无言。107.43凡有智慧的,必在这些事上留心,也必思想耶和华的慈爱。 1.上文所叙述「田地」的变化,和「社会现象」的变化,都是出于神的作为。同时这样的发现,原是一种「属灵的观察」。所以,经文指出:「正直人看见就欢喜」,因为早就看见神在历史上、田地的变化上和社会现象上所显出的大作为,因而顺服神、信靠神、承认神的管教「本为善」、赞美「神的慈爱永远长存」。但「罪孽之辈必塞口无言」,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属灵观察能力」,看不见神的作为。乃要等到神的忿怒和报应临到他们,他们才会发现神是真的,但已经太迟,所以只能「塞口无言」。怪不得本诗的前四段经文都在形容落在苦难中的以色列人向耶和华「哀求」,耶和华也听从他们,立即拯救他们。但这第五段经文却没有形容他们「哀求」,因为他们没有「属灵的观察力」,完全不知道他们的「田地」过往的变化,是出于神管教的作为;他们「社会现象」的变化,也是出于神公平的报应。但是,记得一九六七年以色列所发动的「六日闪电战」,以色列人获得全面胜利。他们夺回耶路撒冷之后,以色列人就到惟一剩下的「哭墙」那里,向神「哀求」。我们盼望这一次他们的「哀求」是出于真心的,是渐渐影响全体以色列人归向神的。这样,他们很快就会得着复兴,战胜所有仇敌了。但是看今天以色列人领导阶层的表现,他们距离真心悔改归向神的路尚远。 2.所以作者说:「凡有智慧的,必在这些事上留心,也必思想耶和华的慈爱。」这句话英文钦定本译得比较清楚一点:“Whoso is wise, and will observe these things, even they shall
understand the lovingkindness of the LORD”。意思是:「凡有智慧的人,将来都会观察到这些(奇怪的变化)现象,他们也会明白耶和华的慈爱(显露在其中)。」这是预言末世时代,有一些「智能人」终于明白神的作为,从而影响以色列人全家归向神(参但11:33-35)。可惜历史上的犹太人一直没有这样的「智慧」去分辨耶和华神的管教。所以他们不知道耶和华「本为善,他的慈爱存到永远」。 3.经文预言神使高傲的人降卑,又使贫穷的人升高。这个预言首先应验于主的第一次降世──传福音给贫穷人,叫他们升高成为神的儿女。而高傲的文士、法利赛人和当时公会的成员,并跟随他们的犹太民众,都在主后七十年,罗马派大军前来放火焚烧圣殿,拆毁耶路撒冷城墙的大屠杀中,降为卑下。虽然如此,以色列人还是不肯悔改、也不肯向耶和华「哀求」。等到末世大灾难之时,主要藉假基督的手,报应他们中间与假基督勾结的恶人,让假基督的大军屠杀他们全国三分之二人口。但那些肯悔改归向神的以色列人,就在主降临之时,得到拯救,进入千禧年的国度里享福,并且以色列国要大大升高,变成全世界最强大的国。 4.请读者注意,这篇「引言诗」所形容的各类赎回从各地的困苦中归回,作者劝勉他们要明白耶和华本为善,他的慈爱永远长存。意思是要他们回想神的作为,醒悟神在过往历史上对他们的管教,都是出于「善意」,都带有神不变的「慈爱」。于是编者文士以斯拉就根据这个方向,编排《卷五》其余的诗篇,所以我们将会看到《卷五》的内容有许多对神的作为的回想,并许多称谢和赞美,都是为了证明耶和华本为善,他的慈爱永远长存的。 ―― 吴主光《诗篇精选研经亮光》 人人也可以祈祷(陈家强) 这诗篇的特色之一,就是经常重复──例如形容不同的恶劣处境(4-5、10、17-18、23-26节);求神救助,向神祈祷(6、13、19、28节);神的回应(6-7、13-14、19-20、28-29节);向神感恩(8、15、21、31节)。这些人是谁?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以色列人被掳至巴比伦。