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箴言第一章拾穗

 

【箴一1「以色列王大衛兒子所羅門的箴言:」

         “所羅門的箴言”。箴言是日常生活的一些格言,目的是給人作生活的實際指引。本書以所羅門為作者,但並不表示整卷書都是由他撰寫的(比較二二17;二四23;三○1;三一1),他只是主要的撰寫人。――《箴言雷氏研讀本》

         所羅門王以智慧聞名當日世界,據《王上》四32記載,他有神賜的極大智慧,超過東方人和埃及人,作有箴言、詩歌數千。但他並非本書所收箴言唯一作者(<參考資料>“作者“條”)。“箴言”一詞不僅指格言、諺語,還包括聖哲論道之作(例如五章)、對人生的觀照和發明,以及謎語和警句。2~6節是“箴言”二字的最好註釋,中心思想是要人敬畏神(7節注)。――《啟導本箴言註釋》

         雖然本書的作者不僅所羅門一人,但他所寫的篇幅最長。――《串珠聖經註釋》

         所羅門: 所羅門的智慧足以令希伯來人一提智慧就聯想到所羅門。據王上432,他作了箴言三千句。――《聖經精讀本》

         「所羅門」(1)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平安」,他是大衛王的眾子之一,被神揀選繼承王位、建造聖殿(代上二十八5~6)。「神賜給所羅門極大的智慧聰明和廣大的心」(王上四29),他的智慧「超過東方人和埃及人的一切智慧」(王上四30),曾「作箴言三千句,詩歌一千零五首」(王上四32)。本書大部分的箴言都是他所發表的,其餘的部分可能也是他收集的。──《聖經綜合解讀》

         「箴言 מָשָׁל/mä·shäl’」(1),原文的意思是「比喻、比擬」,在別處又被譯為「比喻」(詩四十九4;七十八2;結二十49;二十四3)、「俗語」(結十二22;十八2)。本書中的箴言都是簡潔生動、容易記憶的比喻和對比,可以使人領受智慧(4~6)、活出「仁義、公平、正直」(3)2~6節是對本書目的最好的說明。──《聖經綜合解讀》

                   王上 430~32 記載所羅門王智慧超群,並寫作箴言三千句。

                  ●「箴言」:「格言」、「比喻」、「金玉良言」。──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一1 古代近東的哲士】由哲人闡述古代文化之智慧,是古代近東歷史悠久的傳統。《蒲他霍特普的教訓》(Teaching of Ptah~Hotep)和《阿曼尼摩比的教誨》等智慧文學的風格,顯示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有智慧的學院。哲士以學生之「父」的身分,傳授文化所積蓄的智慧,作為援引先例的根據。主前八世紀亞述之《阿希卡爾的言詞》可能證明了這些哲人之中,有些是王宮的官吏,大抵是文士階級的一員。哲人的「言詞」包括了不同社交場合中,有關個人行為和禮節的論述。他們的話語亦包括了簡潔的字句,為政治和外交事務提供建議。因此,他們可說是文化記憶和社會基本價值的傳遞者。──《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箴一1 所羅門為哲士】按照列王紀上三7~12,所羅門求得了聰明智慧來治理百姓。所羅門作為睿智君王的傳統亦出現在箴言的標題上。列王紀上四30~33列舉了他智慧的各個方面(參看該處經文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箴一1~71~7 節是《箴言》的序言,而第7節是《箴言》中的箴言,也是《詩篇》(詩一百一十一10)和《箴言》、《約伯記》、《傳道書》的共同結論(10;十五33;伯二十八28;傳十二13)。「敬畏耶和華」是本書一切箴言的根基、起點和目標。本書所提到的「愚人、少年人、智慧人、聰明人」(4~5),全部都是神的百姓;箴言的目的並非為了改善人性、解決問題、圓滑處世,而是為了討神喜悅,在萬民中「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出十九6)。因此,「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主就必賜給他」(雅一5)──《聖經綜合解讀》

 

【箴一2「要使人曉得智慧和訓誨,分辨通達的言語,」

         “智慧”。即實際和成功地運用知識。“訓誨”。用言語(二四32)或責杖(二三13)施行的教導。――《箴言雷氏研讀本》

         「訓誨」:要求受教者的順服,這順服是出於敬畏神(7)。――《串珠聖經註釋》

         智慧: 是本書的鑰字,出現過41次,希伯來語是hokmah,具有訓誨(123)、分辨、通達(1222)、靈明、謹慎(14)、學問(15)、知識等意思。哲學所指的智慧,是源于對人生的全方位體驗,是出於良善純正之心的綜合性、直觀性的判斷力,而不是簡單的片面性、分析性的知識。聖經強調若沒有認識和信仰創造和統治萬物的神,多麼富有睿智的相對智慧,也不能成為絕對意義上真正而完全的智慧。亦即,智慧與神息息相關。與此相同,善惡禍福亦與神絕對相關。並且,智慧良善與祝福均以神為中心而相連在一起。以下圖表指出了舊約的先知、祭司和哲學家是怎樣強調人對神的基本態度——義和罪,並且也表明了義人就是素常行善,被神所認可的真智者。由此來看,根本不可能有“良善而智慧的惡人”。 ――《聖經精讀本》

         「訓誨」原文都作 mu^sa{r,這是頭一個同義詞,絕非靜態的詞語,立刻就使我們注意到智慧必定是艱苦贏得的,它同時是性格與心思中的一個質素。這個字經常(但並非一成不變的,如:四1)具有嚴厲的特色,從警告(如:二十四32)到管教(無論是由耶和華管教,三11;或是用杖管教,二十三13;參,較極端的例子,賽五十三5)。經常伴隨著它的乃是責備(to^kah]at[;一23,三11),這個名詞的字源所著重的是口頭上的而不是身體上的說服,是訴諸於理性與良知的(參,賽一18;參,約十六8所用之 to^kah]at 在七十士譯本中的同義詞)。這兩個詞語結合在一起,可以約略說是紀律;它們提醒我們:智慧是不能藉著校外的研讀來獲得的,它是只為門徒預備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智慧」有判斷的意思,謂人能分辨是非黑白;「訓誨」有教育的意思,原文也有紀律的含義,意謂透過教育,神叫人明白祂的心意,活在真理裏,過著有紀律和有智慧的生活。「通達的言語」指哲理的精髓。「使人曉得」指人領受了真理後,讓真理進入生命裏面。在今日資訊泛濫的時代,究竟有幾多信息是可以接收而成為我們生命的部份呢?——張慕皚《箴言查經信息》

