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該書第一章拾穗 【該一1】 「大利烏王第二年,六月初一日,耶和華的話藉先知哈該,向猶大省長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和約撒答的兒子大祭司約書亞說:」 “ 大利烏王”
一世(舒士他斯伯[Hystaspes])在主前522年登上波斯的王位,並委任猶大王約雅斤的孫兒“所羅巴伯”(代上三17,19)作為新成立之猶大省的省長。“六月初一日”即主前520年八月十九日。“約撒答”。巴比倫入侵期間的大祭司(代上六15)。──《雷氏研讀本》 先知哈該在大利烏王二年(主前五二○年)發出第一個信息。 「六月」:今陽曆八至九月,是巴勒斯坦收割的月分。 「初一日」:猶太人定每月第一日為聖日,眾人按例聚集獻祭(民28:11-15; 結46:1-3)。 「撒拉鐵的兒子」:按代上3:17-19,所羅巴伯是 大雅(撒拉鐵之弟)的兒子,可能是因為撒拉鐵早死,其妻與 大雅生子歸死者名下(參申25:5-6)。──《串珠聖經註釋》 大利烏王第二年為主前520年。“六月初一“合陽曆八月廿九日。猶太人多在月朔(新月第一天)求問先知(看民二十八11∼15;王下四22∼23)。──《啟導本註釋》 初一日在陰曆是新月之日,有證據顯示,這一天常為假日,甚至是聖日(詩八十一3;賽一13、14,六十六23;何二11;摩八5)。這是讓當日以農為生的團體聽神話語的好機會,因為耶路撒冷會有節慶。這段時期的六月,相當於我們的八、九月,是葡萄、無花果和石榴收成的時節。 耶和華的話藉哈該(直譯「藉……的手」)臨到。這是很普通的希伯來片語,意為「藉……為器皿」。但在先知書裡卻很少出現,只有一次在瑪拉基書一1。一般的表達方式為「耶和華的話臨到……」——《丁道爾聖經注釋》 哈該的時候,以色列早已敗亡,猶大也已敗亡。那時是以色列人從被擄之地歸回猶大,在復興時期第一個先知的聲音。在此處只有述明外邦的王,因為波斯是當時世界的強權,所以為重要的歷史日期,提出大利烏王第二年。這個大利烏王大概是大利烏王一世(Darius I Hystaspis)。他在位是在主前522至486年,他是波斯的王。——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哈該書》 大利烏王第二年 系西元前520或519年,依照採用春季開始的或秋季開始的年歷來定。 六月 即希伯來以祿月,始於八月或九月。 初一日 是月初獻祭的日子。這是敦促修建聖殿的合適時間。 省長 位於總督之下。儘管大衛宗族的所羅巴伯對於猶大擁有政治領導權,但他只是異族總督的助理。 所羅巴伯 又叫設巴薩(見拉1:8注釋)。 約書亞 他的父親是被尼布甲尼撒帶到巴比倫的俘虜(見代上6:15注釋)。哈該的同時代人,先知撒迦利亞經常提到約書亞(亞3:6-11)。這裡說到所羅巴伯和約書亞的父親,可能是為了體現他們的權威,因為他們分別是大衛和亞倫的後代。──《SDA聖經注釋》 ●「大利烏」:大利烏(大流士 Darius)一世,西元前522-486年為波斯王。 ●「初一」:是月朔之日,在當時是假日。「初一」是陰曆的「新月」開始。按猶太教的規定,決定「新月」屬公會的責任,當新月的開始決定之後,就立刻派人在全國宣告,燃點火堆報告此消息。因此當天算是一個吉慶的喜日,有設宴慶祝的習例,而哈該就是在這喜慶宴席的日子宣告上主的話。也就是說這一天常為假日,甚至於是聖日( 詩 81:3 、 賽 1:13-14 、賽 66:23 何 2:11 摩 8:5 ),算是一個節慶的日子,也是讓以農為生的團體聽神話語的好機會。 ●「大利烏王第二年六月初一日」:西元前520年8月29日。這大約是葡萄、無花果與石榴收割的季節。 ●「藉」:原文並不是單純的介系詞,乃是「藉著....的手」。 ●「省長」:是波斯的行政官員,不過當時所羅巴伯與撒馬利亞省之間的關係目前並無法確定。