但从第3节看来,这群人似乎又包括了世上所有的人。有人觉得这是以色列历史的回顾:从旷野到迦南(4-9节);从埃及和巴比伦到应许之地(10-16节);在被掳中从「死」(17-22节)和「风浪」(23-32节)到生命与平安。但我们依然察觉到这诗篇的语调是普世性的。我们或会问谁是从「西」来的呢?在希伯来文圣经中,第3节是「从海来」,不是「从南来」(可理解为「从海外来」)。 另外,我们可以注意到第4、10、17、23节中,看似是4组不同的人。但希伯来文圣经显示这是从4个角度描写同一群人──就是神的子民,在危险中得到神的救赎(2节)和爱(1、8、15、21、31、43节)。我们应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这篇诗篇。诗人是在默想被掳前的一个朝圣节期(出二十三14-19)。他看见各地的朝圣者,想起神对亚伯拉罕的应许(创十二1-3,十八18,二十二18,二十八14;诗四十七9),现今集中在大卫家(七十二8-11),就是从列国中招聚人来。纵然这应许尚未实现(启七9-17),每一个属神的人都可以享受属于招聚之民的特权,歌颂救赎的爱(1-2、8、15、21、23节),也须常常思想这事。 1-3节 救赎的爱 1-3节 救赎的爱 整篇诗篇所述说的「爱」,乃主委身、不变、决意的爱。祂不会放弃祂所拣选的人。这份「爱」在救赎中彰显(2节),祂彷如「至近的亲属」,把祂受欺之子民的需要,看为自己切身的需要;并且背负祂的子民所有的重担,又救他们脱离危险。 4-32节 4幅图画 4-32节 4幅图画 第一与第四幅图画成为对照,述说脱离在世生活所遇到的危险:第一幅是地上(4-9节),第四幅是海上(23-32节)。而第二幅(10-16节)及第三幅(17-22节)则着眼于属灵的问题──敌对神(11、17节)、生命的捆绑(10节)和自我毁灭(17节),即是罪使我们与神为敌,使我们得不着神应许的自由,并败坏我们的本 质。这4幅图画表达出无论在何境况,神必以救赎和不变的爱,回应求告祂的人(6、13、19、28节)。神在地上的子民,任何时候都得着神的保护,在不同的境况中受着外在或内在的打击时,也要常常仰赖祷告。 第4-9节 迷失在世界里:带我们归家的爱蒙 救赎者常不知道应往哪里去,他们渴望找到安息稳妥的家园(4节)。例如亚伯拉罕,他尝过漂泊的帐棚生活,非常渴望「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经营所建造的」(来十一9-10)。我们也常常处于不能支持下去的境况中(5节)。但我们可以祷告(6节)。回顾过往,我们原以为是崎岖之路的,后来发现是神所指引的直路(7节),就是将来到了天家回顾今生时,更是如此。彷佛是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迷宫,那日就会变成不偏左右的直路,引领人由信主进入荣耀的阶段。这是藉神那超然的工作(「奇事」,8节)所成就的〔祂今天已是如此,何况将来呢(启七16-17)〕。第10-16节 被狭小的世界桎梏:使我们自由的爱在伊甸园中(创三),蛇使人以为神的话是束縳人,是刻意剥削人的自由。当亚当和夏娃发现只有借着紧紧遵行神的吩咐才得到自由时,已经太迟了(参一一九45)。不听神的话就带来捆绑。这解释了我们的境况(10-11节)。有关第12节,可参创世记三章16至19节。因神的怜悯,祂多次保护我们脱离自招的苦况。但神有时也因着同样的慈爱,挪开祂的阻隔,容许我们一尝自己所种的苦果。即使如此,我们可以祷告(13节),那时,我们会发现──今天只是部分,他朝则是全然(腓三20-21)神以恩典回应祷告,祂会释放我们(14-16节)。 