         「智慧 חָכְמָה/khok·’」(2),原文的意思是「技巧、精明、睿智」,《箴言》中的「智慧」,就是神的百姓待人處事、在地如在天的技能。「智慧」並非知識淵博、學貫古今,而是在有限之中仍能作出明智選擇的能力。──《聖經綜合解讀》

         「訓誨」(2)原文又被譯為「管教」(申十一2)、「責備」(伯二十3)、「教訓」(伯三十六10)、「懲治」(耶二30),指有紀律的訓練和指示。──《聖經綜合解讀》

         「分辨通達的言語」(2),可譯為「分辨有洞察力的言語」(英文ESV譯本)──《聖經綜合解讀》

                  ●「智慧」:SH 2451,此字是本書的鑰字,共出現38次。這個字的意義與「見識」、「聰明」不同,更為廣泛深邃。

                  ●「通達的」言語:「理解力」。──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一2~4箴言書的目的是讓讀者認識智慧,並讓智慧管理他或她的生活。――《箴言雷氏研讀本》

 

【箴一2~6明白箴言可得智慧(2),和更多的智慧(5)。“智慧”一語在本書出現逾40詞。關於“智慧”的含義,看<參考資料>“《箴言》與智慧文學”條。本書力勸人尋求智慧,因它比金銀還寶貴(13~14),不但可以防阻人落入敗德壞行的陷阱,還能積極引人進入美善的崇高生活境界。――《啟導本箴言註釋》

         本書目的是叫愚者及智者都受益。――《串珠聖經註釋》

 

【箴一3「使人處事領受智慧、仁義、公平、正直的訓誨,」

         “智慧……的訓誨”。訓練人智慧地處事,以至他能達致成功。“仁義”。公義。“公平”。公正。――《箴言雷氏研讀本》

         「使人處事 ...... 正直的訓誨」:可作「在明智處事、仁義、公平、正直上接受訓誨」。換句話說,智慧包括道德上的要求。――《串珠聖經註釋》

         「使人處事領受智慧、仁義、公平、正直的訓誨」(3),原文是「使人領受明智的訓誨,就是公義、公平和正直」(和合本修訂版)。《箴言》所教導的「智慧」,並非人的圓滑、世故和小聰明,而是神的「仁義、公平、正直」。──《聖經綜合解讀》

                  1直譯是「使人領受明智的訓誨,就是公義、公平,和正直」。──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一4「使愚人靈明,使少年人有知識和謀略,」

         “靈明”。精明。即免受誤導的防衛。“愚人”。即沒有主見、容易受別人影響的人。――《箴言雷氏研讀本》

         “愚人”指不能作正確道德抉擇的人,有的譯為“愚直人”,象《路加福音》十二16~21所記的那個財主,作者稱之為“無知”,不是說他頭腦遲鈍,而是因為缺乏判斷力,思想不成熟,對生命不肯深入探究其意義。

“靈明”指正確判斷和選擇的能力。箴言不但幫助聰明人,也能幫助愚直人。――《啟導本箴言註釋》

         「愚人」:指毫無定見,易受擺佈的人。

         「靈明」:指不被誤導走入歧途。

         「謀略」:在此指有計劃達到正當的目的;這字在其他地方可譯作「計」、「詭計」(122 1417 248),有壞的含意。――《串珠聖經註釋》

         愚人: 此詞亦是把握本書的鑰字,可以從四個角度考察其內涵:①“愚蒙”之人,容易被欺騙的人(14151521);②用來指愚笨頑固的人(32節;101141216 1316152172418619132032472911);③與“愚頑”大致相同(7節;1081728);④指與神隔絕的心或對神無知的狀態(177;詩141)。靈明: 意指“敏捷”、“奸詐”。這裡則指躲避惡人奸計的能力。使少年人有知識: 少年人因沒有社會經驗而不能慎重起見,容易採取輕率無謀的行動。因此他們需要有“知識”,“知識”指經驗性的知識。 ――《聖經精讀本》

         「使愚人靈明」這裏所講的愚人不是指俗話所謂的愚蠢,簡單來說是指一個簡單的人,他頭腦是因著經驗不足,不懂世故,是以沒有定見,左搖右擺,所有信息均全盤接收。這樣的人,須要依靠神,叫他堅定信仰和做事立場,做一個精明靈巧的人。

「少年人」這不一定指少年人,範圍包括30~40歲的青年人。意思指少年人知識缺乏,不懂抉擇,沒有謀略。這些人須要來到神面前學習成長,從成長中得到知識和謀略。——張慕皚《箴言查經信息》

         「使愚人靈明」(4),可譯為「使簡單的人機靈」(英文ESV譯本),意思是使人頭腦開竅,「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太十16)──《聖經綜合解讀》

         「謀略」(4),意思是「方法、策劃」,又被譯為「計謀」(伯二十一27)──《聖經綜合解讀》

         本書中的「愚人」(4)、「愚蒙人」(7)和第一章裡的「愚昧人」(2232),原文都是「單純、天真 פְּתִי/peth·e’」,意思是頭腦簡單、容易被騙的人。本書中的「愚妄人 אֱוִיל/ev·el’」(7)、「愚頑人 כָּסַל/kä·sal’」(22)和其它各章裡的「愚昧人」,原文的意思都是「愚蠢、傻瓜」,意思是驕傲固執、自作聰明的人。──《聖經綜合解讀》

         「少年人」(4),指涉世不深、缺乏分辨力和洞察力的人。四十歲以下都可以叫「少年人」(王上十二8)──《聖經綜合解讀》

                  ●「愚人」:「單純的人」、「天真的人」、「無知的人」。

                  ●「靈明」:「機靈」、「睿智」。──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一5「使智慧人聽見,增長學問,使聰明人得著智謀,」