很可能所羅巴伯只是暫時性被任命的省長,而非一個常設的行政長官。巴比倫於主前五八七年擄掠耶路撒冷後,開始立省長( 耶 40:5 )當時立基大利作猶太城邑的省長,可是基大利於當年七月被殺,殺害基大利的眾人因畏懼怕報復而逃往埃及( 耶 41:1-43:13 ),自此猶大省的名稱就不再見,直到西元前五二零年六月初一日在此再行出現。古列滅掉巴比倫建立波斯帝國後,曾叫將從前巴比倫人在聖殿所擄的器皿「按數交給猶大的首領設巴薩」( 拉 1:8 ),設巴薩便將這金銀器皿和被擄的人帶到耶路撒冷( 拉 1:11 ),大利烏王追述此事蹟時又稱設巴薩為省長,且說他建立了耶路撒冷神殿的根基( 拉 5:14-16 )。哈該書說的則是省長是「所羅巴伯」,很有可能設巴薩是古列王給所羅巴伯起的波斯名字。 ●「所羅巴伯」:是「約雅斤王」的孫子,西元前597年,約雅斤王被擄到巴比倫( 王下 24:15 )。根據 代上 3:19 的家譜,所羅巴伯是約雅斤第三個兒子毗大雅的兒子。約雅斤的長子撒拉鐵沒有孩子,很可能所羅巴伯是透過收養或者「小叔代兄長留後」的傳統算為「撒拉鐵」的後裔。「所羅巴伯」是巴比倫名字意思就是「巴比倫的種」。「約雅斤」是西元前五九七年被擄到巴比倫( 王下 24:13-16 ),在西元前五六一年獲得巴比倫王特殊恩寵抬頭,脫去囚服,終身得在巴比倫王的面前吃飯( 王下 25:27-30 )。波斯王古列於西元前五三九年偷襲巴比倫成功後對於蕭規曹隨的猶大王身寵有加,所以「所羅巴伯」得以被委任為猶大省長。所羅巴伯出生於巴比倫,從小就在當時是帝國之都的宮廷中長大,他瞭解當時重建聖殿必不會遭朝廷反對,因此他和大祭司約書亞以及先知哈該有可能先有幾次對談,並決定在六月一日宴席上宣讀「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這也解釋為什麼哈該不像其他先知一樣需要說明他是如何受召或得到默示。 ●「撒拉鐵」:希伯來文是「從神那裡求來的」的意思。是「約雅斤」的長子。 ●「大祭司約書亞」:是約薩達的兒子,西萊雅的孫子。西元前587年耶路撒冷被毀時,西萊雅是當時的大祭司,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在哈馬地的利比拉處死,約薩達則被擄到巴比倫。約書亞以大祭司的身份與所羅巴伯一起歸回耶路撒冷。在以斯拉與尼西米記中,這人被稱為「耶書亞」。「約書亞」、「耶書亞」與希臘文的「耶穌」,意思都是「耶和華拯救」之意。 ◎這個月稱為「以祿月」,前一個月稱為「埃波月」。尼布甲尼撒王在埃波月攻入耶路撒冷摧毀聖殿,西元七十年,羅馬人也是在埃波月攻入耶路撒冷摧毀聖殿。── 蔡哲民《查經資料》 【該一1 年代小注】以精確日期引出一段先知敘事,是被擄歸回後的常見寫作手法。此處提到的君主是大利烏一世,於主前五二二年九月二十九日得到波斯王位。之前帝國問題叢生,先是高馬他於三月十一日反叛,並於七月一日篡位,直到剛比西斯逝世,為時七個月。即使大利烏鞏固政權以後,反抗活動依然繼續,記載于聞名的貝希思敦銘文。哈該記載的日期是主前五二○年,八月二十九日。──《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該一1 所羅巴伯】是大衛王位的繼承人(約雅敬的孫子;參:王下二十四章注釋),在波斯王大利烏一世之下擔任猶大省長。周遭的人對他寄以厚望,把他當成民族救星。當然有些人指望他能建立應許的國度,帶領人民脫離波斯的奴役。所羅巴伯的職責雖屬凡俗,但是以斯拉書卻將他與祭司約書亞相提並論,許為重建耶路撒冷聖殿的幕後主力。所羅巴伯得波斯王授權治理,他的責任是保障法律與安定民心,並且徵收稅金。他固然是大衛繼承人裡最後一位作省長,考古學家發現一枚示羅密的印章(在代上三19列為所羅巴伯女兒),上面稱她為艾拿坦的妻子或手下。一般認為是艾拿坦繼任所羅巴伯為省長。──《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該一1 約書亞】是被擄後初期的大祭司。