第17-22节 在罪恶的世界中受破坏:使我们得完整的爱 罪在我们的天性里是一股自我毁灭的力量,使我们降至卑微(17节),亦使我们临近死门(18节)──今天自毁前途和明天永远失丧的双重打击。在第11节,「违背」反映了反叛者的顽梗;在第17节原文是同一个字词,这里则代表刻意的刚硬。纵然如此,我们仍然可以祷告(19节)。祷告是罪的毒素的解药,是医治的道(20节)。正如我们的苦境乃源于拒绝神的话(11节),那么,借着让神的话再进入我们的生命中,我们便能重拾属灵的完整(20节)。 第23-32节 在一个敌对的世界中被压伤:使我们得平安的爱 海上航行正好用来表达我们此生的经历:纵然风和日丽,我们处理日常大小事务(25节),可是天有不测之风云,风暴惊破我们的美梦,一下子打乱了我们的人生计划,顿时失去安全感。在这不受控制的环境里,我们感到无助(25-27节)。每一次的风暴都教导我们信心的功课,因为事非偶然,也非撒但的计谋;这是神所造的风暴(25节),神在祂认为适当的时候,会叫这风暴停止(29节)。每一次的风暴也唤起人祈祷(28节上),即使面对最大的阻力,祷告都能攻破。祷告就是进入平安的门(29-30节)。第21至22节的感恩对象是神,我们奉上祭品,象征我们满心的感激,并我们的奉献。在第31至32节里,感恩使我们成为崇拜群体中的一员。 第33-43节 引导、眷顾的爱 这些经文描述了两幅全然不同的图画(33-34、35-36节),它们以相反次序和两种不同的人生境遇(37-38、39-40节),来表达全篇诗篇以「正直人看见」的真理(42节)和「有智慧的」所留心的事(43节)作结。所看见的图画分别是肥沃的土地变为贫瘠(33-34节),而贫瘠的土地变成足以维生及提供保障(35-36节)。这的确常有发生:当事情顺利,人便可享有令人羡慕的富足(37-38节);但当失意,就是当灾害与痛苦接踵而来时(39节),君王也无计可施(40节);但富足再次临到,贫穷的便得到安定的生活(41节)。到底在这一切经验中,「正直人」(那些神看为正并立志过正直生活的人)看到了甚么呢?首先,在每一件事情中,神不是旁观者,祂参与其中操控一切。是祂使这两种境遇交替发生。人生中最实际的莫如与这位操控一切的保持良好关系。其次,祂的引导是合乎道德的。如果一片肥美之地成为荒𦴩,原因是罪被审判(34节);因此,正直人当选择圣洁的路。第三,富足来临,并非因为人有甚么可夸之处,乃完全是因为神怜悯困苦的人(41节)。因此,真正的智慧(43节)就是常常定睛在神的「慈爱」上(原文是复数),就是那不变、大能的爱。这爱借着祈祷,能满足各种需要。 ―― 陈家强《诗篇研究讲义》 你们要称谢耶和华(一○七1~32)(台北灵粮堂) 本诗篇是卷五的开始,是以色列人 被掳,返国后第一次住棚节献感谢祭所唱的诗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然这篇有一点长,但是段落却是非常的清楚,诗人在一开始的呼召:「你们要称谢耶和华」,如今也回荡在我们的耳际。因为神的本性,祂向我们常存的慈爱,成了诗人呼召我们来到神面前,称颂的非常重要的理由。很多时候,我们常觉得信仰的经历是非常的感性的,但是从本篇中,我们可能对信仰的经历有更丰富及深刻的认识,每当我们更深入的思想诗人的信息时,诗人传递了一个非常吸引人的信息,那就是他认识这位他所称颂的神。 这位神是有丰富慈爱的神,祂对人的长久忍耐和等候施恩,不断的在本篇的信息中出现。在1-32节中,看起来至少有四方面的苦难,从四面涌来,这些艰难是非常的痛苦,然而痛苦在此时却成了蒙福与否的关键。每个人所遇到艰难环境都各不相同,不论是从人而来的恶意中伤,或是自己里面的私欲所带来的罪果,只要我们肯「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祂从他们的祸患中搭救他们」(v.6,13,19,28)。