         「智謀」:原本描寫掌舵者的高度技能。――《串珠聖經註釋》

         屬世的智慧以自然現象為基礎,但箴言作為神之話語的一部分,給那有限的智慧加添新的認識之光,從而使人領悟到超自然的存在與現象。本節表明箴言的適用範圍很廣。學問: 含有“接受”、“拿取”之意,指世世代代所積累的知識。智謀: 是航海用語,含有“繩子”、“拉繩”、“操縱”之意。這裡則指可以正確指引生活的深奧原理。 ――《聖經精讀本》

    「智慧人」指有學問的人。其實越多智慧,越多學問的人,卻知道自己越缺乏,越需要更多。在現今資訊發達情況下,沒有人能夠說自己是專家。所以這些人也須要來到神面前不斷追求,不斷成長。

「聰明人」聰明人與智慧人有什麼分別呢?聰明人是懂世故的人,他們懂得轉彎抹角處理事情,當這些聰明人願意在神的話語下受造就,就會成為有智謀的人。如果他們不按照神真理而行的話,就會可能走岐路,產生極大的危險。——張慕皚《箴言查經信息》

         「智慧人」(5),原文是「有智慧、有技巧的人」,也被譯為「博士」(創四十一8;出七11),是古代的一種職業(斯六13),常與祭司、先知和文士相提並論(耶十八18;太二十三34)──《聖經綜合解讀》

         「聰明人」(5),原文是「有分辨、理解能力的人」。──《聖經綜合解讀》

         「智謀」(5),原文是「指導、建議」。──《聖經綜合解讀》

 

【箴一5~6箴言不但對愚昧人有益,對聰明人也一樣有益。“智謀”。直譯作:掌舵;即擁有在生命中行正確道路的識別能力。“箴言”。用比較來作出的說明。――《箴言雷氏研讀本》

 

【箴一6「使人明白箴言和譬喻,懂得智慧人的言詞和謎語。」

         “謎語”的原文有“寓言”、“譬喻”的意思。――《啟導本箴言註釋》

         「箴言」指普通的箴言,不是指本書。――《串珠聖經註釋》

    「謎語」這個字也用來指參孫的謎語(士十四12),與示巴女王試驗所羅門的話(王上十1),事實上是指任何如謎般的事物,是需要解釋的:民數記十二8(參,林前十三12);以西結書十七2;哈巴谷書二6。——《丁道爾聖經注釋》

         謎語可激發人思考。――《靈修版聖經註釋

         「謎語」(6),指「寓言、比喻」。──《聖經綜合解讀》

         「使人明白箴言和譬喻,懂得智慧人的言詞和謎語」(6),指能聽得懂別人的表達。──《聖經綜合解讀》

                  ●「謎語」:「諷刺作品」、「嘲弄詩文」。──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一6 智慧著作的分類】本節列出了智慧著作多個分類的其中三個。箴言(mashal)是警句,用句簡練,經常包括對比性的平行句,通常含有寓意,並且必然是以教訓方式表達。譬喻是較長的對比,其記述形式一方面是講故事,另一方面要求聽者看出其雙重或隱藏的意義(見:撒下十二1~10的開頭兩段注釋)。箴言雖然不包括謎語,謎語顯然是頗為常見的智力遊戲(見:士十四12~14的注釋有關參孫謎語的討論)。本節形容謎語的字眼只在箴言出現,其字根通常譯作「輕蔑」或「挖苦」。這可能是有意貶低謎語作為真正智慧話的價值。比較長篇的智慧文學可見于傳道書。這書包括了一組的話語,同時反省人生矛盾之處。舊約聖經中最大規模的是約伯記的哲學討論。約伯和他的友人根據受苦的共同主題,對於痛苦和災難為何臨到義人作了一番探討,甚至試驗。──《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箴一7「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愚妄人藐視智慧和訓誨。

         智慧導師的座右銘和本書的主題是:敬畏耶和華是知慧的開端和要素。“敬畏耶和華”。即以順服神的旨意來表達對神的尊敬(比較伯二八28;傳一二13;詩一一一10;箴九10;一五33)。智慧不是借機械的公式來得的,乃是透過與神建立正確的關係。“愚妄人”。即容易受人牽引、易受騙和糊塗的人;這些人在心智上是幼稚的,在道德上是不負責任的。――《箴言雷氏研讀本》

         這是智慧著作的中心思想,九10和十五33又再提出。《詩篇》一一一10和《約伯記》二十八28也記有同樣的話。“敬畏”是尊敬神,接受祂做主,聽祂的話語,但心裡沒有懼怕,反滿懷敬愛與歡喜。“開端”不是指一個階段的開始,而是指首要的原則。敬畏神不僅是正確的思想原則,也是與神建立正確關係的首要條件。“知識”的極致是能跳出對事物狹隘和部分的認識,進入到對神的完全體認中(5),靠著與神親密關係的建立,得到真正的全面的知識。這才是智慧,是愚妄人辦不到的,因為他們恨惡知識(22),不喜歡受管教(十二1),靠自己而不信靠神(二十八26),也就是瞧不起智慧。敬畏神是信仰生活中的美德,智慧須從敬畏神、完全信靠祂而得,因此不是技巧、聰明或智慧,而是一種道德的美質。――《啟導本箴言註釋》

         「開端」:指開始或精粹,也可指根基。要獲得知識和智慧,必須有敬虔的態度,順服耶和華。――《串珠聖經註釋》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 這句話是本書的標題,同時也可以說是理性的標語。神是宇宙的創造者,是永恆的掌權者。敬畏包含著認識神的存在並順從、服事,即含有認識、決志、實踐等層面。認識神的人把握了絕對真理——神的存在和性情,就自然會敬畏神。反之,不承認神存在的人,或許擁有片面的、過眼雲煙般的知識,卻並不認識真正的真理。他們並不知道神是可畏的主,看不到自己的醜陋而盲目地自高自大,隨從人的罪性而蔑視智慧和訓誨。唯有敬畏耶和華的人才有智慧,這句話或許聽起來有些武斷,但若不認識神,就不能得到絕對智慧,因此這必然是絕對真理。並且,若有認識神卻不順服神的人,他必會是愚妄之人或惡人。 ――《聖經精讀本》