祖父西萊雅在耶路撒冷淪陷於巴比倫手中,被尼布甲尼撒處決(王下二十五18∼21;請注意,以斯拉也來自西萊雅家族,參:拉七1)。猶大王位繼承人所羅巴伯作省長,但是因為猶大仍受波斯掌控,因此他的權力有其限制(免得逾越波斯王權)。因此以色列群體的統治權分別歸屬于省長與大祭司,給了後者顯要的地位。我們對約書亞所知不多,只知道他是率領建造聖殿的領袖之一,當時的經外作品並沒有提及他。──《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該一2】「“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這百姓說,建造耶和華殿的時候尚未來到。」 「萬軍之耶和華」:意即全能者或統治萬物者。 「建造耶和華殿 ...... 來到」:百姓可能從耶路撒冷被毀那年(主前五八六年)算起,認為迄今未滿耶利米先知預言百姓被擄異地的七十年(耶25:11-12), 聖殿的重建也要等到七十年屆滿才開始。哈該指出這是推延建造聖殿的藉口(見4)。──《串珠聖經註釋》 所謂「萬軍」,不只指以色列的軍隊。也可指天上的眾星。萬象是萬軍(賽四十26,四十五12、13也再提「萬象」。)在被擄時及被擄後,不再有約櫃與聖殿。 「萬軍」就成為宇宙性的範圍。又有人認為「萬軍」既是陰性多數字,只作「權力」解,應譯為全能的神,祂有一切的權能,可見的與不可見的,在天地之間,又在高天之上,祂的權能是無窮盡的。 「這百姓說」,是指以色列人。「我的百姓」是神對他們親密的稱呼。「這百姓」就不然,是一種譴責的口吻(賽六9)。 他們說,建造耶和華殿的時候尚未來到。這是很現實的看法。事實上,他們的確有太多的事沒有做。百物待興,不知從何做起。他們要忙於生計,自顧不暇,那有餘力來建造聖殿呢?──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哈該書》 萬軍之耶和華 見耶7:3注釋。 時候尚未來到 百姓因為未能完成聖殿的重建就編造了這個理由。他們顯然歪曲了耶利米七十年的預言,說被虜的時期還沒有完全結束。他們聲稱從西元前587|586聖殿毀滅算起,要等到西元前518|517年才結束,比本卷信息的時間(西元前520|519年)稍晚。他們宣稱,他們在重建聖殿時所遭遇的困難,是神對他們匆促從事的責備。但大流士王廢除了聖殿破壞者斯默狄斯對聖殿建造的禁令,使猶太人有充分的理由恢復建殿的工作。──《SDA聖經注釋》 ●「這百姓」:不稱「我的百姓」,有責備的意思。── 蔡哲民《查經資料》 【該一2~6】2至6節責備當時的領袖乃富有人,不以興建神的殿為首要,讓神殿的工程擱置了十六年(拉三2∼四5)。但他們自己卻住豪華房子。──《啟導本註釋》 【該 一3】「那時耶和華的話臨到先知哈該說:」 耶和華的話 見番1:1注釋。 先知 哈該和同時代的撒迦利亞都稱自己是先知(亞1:1;見哈1:1注釋)。──《SDA聖經注釋》 【該一4】「這殿仍然荒涼,你們自己還住天花板的房屋嗎?」 “天花板的房屋”。即嵌鑲板的房屋。顯示出他們的奢華,因為昂貴的木材必須從外地運來。“這殿”。聖殿,建築工程約十六年前已經開始了(拉三2∼四5)。──《雷氏研讀本》 「這殿仍然荒涼」:在此之前十六年聖殿已開始重建,但根基剛立定便遭外敵攔阻,工程一直擱置下來。 「天花板的房屋」。百姓用上乘木材裝修屋內,使住家華麗舒適(參王上7:7; 耶22:14)。──《串珠聖經註釋》 “天花板的房屋”:指用上等木材裝修,設備舒適的大屋。聖經中多用以形容王的宮殿(王上七3,7;耶二十二14)。──《啟導本註釋》 「天花板的」(希伯來文 sa{p{an)這字,既指「蓋住」,也有「鑲板」(參 RSV)之意,其字根提供了「天花板」(參 AV、RV)這名詞。哈該或許是指,百姓已經建築了他們的房子,而不是說他們要用板子裝璜他們的家;但也有可能指省長的住所正在重建,且要像所羅門宮殿的華麗。若是如此,這信息針對所羅巴伯與約書亞,便格外有意義。