既然神是这么慈爱,有恩典的神,那么又为什么让我们经历这许多的苦难呢? 从诗人的信息中,我们看见这些苦难大部分是因我们自己的原故而造成的(v.11,12,17),神容许苦难临到我们,也是祂的慈爱,否则我们就不知道自己的愚妄、无知及悖逆的本性,这些是拦阻我们亲近神的因素,苦难使我们可以与罪断绝(彼前四1),使我们的心能渴慕神的恩典,使我们能亲近神,回到神的面前。因为祂本为善,祂的慈爱永远长存。 默想 最近神在用环境、人事向我说话吗 回应 主,谢谢你那不改变的慈爱及恩惠没有离开我。 耶和华的慈爱永远长存(一○七33~43)(台北灵粮堂) 我们所称颂的神是有大能,有权柄的神,在这最后的12节里,充分的看见神的作为,前段,我们述及神的作为,好像是因为人的呼救,神响应而行的神迹奇事,显出了神丰富的怜悯与慈爱。诗人要说的,不是神只是被动的施恩,诗人所要传给我们的信息是:我们的神是有主权的神,祂的作为更加的显明祂的主权,不论是对自然环境,神有主权,也能使任何环境改变,在这些简短的信息中,却更加的显出神无上的主权及能力,因为事就这样成了,没有一点的困难及阻碍,试问,若神工作,有谁能阻拦呢? 神不单在自然环境中掌权,祂也在人的国中掌权,甚至祂能介入在我们个人的历史之中。诗人常透过一些外在的事件,来帮助我们更多的,更容易自省。不论正直人或罪孽之辈都会看见神的作为,而且,神的作为是不容否认与忽视的,只是看见的人反应有很大的差异。我们需要有智慧,从外在、内在留心神的作为,神乐意赐下这样的智慧,因为神的慈爱永远长存。 在本段诗人要传什么信息给我们呢?整篇信息让我们清楚的看见神的权能,祂有权柄可使江河水泉之地变为旷野,亦能使旷野变为水潭,神对君王如何,对穷乏人如何,神如何行使祂的权柄呢?根据什么呢?如何对待人而不会损及祂的公义呢?v.34b「都因其间居民的罪恶」,神从来没有轻看过罪,但是神也没有减少祂的慈爱。诗人说,智慧人要思想神的慈爱,当人悔改,呼求时,神从来没有不搭救的,这就是神的慈爱,看见全篇信息相互辉映,向我们证明神的慈爱永远长存,悔改、呼求是支取神的慈爱的重要关键。 默想 神所赐的悔改机会,我是如何回应呢? 回应 求主赐我智慧能思想你丰富的慈爱。 愿人都称赞祂(一)(一百零七篇1〜9节)(台北基督之家) 分享: 这篇诗篇第一句话诗人就鼓励我们要「称谢耶和华」。不仅如此,这篇诗篇每一段诗人都提到:「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和祂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称赞祂」(8、15、21、31节)。特别是「神的赎民」──就是我们这些被祂从仇敌手中,从各地被祂救赎的百姓(2节)。因为我们最认识神,我们应当常常称谢耶和华!弟兄姊妹们!你常常感谢神吗?你常常赞美神吗?这是神百姓的权利,也是我们当献上的「赞美祭」。因为「凡以感谢献上为祭的,便是荣耀神。」让我们常常以颂赞为祭来献给神吧! 让我们一起借着这首诗,跟着诗人来数算神的恩典。为什么我们当赞美神呢?诗人也不断地提到──因为我们「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祂从我们的祸患中拯救我们。」(第6、13、19、28节)因着神在我们人生各样的患难中,垂听我们的哀求、拯救我们来称谢祂。我们来看第一段经文,这段经文的重点在于我们当为着神使我们「灵魂兴盛、身体健壮、凡事兴盛」感恩!一方面我们为着神引导我们人生行走直路感恩,为祂使我们成家立业感恩(7节)。是的!我们看见多少神的儿女,因着神的赐福,神引导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选择正确的事奉、选择正确的婚姻、选择正确的居住地邑,使我们愈来愈丰盛、富足!