         這也是一般智慧作品的座右銘,大體而言,也重複出現在九10,十五33;詩篇一一一10;約伯記二十八28

  開端(也就是:首要的、控制性的原則,而不是撇在後頭的一個階段;參,傳十二13)不只是一個正確的思想方式,更是一個正確的關係:敬拜性的順服(敬畏)那立約的神,祂已經藉著祂的名將自己啟示出來了(耶和華,即雅巍 Yahweh:出三13~15)。這樣,知識的充分含義乃是倚賴於啟示的一種關係,是不能與性格分開的(「智慧和訓誨」,7b)。當我們越過作為特殊研讀之有限的知識領域(我們必須這麼作)時,必定可以回想起一些被我們疏漏的背景,否則我們的知識就是太早定型而曲解的,就像墮落時一樣,至終所得的是較少的知識(參,三7;羅一2122),而不是較多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知識」(7),原文與「分別善惡」(創二917)的「分別」是同一個詞,在聖經中也被譯為「知道」(伯十7)、「認識」(賽五十三11)、「明白」(賽五十八2)──《聖經綜合解讀》

         「開端」(7),原文的意思是「首要、主要、最重要的部份」。「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7),換句話,就是「知道自己不是神,是智慧的開端」。但人要認識到自己不是神,必須先有相當程度的智慧。今天,許多人並不是有智慧,只是記住了一些流行的觀點和時髦的意見,以致產生了一種優越感,忘記了自己不是神,記不得世人所有的認識論都同樣面臨的困境:人若還沒掌握真理,就無法驗證真理;但若不能驗證真理,又怎麼能掌握真理?因此,人並不能確定自己是在無限地逼近真理,還是離真理仍有無限的距離。真理只能從宇宙創造者的啟示而來,有限的人無法靠自己開悟;真智慧只能靠神活出,軟弱的人無法知行合一。只有「敬畏耶和華」的人,才有可能領受神的啟示、順服神的旨意、作出明智的選擇,這就是「智慧」;而尋得智慧,「就尋得生命」(35)。人生最重要的三大智慧,首先就是敬畏耶和華(7),其次就是不交壞朋友(10;四14),對於成年人來說,還得加上第三條:別娶、也別做愚妄婦人(十二4;十四1)──《聖經綜合解讀》

                  ●「敬畏」耶和華:「害怕」、「尊敬」、「敬畏」。

                  ●「知識」的開端:「洞察力」、「理解」、「經由訓練, 經驗得來的能力」。

                  ●「開端」:「首先」、「起頭」、「最重要的部份」。

                  ●「愚妄人」:「愚昧人」。

                  ●「藐視」:「輕視」。

                  ●「訓誨」:「管教」、「懲戒」、「糾正」。

                  ●「敬畏耶和華」:也是本書重要的觀念,總共出現18次。────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一般認為 1「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愚妄人藐視智慧和訓誨」可算是箴言全書的主題。

                  ◎此處承認「敬畏(害怕)神」是「洞察力」或「理解力」最重要的一部分。愚昧的人輕視這些看起來是「老生常談」的智慧。我們的人生觀與邏輯體系中,是否包含對神的敬畏?──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一8「我兒,要聽你父親的訓誨,不可離棄你母親的法則(或作“指教”),」

         “我兒,要聽”。一位智慧的導師向他的門生講話。“要聽”。即存順服的心來聽。――《箴言雷氏研讀本》

         「我兒」:對受教者的稱呼,要他們留意和順服教導。――《串珠聖經註釋》

         我們的人生從家庭開始,生活的智慧亦從家庭學起。在對子女的教育和情趣的薰陶上,不能無視學校或教會的作用。但家庭卻直接影響基本人格的形成 <提後 緒論,子女教育的重要性> ――《聖經精讀本》

                  ●「我兒」:「我的兒子」,有可能是雙親稱呼小孩,也有可能是教師對學生的稱呼(關係如同父子)

                  ●「法則」:直譯是「指引」、「教誨」。──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一8 給兒子的訓誨】必須聽從父母的教訓,是孝敬父母之律法(出二十12)的必然結論。通常作為孩童第一位教師的母親,其智慧在此放在與父親同等的地位上。本節與《蒲他霍特普的教訓》和《阿希卡爾的言詞》中類似教訓的不同之處,在於後者只提到兒子要聽「父親」的話。在上述每個案例中,「兒子」都可解作領受話語的人,血緣關係不必存在。每個學生都會背誦師傅的言語和模擬,但有智慧的卻學以致用(見:何十四9)。本節不提女兒所反映的事實,是王族的兒子通常都受教育,王族的女兒則否。──《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箴一8~9父母在教導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代表神教導兒女,使他們行為表現純良得體。――《串珠聖經註釋》

 

【箴一8~19前節已把兩條路擺在年輕一代的面前,現在進行分析。作者熱切盼望年輕人走正路的心躍然紙上,又為他鋪陳利害,說明種甚麼收甚麼的道理。這十一節的寫作手法也是這九章引言的典型手法。前面兩節(8~9)講為善能得的獎賞(華美和受人尊敬),是聽訓誨、守法則結的果實。這條路的吸引力遠不若第二條路(11~14),因為後者得來容易,而且可以“大家同分…共用一個囊袋”,十分刺激、熱鬧。直到17~19節才把走世界物質之路的後果點明,只顧啄食眼前食物的雀鳥,難逃被捕捉的厄運,惡人所喪失的乃是靈魂(“奪去得財者之命”)。用公平與慈愛去換取眼前的財利,只能變成貪婪的奴隸。

“我兒”(81015)是教師對學生的稱呼,關係有同父子。――《啟導本箴言註釋》

         不可隨從惡人:這些惡人因貪欲而結黨、謀財害命。――《串珠聖經註釋》

         7節所論到的那兩條道路,現在就清楚地擺在讀者腳前;具有生動的細節,為父的熱切,以及必須面對最終結局的主張(見五4的註釋),這些都是第一至九章這組教訓之風格的特色〔關於你母親的法則(8),請見三1的註釋,與分題研究:「Ⅰ 丈夫與妻子」〕。