而花錢住華廈和支援神的工作之間的衝突,今天還存在於我們中間。──《丁道爾聖經注釋》 他們認為建造耶和華殿的時候尚未來到。現在神責問他們,難道他們自己住天花板的房屋已經到了時候嗎?「天花板的房屋」一種是指以木板作房頂(列王記上六章十五章的「棚頂」),另一種是指香柏木板作為牆壁的表面(七7)。聖殿荒涼,仍是一堆廢墟,是在主前587年焚毀的(耶卅三10-17;結卅六35、38,尼二3、17)。 「你們」是在加重語句的口氣,兩次重複,更加著重。如譯出來可作「你們」要住在天花板的房屋,對你們真是時候嗎?神無意要人們住在破漏無房頂的屋子,但祂不願人們忽略聖殿。他們應該注意優先的次序。先重建聖殿,然後再造自己居住的房屋,兩者都不能因陋就簡,都要造得好,只是次序有先後,不可將本末倒置。──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哈該書》 天花板 參耶22:13-15──《SDA聖經注釋》 ●「你們」:原文出現兩次,是加強語氣之用。 ●「天花板」的房屋:原文是「遮蓋」,引申為「用木板或鑲板遮蓋」。這裡既然是責備,指的應該就不只是「有屋頂的房子」,而是「用高貴木料遮蓋牆壁或屋頂內面的房子」。哈該並不是批評人住在天花板的房子,而是提問他們既然能裝潢自己的家,怎麼任憑神的聖殿荒涼,是把神放在怎麼樣的地位上? ◎如果以當時的政經局勢來說,經濟狀況不好,百廢待興,似乎真的不是建聖殿的時候。但百姓中似乎已經開始有人住起豪華的房子了,於是神出面責備以色列人不在乎聖殿的建造。 ◎可以想像:當時有人懷疑重建聖殿花費這麼龐大是否值得,何況這是波斯王古列下的命令,到底是不是神的意思?( 拉 1:2-3 賽 44:28 賽 45:13 )也許有人認為波斯王建聖殿的詔書還沒有下來,錢還沒有足夠,或心灰意冷,或有人覺得從耶路撒冷被毀(西元前五八六年)到當時(西元前五二十年)未滿耶利米先知預言的七十年( 耶 25:11-12),有人甚至認為,新的聖殿為神蹟式的出現,因為以西結所描述的聖殿,是「顯」給他看的( 結 40:1-43:27 ),並沒有提到重建一事,因此他們覺得「時候未到」。我們是否也常常覺得生活要做的事情太多忙不過來了,我們是否按照自己的想法而製造不同的「推託」或「藉口」,而忘記將優先次序應按照神的意思放置正確?── 蔡哲民《查經資料》 【該一4 鑲蓋的房屋】(呂譯)「鑲蓋」一字也有「覆蓋的」、「有天花板的」(和合本)意思,重點在於已經完工。他們的家並不是還在「施工中」,而是已經完全建好,然而聖殿還是一片殘垣。這個字並沒有華麗或奢侈的意思,但是鑲蓋的東西也確實如此。當時的民宅用木頭鑲板是不尋常的。所羅門的王座也是「鑲貼的」(王上七7,和合本:「遮蔽」)。──《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該一5】「現在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要省察自己的行為。」 「省察」:與2:15, 18節的「追想」原文為同一字。哈該多次勸勉百姓要省察自己的行為1:7;
2:15, 18。──《串珠聖經註釋》 「要省察」在本書中出現好幾次(在一7,二15、18)。這是有責備與警告的話在後面。「省察」是指細心思想,詳加視察與分析。摩西說,「我今日所警教你們的,你們都要放在心上。」(申卅二46)省察是放在心上,不可等閒視之,應當鄭重其事,十分認真與謹慎。省察的是當時的情勢,可否隨意推辭?可否自圓其說?可否自找理由?可否逃避責任?你們要省察自己的行為,你們所作的是甚麼?為甚麼?為誰辛苦為誰忙?經過思想之後,就有自知之明,確認自己的錯誤,自己的失敗、自己的輕忽。──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哈該書》 萬軍之耶和華 見耶7:3注釋。 省察 神呼籲人對自己做出認真的反省(見賽1:18注釋)。