在未信主之前,我们真如同诗人所说的在旷野漂流,人生没有盼望;如今我们有满足、丰盛的人生,我们岂不当因着「耶和华的慈爱和祂所行的奇事」来称赞祂呢?神不仅给我们物质的满足,神更使我们心灵得着满足,这是更大的满足!今天有许多人虽然有富足的物质生活,身体不再又饥又渴,然而他们的心灵却仍然饥渴。只有神仍满足我们心灵的需要。感谢主!让我们一起为着我们得以「灵魂兴盛、身体健壮、凡事兴盛」来称赞祂吧! 回应: 主啊,谢谢祢救我脱离漂流、脱离贫穷,使我成家立业;谢谢祢使我过丰富有余的生活,更谢谢祢使我心灵因着认识祢而得着满足! 祷读:诗篇一百零七篇9节 9 因祂使心里渴慕的人得以知足,使心里饥饿的人得饱美物。 愿人都称赞祂(二)(一百零七篇10〜22节)(台北基督之家) 分享: 今天我们再来随着诗人一起赞美我们的神!这段经文,诗人要我们为着神曾经救我们脱离「死荫幽谷」(10、14节),及为我们「打破铜门、砍断铁闩」称赞祂!这些困苦与捆锁;诗人提到都是因为我们偏离了神的旨意,以至于神容许这些劳苦来「治服我们的心」(12节)! 神是给我们喜乐与自由的神,当我们活在神的旨意中,我们必得享安息与自由;然而我们却常因为偏行己路而落入困苦、贫穷、愁烦、捆锁及第17〜20节所说的疾病之中。然而神是慈爱的神,当我们在苦难中哀求祂的时候,祂就拯救我们!是的,弟兄姊妹!让我们回想神的恩典,是否我们曾经因为违背神的话语,照着自己的私欲而行,以至于我们落入困苦中?被贫穷捆锁、被愁苦捆锁、被忧伤捆锁、被许多的坏习惯捆锁、被罪恶捆锁、被疾病捆锁,甚至被魔鬼捆锁!以至于我们绝望地坐在黑暗死荫之中呢?我们知道世人可以打破铜门,也可以砍断铁闩;然而我们心中罪的捆锁、坏习惯的捆锁、愁苦的捆锁、疾病的捆锁,却没有人可以打破、砍断! 感谢主,当我们在绝望中呼求神的时候,奇妙的事发生在我们的身上,我们心中罪的锁炼被砍断了!愁苦的捆锁被打破了!贫穷的绑索被折断了!疾病的苦楚被释放了!恶者的权势被断开了!让我们回想神的恩典,以至于我们会和诗人一样「因耶和华的慈爱和祂所行的奇事」来称颂赞美祂。谢谢主!把我们从黑暗死荫中拯救出来,使我们活在光明、盼望和喜乐之中。谢谢主!把我们从罪恶、捆绑中拯救出来,使我们活在圣洁和自由之中!谢谢主!使我身上的绑索完全断开了!但愿我们不再违背神的话语,不再藐视至高者的旨意,以至于我们能常常在主的里面,得享自由的生命!阿们! 回应: 主啊,谢谢祢的慈爱和大能,当我偏行己路以致落入困苦捆锁时,是祢拯救了我!我要因祢的慈爱和祢在我身上所行的奇事赞美祢! 」 祷读:诗篇一百零七篇21〜22节 21 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和祂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称赞祂。 愿人都称赞祂(三)(一百零七篇23〜43节)(台北基督之家) 分享: 这段经文诗人要我们为着耶和华为我们「平静风浪」来赞美祂!耶稣在世上传道的时候,也曾经为门徒平静风浪。是的!让我们一起来思想、并赞美我们的神是那位──在我们人生的旅程中为我们平静风浪的神!在我们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的风浪,或者在我们个人的身上,或者在我们的家庭中,或者在我们的工作上,这些风浪往往让我们的心「因患难便消化」(26节),让「我们的智慧无法可施」(27节)!当我们遇见这些人生风浪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是这样的软弱!但是,感谢主!当我们在苦难中哀求神的时候,「祂使狂风止息,波浪平静」(29节)!有神迹发生在我们所愁苦的事情上面!