  第一條道路(89)沒有第二條那種華而不實的吸引力(10~19):它所提供的絲毫與物質無關,只有不易贏得之良善(參,三22,四9,並三3的註釋)的華美與權柄(9節;參,創四十一42)。對第二條道路所作的描述,刺痛人的力量是在尾部。第11~14節的提議之所以具有吸引力,是在於它與所有的試探一樣,都提供了一條便捷的途徑,可以得著代用的刺激與權力(年輕人總是希望別人認為他是具有判斷力的,而不是處處保護他,要他好好待在自己的地方的)。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我們是一夥的」這種接納。在第11節那種旁若無人的大膽態度之後,第16節似乎不帶多少力量──直到第18節出其不意地指出它的陷阱來。第19節為這個功課下了定論,說明在得到世界與失喪自己性命之間必然的關聯──因為一個人為了收入而活,甚至比使用權勢更容易令他墮落,明確地說,一個人既然已經廢棄了公義與憐憫,就只剩下作主作王的慾望了41。——《丁道爾聖經注釋》

         與聽從父母(8~9)相反的另一條路,就是隨從惡人的引誘(10~19)。對於年輕人來說,年齡相仿、情趣相投的朋友,往往比父母更有吸引力、更加「體貼肉體」(羅八5)。人若誤交損友,一定會貽害無窮,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就是如此(王十二8~11)。但是,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什麼樣的人就會交什麼樣的朋友;年輕人要謹慎交友,實際上就是拒絕自己、「不隨從肉體」(羅八5),不與「不喜愛敬畏耶和華」(29)的人密切來往。──《聖經綜合解讀》

 

【箴一8~188~18是父親的訓誨,整體是一個交錯平行結構:

o A. 父親和惡人的兩種邀請(8~19)

o  B. 智慧呼喊愚昧人(29~33)

o   C. 智慧能保護人行走正道(1~22)

o    D. 教導未成家的兒子(1~27)

o    D1. 教導已成家的兒子(1~35)

o   C1. 智慧能保護人遠離淫婦(1~27)

o  B1. 智慧呼叫愚昧人(1~36)

o A1. 智慧和愚昧的兩種邀請(1~18)──《聖經綜合解讀》

 

【箴一9「因為這要作你頭上的華冠,你項上的金鏈。」

         項上的金鏈: 這是名譽的標誌(4142;但529)。只注重外表的修飾毫無意義,惟有以廉恥、自守、教導、順服為衣裳時,才會顯露出真正的美麗(提前29;多210) ――《聖經精讀本》

         神並沒有把教養兒女的責任交給學校、教會,而是交給父母。神的百姓有責任「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申六7),言傳身教地説明他們認識真理、遵行神的旨意。而缺乏經驗的年輕人,最好的學習物件就是自己的父母;因為他們已經年長到一個程度,早已經歷過許多年輕人將會犯的錯誤。──《聖經綜合解讀》

         「華冠、金鏈」(9)代表婚禮上新郎和新娘的榮耀(賽六十一10;歌三11;四9;結十四11)。父母所教導的智慧,可以使兒女活出榮耀的生命,是婚禮上最好的「華冠、金鏈」。人生從家庭開始,人格從家中塑造,智慧也從家裡學起。父母的愛心、閱歷和經驗,是為兒女的成長預備的禮物。聽從父母並非沒有主見、缺乏獨立性,而是有智慧的表現;人若不肯聽勸,也可能從親身經歷裡學到一切,但年過半百也未必能懂得十八歲就應該知道的道理。人首先應該在家裡向父母學習,成年後才能少走彎路;而不肯盡教導責任的父母,會使兒女缺乏成家立業的能力,失去婚禮上的「華冠、金鏈」。──《聖經綜合解讀》

                  ●「華冠」:「恩寵, 恩惠」+「花環」。

                  ●項上的「金鍊」:「項鍊」。

                  ◎這類的前言,把場景帶到父母親對即將出社會的兒子之忠告。

                  1是說聽前輩的指引與教導,可以增加自己的尊榮與風采。──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一9 華冠和金煉】父母的話是社會智慧的化身,也能夠成為兒子頭上裝飾的花冠,或代表官職的鏈環或項鍊。正如勇士頭戴勝利桂冠,新任的官員獲賜代表官位的鏈環和官服,同樣,聽命的兒子一生也能保證成功穩定(見:箴四1~6)。如蒲他霍特普所言:「智慧人聽從師傅的忠告,故此,他的事業不會失敗。」

  在埃及文學中,與智慧、真理、正義有關的女神瑪阿特,把勝利桂冠賜給諸神,又被描繪成好像項鍊般掛在各種官員頸項上的樣子。──《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箴一10「我兒,惡人若引誘你,你不可隨從。」

                  ●「隨從」:「同意」、「接受」。──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一10~19罪人的道路是吸引人的(10~14),卻引向滅亡(15~19)。你或許可以得著這個世界,卻賠上了自己的生命(可八36)。――《箴言雷氏研讀本》

         當時,結黨行動在巴勒斯坦是十分普遍的(參詩108~10 42)。――《串珠聖經註釋》

         順服神的話語是智慧,躲避罪惡也屬於智慧。本文說明了惡人的特點,並指出躲避惡人也是一種智慧。亞當和夏娃因接受蛇的誘惑而犯了罪,但約瑟則因避開波提乏之妻的誘惑而沒有犯罪(39) ――《聖經精讀本》

 

【箴一11「他們若說:“你與我們同去,我們要埋伏流人之血,要蹲伏害無罪之人。」

         “埋伏流人之血”。進行謀殺。“蹲伏”。暗中的,如設計埋伏。――《箴言雷氏研讀本》

         「無罪之人」:指無辜者。――《串珠聖經註釋》

         為了更加栩栩如生地表達,作者直接引用了惡人的言談。根據前後文脈來看,所羅門時代似乎也有強盜橫行霸道。耶穌也曾講過遇到強盜之人的比喻(1030) ――《聖經精讀本》

          「蹲伏」是指靜靜地而不讓人察覺,這種是黑暗勢力引誘,這所謂黑社會的能力。世界中有兩種勢力,一是公開的、集體的、政府的、合法的,另一種是黑暗勢力。——張慕皚《箴言查經信息》

                  ●「埋伏流人之血,要蹲伏害無罪之人」:「埋伏殺人流血,無故潛伏殺害無辜」。

                  111~14 很像黑道幫派吸引新血,準備犯罪賺大錢。──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一12「我們好像陰間,把他們活活吞下;他們如同下坑的人,被我們囫圇吞了。」