──《SDA聖經注釋》 ●「省察」:「放心思」、「要思想」的意思。 ●「你們要省察」:這片語是哈該書的特徵,在短短兩章書中一共用了五次,有時翻做「追想」,並有兩次在原文加重語氣可譯做「請」。( 1:5 1:7 2:15 2:18 2:18 )在這邊有責備和警告的意味。 ●「要省察自己的行為」:直譯為「要把心放在自己的做事方式上」。── 蔡哲民《查經資料》 【該一5~11】耽延聖工的後果:百姓只顧自己生活舒適,卻得到相反的後果:勞碌多、所得少。──《串珠聖經註釋》 【該一6】「你們撒的種多,收的卻少;你們吃,卻不得飽;喝,卻不得足;穿衣服,卻不得暖;得工錢的,將工錢裝在破漏的囊中。」 本節證明馬太福音六章19、33節的真理。“破漏的囊”。疲弱的經濟狀況導致物價上漲。──《雷氏研讀本》 百姓專顧自己,結果徒然勞力得不到神的賜福,收成不多。這是不聽命的結果(申二十八38∼39)。“工錢裝在破漏的囊中”:饑荒歉收,物價上漲,入不敷出。──《啟導本註釋》 如果他們可以住天花板的房屋,似乎不致那麼窮困。首先,這裡所說的,是指經濟的衰退,通貨膨脹,物價高漲,工錢好似裝在破漏的袋中,很快地消耗殆盡了。這裡又可能指著他們在物質生活不滿足,正如阿摩司書第八章十一節:人饑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 這裡先知好似說:你們建造房屋,卻得不著真正的安全。所以這裡與其描述實際的情形,不如說是一種咒詛,好似在申命記第廿八章卅八節:「你帶到田間的種子雖多,放進來的卻少,因為被蝗蟲吃了……」:「他們吃,卻不得飽;行淫,而不得立後,因為他們離棄耶和華不遵祂的命。」(何四10)這些都是咒詛的話,是聖約所具有的條款。這些咒詛不是警戒的話,呼籲他們悔改,而是追憶歷史的往事,確有事實例證。猶大敗亡的事足可證明,以色列人背約,而遭受咒詛。──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哈該書》 撒的種多 百姓中的工人在上一次的旱災中收成甚少,因為神收回了祂的福氣(見該2:15-17;參申28:38-47;箴11:24)。 破漏的囊 比喻猶太人因沒有熱心為主服務而遭致的困窘。這是實利主義的處世哲學必然的後果。關於屬靈和屬世事物價值的比較,以及事情的輕重緩急,見太6:24-34;19:21,22注釋)。──《SDA聖經注釋》 ●「工錢」:這時候僅有少量的硬幣流通,工錢還是使用V字形的銀片或銅片來支付。每片金屬片有大致上的固定價值,但使用時還需要經過秤重的手續。── 蔡哲民《查經資料》 【該一7】「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要省察自己的行為。」 【該一7 先知的建造聖殿角色】主前第七世紀的亞述先知勉勵以撒哈頓王與亞述巴尼帕王,重新建造某些神明的廟宇。國王一定要有神明來的訊息,才能自由開始準備工作。只有居住在那座廟堂裡的神明,才有權下令動工。──《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該一7~8】這裡再重複第五節的話,但是重點不同。第五節省察,在心中仔細考查過去的行為。現在的省察,是在心中確實定意上山取材,作建殿的工作,不容遲延,應該切實在決意中有行動。重建聖殿使神因此喜樂,好似獻祭蒙神悅納,所以喜樂是悅納,神接受他們的奉獻。神而且得著榮耀,此處是指人榮耀神(參閱賽廿六15;結廿八22,卅九13)。耶和華的榮耀,常指神在敬拜的禮儀中顯現,在聖所與敬拜者同在。這是耶和華的應許,重建聖殿,必蒙神的悅納,必顯現祂的榮耀。這段話就此結束,有結語:「這是耶和華說的。」原意為:「耶和華低語」,表明祂的心意。有時安慰,有時譴責,有時保證,都有祂無限的心意。──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哈該書》 【該一8】「你們要上山取木料,建造這殿,我就因此喜樂,且得榮耀,這是耶和華說的。」 