弟兄姊妹,这是否是你的经历?让我们一起来赞美神的奇妙作为,让我们在众人的面前来述说、赞美祂的作为,尊荣我们的神吧(32节)! 这篇赞美的诗篇的最后一段,再次让我们看见──为什么我们要赞美神呢?因为其实神是很乐意赐福给我们的神!「祂本为善;祂的慈爱永远长存!」(1节)、祂愿意看见我们得着饱足、使我们富足、生产丰富、生养众多,不愿意我们受饥饿、干渴之苦,祂乐意看见我们建造可居住的城邑,不愿意我们受漂流之苦!祂愿意我们充满喜乐、尊荣,而不愿意我们被愁苦充满,被暴虐、受羞辱!神是赐福的神,是良善慈爱的神!让我们为此来赞美祂吧!然而这段经文也提到,我们之所以贫乏、愁苦、蒙羞常常是因为我们自己罪恶的缘故(36节)!是罪恶阻绝了神的赐福!因此诗人提醒我们除了要常常思想神的慈爱,赞美神所行的奇事之外,我们要常常回转归向神!神借着这篇诗篇不断应许我们──当我们回转「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时,祂必定会拯救我们!因为「祂本为善;祂的慈爱永远长存!」只要我们的心回转,我们就能从苦难中出来!「凡有智慧的,必在这些事上留心!」(43节) 回应: 主啊,祢本为善,祢的慈爱永远长存,祢乐意赐福给我们,使我们丰盛、喜乐、得尊荣,但愿我们常常思想祢的慈爱,也不断从悖逆中转回。祢是信实的,必再使我们富足、喜乐、自由!阿们! 祷读:诗篇一百零七篇41〜42节 41 祂却将穷乏人安置在高处,脱离苦难,使他的家属多如羊群。 神是拯救的神(诗107篇)(香港读经会) 祈祷: 神啊!你是拯救我的神,我在苦难中哀求你,你便搭救了我。 这是一篇感恩的赞美诗,颂扬神垂听了人在患难中的祷告。救赎、拯救、搭救或类似的用词,在本诗中出现了多次。按第3节的记载,有学者认为本诗的起源,是被掳后回归的犹太人对神拯救所发出的感恩。 1. 称谢的呼吁(1-3):诗人说明耶和华是良善和慈爱的(1)。他呼吁,凡经历过神救赎的人都要向神感恩(2)。「从东从西,从南从北」被拯救回来的都要称谢神(3)。「从东」乃指巴比伦,「从西」是说非利士,「从南」乃是埃及,「从北」则是指叙利亚和亚述。 2. 称谢的原因(4-32):诗人在这段经文中,指出以色列人因犯罪而陷于四个光景里:1成为流浪者(4-9)──诗人很可能回想起以色列民在旷野的那段日子,又饥又渴;2成为被囚者(10-16)──有可能是指以色列王西底家(参代下25:4-7),或那些受罪的捆绑以及因犯罪而得病的人;3成为受苦人或病人(17-22)──也许诗人想起以色列人曾经在旷野中怨讟神,招致被蛇咬(参民21:4-9),又或是因犯各种的罪以致生病;4成为大海中的漂流者(23-32)──或许诗人想起约拿和一群水手,在前往他施遇上大海浪时的光景(参拿第1章)。无论人落在甚么样的祸患中,当他们向神恳求、哀求时(6、13、19、28),神就会作出拯救(6-7、13-14、19-20、28-30)。 3. 顺服与不顺服的后果(33-43):这段近乎智慧的教导,说明神是大自然和万国的神。诗人指出神可以使各种受造物从繁盛贬为干旱(33-34)、从不生产转为生养众多(35-38)、从高位堕落到低处(39-40),以及从低处升至高位(41-42)。最后,诗人劝勉我们要多观察,并思量神的话(43)。 曾几何时,旧约中的以色列人在顺服神方面的反反复覆,不也是我们信心历程的写照吗?进入新约时代,以色列人也没有顺服地接受耶稣就是旧约预言的弥赛亚,直到今天,他们仍在等候弥赛亚的出现。他们因不顺服而招致的困苦要到几时呢?难道他们不会从自己的历史中有所学习的吗?反观今日,我们的属灵生命与生活又如何?会否是「摇摇晃晃、东倒西歪」呢?请让我们学习听取诗人在本诗最后一节的训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