         “陰間”。希伯來文是Sheol。死人的所在地(比較詩五五15)。――《箴言雷氏研讀本》

         「囫圇吞了」:指完全吞下。――《串珠聖經註釋》

         本節是詩體,運用了對偶句。對偶句有三種類型:①同義型(7181);②對比(反義)(1051228);③綜合型(10節;1813)。本節屬第一類。 囫圇吞了: 指吞掉整個身體,這與上半句的“活活”形成對偶句。 ――《聖經精讀本》

                  ●「被我們囫圇吞了」:「整個吞下」。────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一13「我們必得各樣寶物,將所擄來的,裝滿房屋。」

 

【箴一14「你與我們大家同分,我們共用一個囊袋。”」

         「共用一個囊袋」:即共甘苦。――《串珠聖經註釋》

         共用一個襄袋: 指強盜們把贓物全部集中到一起來進行共同分配。他們試圖以此來鞏固他們的聯盟,以防相互背叛。為了維持自身的組織,惡人的群體亦需要秩序和彼此協助。只是惡人會利用這些秩序與協助,去犯更大的罪。 ――《聖經精讀本》

         惡人合夥作惡,表面上可以快速致富:「你與我們大家同分,我們共用一個囊袋」(14),對於涉世不深的年輕人很有吸引力。真智慧是意識到:今天和自己一起合夥害人的人,明天也會和別人一起合夥害己。隨夥作惡必然是害人害己,最終「自流己血、自害己命」(18)──《聖經綜合解讀》

                  ●「你與我們大家同分,我們共用一個囊袋」:「你會在我們當中取你當得的份,我們大家將共用一個錢袋」。──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一15「我兒,不要與他們同行一道,禁止你腳走他們的路,」

         禁止你腳: 這句話暗示墮落的人,具有偏愛罪惡的傾向。因此,聖經非常強調節制的美德(523;彼後16) 腳: 在此處是單數,用以象徵少年人的行為,並非指身體的一部分。 ――《聖經精讀本》

                  115~19 說明黑道幫派最終會害了自己的生命。這和我們目前對黑道生涯的了解相當一致。────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一16「因為他們的腳奔跑行惡,他們急速流人的血,」

 

【箴一17「好像飛鳥,網羅設在眼前仍不躲避。」

         倘若雀鳥也懂得逃避眼前的網羅,那麼,人肯定也有這樣的知覺!――《箴言雷氏研讀本》

         「網羅設在眼前」:飛鳥只顧啄食散在地上的穀粒,不理會設在眼前的網羅,結果難逃厄運;惡人也像飛鳥一樣,正奔向滅亡。――《串珠聖經註釋》

         比喻了敵擋神而專行不義之徒,最終的失敗與滅亡。鳥若看到人在撒網就不會飛過來,撒網的一切辛勞也就會歸於無有。與此相同,惡人的一切企圖都是徒勞的,不僅終將變成虛無,還會令自己遭遇災難。 ――《聖經精讀本》

         「好像飛鳥,網羅設在眼前仍不躲避」(17),也可譯為「在飛鳥眼前張設網羅,一定會徒勞無功」(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聖經綜合解讀》

                  117 原文可能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好像飛鳥,網羅設在眼前仍不躲避」,另一種則是「如同張設網羅在飛鳥眼前徒勞無功」。如果採用第一種解釋 117~18 意義就是「這些人跟飛鳥一樣傻,掉進明顯的陷阱中」,如果採用第二種解釋,則 117~18 意義就是「這些人比飛鳥笨,飛鳥還會躲避明顯的危險,這些人竟然自己害自己的生命」。──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一18「這些人埋伏,是為自流己血,蹲伏,是為自害己命。」

 

【箴一18~19惡人所陷害的是自己,因為他們絕對不能享受以不正當手段獲得的好處。――《箴言雷氏研讀本》

 

【箴一19「凡貪戀財利的,所行之路都是如此。這貪戀之心乃奪去得財者之命。」

         「凡貪戀財利的,所行之路都是如此;這貪戀之心乃奪去得財者之命」(19),原文是「凡靠暴力斂財的,所行之路都是如此,這種念頭必奪去自己的生命」(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聖經綜合解讀》

         人首先要在交友上作出明智的選擇,才能遠離誘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太子少傅箴》),人若與惡人結交,通常不會把惡人帶好,只會被惡人帶跑,光景每況愈下、最後同流合污。因此,我們若要遠離試探,首先就當拒絕與惡人交往,才有可能拒絕惡人的「引誘」(10),「不要與他們同行一道,禁止你腳走他們的路」(15)──《聖經綜合解讀》

                  ●「貪戀財利的」:原文是「靠暴力斂財者」。

                  ●「貪戀之心」:原文無「貪戀之心」,只有「這」。

                  ●「奪去得財者之命」:原文是「奪取擁有者的命」。──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一20「智慧在街市上呼喊,在寬闊處發聲,」

         “在街市上”。所有人都能聽見的地方。――《箴言雷氏研讀本》

         「寬闊處」:或譯作「廣場上」。――《串珠聖經註釋》

         「寬闊處」(20),指廣場。「城門口」(21),是古代集會、買賣、審判的地方。智慧不是在教會、學校,而是在「在熱鬧街頭喊叫」(21),表明智慧並非高深莫測,而是人人可以掌握、處處都有需要,但卻不是個個願意選擇。──《聖經綜合解讀》

         ●「寬闊處」:「廣場」。──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一20~23智慧化身成一個女人,她邀請所有人來學習,但大部分人都不聽她的呼籲。――《箴言雷氏研讀本》

         希伯來人喜歡用擬人法描繪山、樹等自然事物(5512)或抽象概念< 緒論,希伯來聖經文學的特徵>(2820~232728)最先以擬人法表現了智慧。除了本文以外,本書在(315~1989)等處,也使智慧具有位格。尤其,(822~31)幾乎等同了智慧與基督。所有智慧的源泉都是神,因此神與智慧同等。 ――《聖經精讀本》