香柏木從前已經從利巴嫩購買回來(拉三7),但似乎被用來建造他們自己的房子而不是建聖殿。──《雷氏研讀本》 「上山取木料」:建造聖殿的材料不限於木材,石塊大概在附近可找到。──《串珠聖經註釋》 他們已從黎巴嫩購得香柏樹(拉三7),從耶城附近山上取的大概是其他木頭和石塊。──《啟導本註釋》 山 可能指耶路撒冷附近山上的“王園林”(見尼2:8注釋),從那裡可以較快地伐取木材。 ●「上山取木材」:這裡並無上山取石塊,原因有二,一方面耶路撒冷並其附近盡是石山,而且多非常堅硬的花崗岩;另一方面,建築第一聖殿的石頭被拆毀後仍散落在城中( 哀 4:1)。這情景在五十多年後的回國時代,仍是如此。── 蔡哲民《查經資料》 【該一9】「“你們盼望多得,所得的卻少;你們收到家中,我就吹去。這是為甚麼呢?因為我的殿荒涼,你們各人卻顧〔原文是奔〕自己的房屋。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即使是他們收割到的一點點農作物,神也要“吹去”,藉以懲罰百姓不建聖殿的悖逆的罪。──《雷氏研讀本》 「顧」:原文作「奔」;百姓熱心地為自己的居所奔波勞碌,卻任由神的殿荒涼!──《串珠聖經註釋》 經濟衰退,一般人收入並未增加,反而減少。物質的豐富,在於屬靈的佳況,忽略神的殿,怎會不窮困呢?(參閱何二8)。 應當知道一切美物都是神所賜的。家與殿是有密切的關係,神的殿荒涼,人的家也不可能興盛。顧到家的怎麼會消失呢?是神在背後鑒察,祂也採取行動。但是我們不可單顧自己的家。「你們各人卻顧自己的房屋。」在中文有小注:「顧」原文作「奔」。原來可這樣翻譯:你們奔跑,各人到自己的房屋。那就是說:你們奔走忙碌,各人只為自己的家,對神的家卻置之不理,這是神不喜歡的。──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哈該書》 盼望多得 顯然返鄉的囚虜對回到猶大後和平與興旺的盼望過高,沒有為面臨的艱難做好準備。 為什麼呢 這裡明確指出他們的歉收不單是自然的原因,而是出於控制自然力的神。他們忽略了祂的居所。 奔 喻指百姓急於為自己建造寬敞舒適的房屋。──《SDA聖經注釋》 ●「顧」:原文是「奔跑」的意思,形容百姓對建造自己房子的熱誠。 ◎百姓只顧自己生活的舒適,反得到的結果是「勞碌多,所得少」。我們的生活是不是也是如此呢?在此提醒我們連所羅門都在詩篇寫到:「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 詩 127:1 )── 蔡哲民《查經資料》 【該一10】「所以為你們的緣故,天就不降甘露,地也不出土產。」 所以這是你們應負責的,無法推諉,不可佯作無知,因為神的手已經向他們施行審判,農作物收成不佳。他們應該明白,為甚麼在收割的前三月,神使雨停止,又以旱風黴爛攻擊他們,菜果被剪蟲所吃,這是阿摩司所描述的(四6-10)。 甘露十分重要,尤其在八、九月,正在成熟的榖類不致被炎熱烘乾,沒有汁漿而枯乾。所以土產要有豐收,要靠天上降下的甘露。──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哈該書》 ●「不降」:原文是「閉塞」,有如律法中( 利 26:19 申 28:23 )所提到的一樣,因他們罪的緣故使他們頭上的天變為銅鐵—滴雨不降,也無露珠。 ●「甘露」:可以防止成熟的穀子在熱天枯萎,尤其是八、九月。── 蔡哲民《查經資料》 【該一10~11】乾旱的夏天缺乏“甘露”,使饑荒的災情更加嚴重。──《雷氏研讀本》 【該一11】「我命乾旱臨到地土、山岡、五穀、新酒和油,並地上的出產、人民、牲畜,以及人手一切勞碌得來的。”」 「乾旱」