          120~21 說明智慧是積極的要把愚昧人救回來,想想我們這個社會,其實也真的有很多機會可以聽到智慧的言論。────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一20~33作者用擬人法寫智慧。這聲音已不只是父母在家中的訓誨(8),而是響在人聲鼎沸的街市上和在熙來攘往的城門口(“寬闊處”)的呼喚。智慧不是少數人的專利,而是人人可得、人人都需要的美德。因為這是生命之道和生活的法則,繼20~24節的緊急呼籲之後,是一片惋惜,因為她呼喚,她伸手邀請,無人理會,更無人聽從(24~25)。她“發笑”、“嗤笑”,並非幸災樂禍,而是笑其愚蠢,竟選擇滅亡之途。善言相勸既遭拒絕,只有自食其果(31)。但是智慧仍不放棄努力,再把兩條路陳明,籲請棄惡從善(32~33)。――《啟導本箴言註釋》

         要聽從智慧的言語:本段用擬人法把智慧描繪為一位教師,呼籲人服從她,並斥責背悖者,預言他們將有悲慘的結局。――《串珠聖經註釋》

         20~33節是智慧第一次呼召人(20~33;八章;九章),把智慧擬人化為一位責備人的女先知,在熙熙攘攘的街頭喊叫(20~21),呼籲拒絕智慧的人回轉(23)。這是一首交錯平行的詩:

o 智慧的呼籲(20~21)

o  B勸人回轉(22~23)

o   C. 不聽從者拒絕智慧(24~25)

o    D. 拒絕智慧的後果(26~27)

o   C1. 不聽從者被智慧拒絕(28~30)

o  B1. 不回轉者的結局(31~32)

o 1. 智慧的呼籲(33)──《聖經綜合解讀》

 

【箴一21「在熱鬧街頭喊叫,在城門口、在城中發出言語,」

         城門口: 是城中的首領斷案的地方(411;伯297),也是商人做買賣的地方(王下71),先知宣佈預言的地方(王上2210)。因此,這裡是古代近東城邦的中心。 ――《聖經精讀本》

         「熱鬧街」這個希伯來文所提示的是吵鬧聲,沒有必要(像呂譯、現中、RSV )將之修正為類似希伯來文牆的字眼(七十士譯本顯然是讀成這個字)。——《丁道爾聖經注釋》

         ●「城門口」:是當日生意買賣和裁判(地方司法)的地方。──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一22「說:“你們愚昧人喜愛愚昧,褻慢人喜歡褻慢,愚頑人恨惡知識,要到幾時呢?」

         “褻慢人”。那些驕傲、自大和刻意製造麻煩的人(二一24;二二10)。――《箴言雷氏研讀本》

         “褻慢人”:自高自大,心中充滿惱恨、競爭,不聽教誨的人。――《啟導本箴言註釋》

         「褻慢人」:驕傲自以為是的人;他們差不多已是無可救藥。――《串珠聖經註釋》

         褻慢人: 在原文中是指嘲弄的人(298),即他們嘲諷聖潔的生活,輕看神的話語與警誡。 ――《聖經精讀本》

         「愚昧」就是簡單的意思;即指這些人因著知識、經歷膚淺而沒有深入探討

人生的意義,是天真而又充滿好奇心的,甚麼都要知,也甚麼都相信,但卻不聽從神智慧的聲音,他們認為甚麼都是好的、對的「褻慢」就是驕傲,人的罪性就是自私自利,自我中心。

「愚頑人」就是思想封閉,不肯再去學習,討論,甚麼也聽不進去。——張慕皚《箴言查經信息》

         「你們愚昧人喜愛愚昧,褻慢人喜歡褻慢,愚頑人恨惡知識」(22),原文是「你們簡單的人喜愛無知,嘲諷的人喜歡嘲笑,愚蠢的人恨惡知識」(英文ESV譯本)──《聖經綜合解讀》

         ●「褻慢」:「嘲諷」。

         ●「愚頑人」恨惡知識:「傻瓜」、「愚蠢的人」、「笨蛋」。──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一23「你們當因我的責備回轉,我要將我的靈澆灌你們,將我的話指示你們。」

         “將我的靈澆灌”亦作“將我的心傾注”。智慧如不斷湧流的泉源,凡願意接受的,可以從這泉源得到滋潤和力量。――《啟導本箴言註釋》

         這是對願意順從者的應許;換句話說,肯聽從的人會得到更多智慧和知識。――《串珠聖經註釋》

         靈: 可以理解為“心”、“意向”。此靈是智慧與聰明的靈、謀略與才華的靈,也是知識與敬畏耶和華的靈。總而言之,這意味著聖靈或聖靈的工作。 ――《聖經精讀本》

    「回轉」包含有悔改的意思,從罪裏面悔改,就是思想上一百八十度轉變過來,思想神聖潔的事情。——張慕皚《箴言查經信息》

          123 提及智慧將會(或者已經)責備我們,但我們聽見這些責備嗎?還是我們堅持都是政府的錯,社會的錯,用譏諷的言語去面對,而聽不到「責備」?

         ◎結果智慧的努力不被愚昧人接受,愚昧人只好面對災禍。──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一24「我呼喚,你們不肯聽從;我伸手,無人理會。」

         「伸手」:是演講者向人發出邀請的手勢,請人跟從他。――《串珠聖經註釋》

         ●「我伸手」,無人理會:「我招手」。──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一24~332223節進行了勸告與邀請,但到了本文,內容急轉而下,宣告了懲戒與審判。2425節是2627節的原因。在賽664;耶713也採用了類似的文章結構。 你們遭災難……我必嗤笑: 神不同於人,即使是再兇惡的罪人,只要他真心悔改祈求赦免,神就會大施憐憫(3311)。但若有人藐視神的話語,以驕傲抵擋神,不肯謙卑地省察自己的光景,就必會滅亡,神也會對他袖手旁觀。聖經的諸多例子表明,神也像人一樣具有喜怒哀樂,似乎也被這些情感所左右。但神的喜怒哀樂體現的是,作為造物主對被造物的仁慈與關懷,這一點不同於人的情緒。――《聖經精讀本》

         人人都有選擇的自由,但卻沒有不付代價的自由;人人都有拒絕智慧的自由(24~25),但卻沒有逃避後果的自由(26~27)。錯誤的代價若由別人來付,犯錯誤很容易,堅持錯誤也很容易;所以神要讓祂的百姓自己支付代價,才能從錯誤中學到功課。智慧是從神而來的(22),拒絕智慧就是「不喜愛敬畏耶和華」(29),所以「必殺己身、必害己命」(31~32);而聽從智慧就是順服神,所以可以活在神的祝福中,「必安然居住,得享安靜,不怕災禍」(33)。不信主的世人並不能自由地選擇智慧,但神卻把這自由擺在每個信徒面前,讓我們用一生來學習做出明智的選擇。──《聖經綜合解讀》

 

【箴一25「反輕棄我一切的勸戒,不肯受我的責備。」

         “輕棄”。直譯作:放開;即忽視。――《箴言雷氏研讀本》

         ●「反輕棄」我一切的勸戒:「你們忽視」。──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一26「你們遭災難,我就發笑;驚恐臨到你們,我必嗤笑。」

「我就發笑」這個詞語並非表達個人的無情;而是說明選擇愚昧的行為是件可笑的事,智慧徹底得著昭雪,同時也說明惡人的災禍是恰當的,無可議論之餘地的,參,詩篇二4。——《丁道爾聖經注釋》

          126 直譯是「你們遭災難,我會笑;驚恐臨到你們,我會嘲笑─」。──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一27「驚恐臨到你們,好像狂風,災難來到,如同暴風,急難痛苦臨到你們身上。」

         驚恐好像狂風……災難如同暴風: 狂風與暴風轉眼之間就帶來了巨大的破壞。本節強烈地暗示了,神大而可畏的審判定要臨到那些愚頑褻慢之輩。亞當之後的所有人,生來就要面對死亡。尤其是那些抵擋神,過於相信自己的力量,留戀自己業績的人,必有滅亡在其人生的終點等待他們。聖經告訴我們什麼是真正的虛無(12),要將思考的焦點集中在罪得赦免與靈魂得救的問題上,因為這是人的首要問題。生命與死亡的終極解決方案,只能來自生命的主宰——神。凡藉著神的恩典,在生命和死亡問題上得到解決的人,就當謙卑地將自己的餘生獻給神(613) ――《聖經精讀本》

 

【箴一28「那時,你們必呼求我,我卻不答應,懇切地尋找我,卻尋不見。」

         懇切的尋找我: 描繪了遭遇災難的人,從清晨開始就急於尋找藏身之處的情形。平時他們故意蔑視神,但是當患難臨到的時候,他們就懷著最後一線希望來投靠神。 ――《聖經精讀本》

         「懇切地尋找」早早地(AV)、或殷勤地(RVRSV),這個片語所翻譯的只有一個字 s%ih]ar,「尋求」。熱切或一大早的這種語調,是由於它可能與 s%ah]ar(「黎明」)有關(參,耶四十四4;詩一三○6的思想,而不是用詞)。這可由箴言十三24b得到支持,那裏及時的、或熱切的思想意義比僅僅尋求要更好。——《丁道爾聖經注釋》

         人怎樣對待智慧,智慧也會怎樣對待人。人若離棄智慧,遇到難處臨時抱佛腳,必然會遭智慧離棄:「那時,你們必呼求我,我卻不答應,懇切地尋找我,卻尋不見」(28)──《聖經綜合解讀》

 

【箴一29「因為你們恨惡知識,不喜愛敬畏耶和華,」

 

【箴一30「不聽我的勸戒,藐視我一切的責備,」

 

【箴一31「所以必吃自結的果子,充滿自設的計謀。」

         「吃自結的果子」:見加67~8。――《串珠聖經註釋》

         充滿: 意指“吃膩”。若有人的基本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私自懷著過多的欲望,不惜手段地想要得到滿足,就必會對自己感到挫折與幻滅。 ――《聖經精讀本》

         「所以必吃自結的果子,充滿自設的計謀」(31),可譯為「所以他們要自食其果,飽脹在自己的計謀中」(和合本修訂版),比喻拒絕智慧(29~30)的人要為自己的選擇付上代價。今天,人文主義的教育是相反的,他們讓人相信事情只是碰巧發生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自己的選擇和行為所引起的後果;他們主張人人都可以自由選擇,但卻讓全社會去支付代價;而當他們遇到難以選擇的時候,就期望那些不必為錯誤付代價的人能作出更好的選擇。──《聖經綜合解讀》

 

【箴一32「愚昧人背道,必殺己身;愚頑人安逸,必害己命。」

         “安逸”。即不關心。――《箴言雷氏研讀本》

         「安逸」:驕傲地逍遙自在。――《串珠聖經註釋》

         安逸: 此詞在詩1227節用來表示寧靜,安全等積極的含意,在本節則意味著因物質上的財富或一時的成功而陷入懶惰。這種懶惰易腐蝕人的靈魂,使人淪為宴樂的奴隸(1216~21) ――《聖經精讀本》

         「背道」(和合、呂譯、RV)AVRSV作轉過去,是比較準確(參,思高「執迷不悟」),在何西阿書十四4等處也是如此。驕矜自滿(RSV)比外在的安逸(和合、AVRV)的譯法更為可取(參,呂譯「安樂自得」;現中「逍遙自得」;思高「漠不關心」)。與此相反的是在第33節,易受感的心靈獲得稱義後的平安。——《丁道爾聖經注釋》

         「安逸」指的是追求物質生活的豐富,忽視了靈性生活的需要。另一條路是聽從神的,活在神旨意裏的必得著神「安然居住」的應許。這裏不是說活在祌旨意的人永不會遇災難,其應許的核心是當我們遭遇患難時總不會害怕,因神已賜予我們必然的平安。——張慕皚《箴言查經信息》

         ●愚頑人「安逸」:「安靜」、「昌盛」。──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一33「惟有聽從我的,必安然居住,得享安靜,不怕災禍。”」

         “得享安靜”。即不受煩擾。――《箴言雷氏研讀本》

 

【思想問題(1)

   1 從1~7節看來,箴言所採用的是那一種教學原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精英教學?

   2 智者所指示得智慧的途徑(7),和世俗人的方法有何區別?參24 33節。

   3 智者認為青年人交友應抱何種態度?參8~10節。誤交「損友」有什麽惡果?參18節。

   4 智者說:「惟有聽從我的,必安然居住、得享安靜。」(33)世俗人藉置業、養兒、儲蓄等方法來保障自己的安全是否上策?你又如何?

──《串珠聖經註釋》

 

【箴一8~18本書的第一個大段記載有關智慧的言論,當中鼓勵前來學習智慧的人,要思考和比較愚昧人與聰明人的處事方式。――《箴言雷氏研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