: 原文與9節的「荒涼」有同一字根;因神的殿荒涼,乾旱便臨到農作物和牲畜,百姓嘗到貧困滋味。──《串珠聖經註釋》 乾旱也臨到山岡。可見山岡已開墾供種植。《馬太福音》六33的原則可應用於每一個時代。──《啟導本註釋》 乾旱(h]o{reb[)與荒涼(h]a{reb[)兩個字音十分近似,可能作者有意以諧音說明信息的內容。聖殿荒涼,人就只好期待著神的刑罰,地上乾旱,樹木枯乾,糧食缺少,生計斷絕。不在心靈敬畏神的,怎可希望神在物質上賜福呢? 這裡的描述,由植物至動物,再至人類,都會遭災,以致人一切的努力都歸徒然。乾旱不僅無水,也表明地土失去生產力,動物沒有生殖力,繁茂興盛的現象都不可能有了。 這都是說明神的怒氣,因為祂的公義是罰惡的,祂斷不以有罪為無罪。人的勞碌又有多少效果呢?人手也指人力,人力本是十分有限。──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哈該書》 ●「命」:原文的「命」字是「呼召」的意思。 ●「乾旱」、「荒涼」:原文中是發音相近的相關語。 ◎這段讓我們想起當日五月花號登陸新大陸之後,首先就是建築教堂。當然,不是說教堂就是等同於聖殿,但是這些信仰的先輩重視神的事情超過重視自己的房子、土地,這種精神也就是先知哈該在此處希望以色列百姓活出來的。今日的我們,是否能夠活出「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的生命呢? ◎這段讓我想起( 哀 3:40 )耶利米說「我們當深深查考自己的行為,再歸向耶和華。」有時我們遇到許多困難就像此時的猶太人,這些並非來自仇敵,也非土地不好,乃是由於神的懲罰,因為只為自己的事情,而並沒有把神的事放在心中。這時的我們以為自己的錢囊是穩固的,其實卻是破漏不堪,因為「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 伯 1:21 )。── 蔡哲民《查經資料》 【該一12】「那時,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和約撒答的兒子大祭司約書亞,並剩下的百姓,都聽從耶和華─他們神的話,和先知哈該奉耶和華─他們神差來所說的話;百姓也在耶和華面前存敬畏的心。」 「剩下的百姓」:指被擄回歸的百姓。 「耶和華他們神的話」:即「先知哈該奉耶和華他們神差來所說的話」,強調哈該的話有來自神的權威。──《串珠聖經註釋》 先知哈該奉命傳道,主要的對象是政治領袖所羅巴伯,和宗教領袖約書亞,並剩下的百姓。這些人是餘民,他們的歸回是神的應許。 他們在耶和華面前存敬畏的心,因為他們不敢輕忽,知道神罰惡的公義。敬畏神是有兩種涵義,在智慧文學中(如箴言、約伯記等),敬畏是有道德的性質,因敬畏神的人遠離惡事。但在申命記的觀念,敬畏是敬拜的禮儀方面,有敬虔的態度與行動。──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哈該書》 剩下的百姓 被擄的人中只有少數回到猶大(見拉2:64注釋)。 聽從 哈該的呼籲產生了效果(12-15節)。重建的工作積極展開了。──《SDA聖經注釋》 ●「剩下的百姓」:「餘民」, 賽 6:11-13 的應驗。當百姓願意順服神的命令時,神就稱呼他們「餘民」。 ●「存敬畏的心」:這句話「的心」是中文另外加上去的,原文只有「敬畏」一詞,也可以翻譯成「畏懼」或「害怕」。── 蔡哲民《查經資料》 【該一12~15】一篇講道很少會帶來這樣即時而實際的效果(縱然哈該知道那是耶和華的作為,14節)。第1節所記載的事件與第15節的事件只是相隔二十三天。──《雷氏研讀本》 領袖與百姓積極的反應:對於哈該的斥責,百姓上下都存著敬畏神的心聽從(12),而神亦應許與他們同在(13),於是他們開始預備重建的工作(14-15)。──《串珠聖經註釋》 【該一13】「耶和華的使者哈該奉耶和華差遣對百姓說:『耶和華說:我與你們同在。』」 “使者”:對先知的稱呼。神必與各人同在的信息是對一切順從神旨的人極大的安慰。有的人把這篇信息並在第一篇中,但此處既有與其他四篇同樣的“耶和華說”開頭,應當作第二篇,是鼓勵的信息。──《啟導本註釋》 哈該是耶和華的使者,除此處以外,是其它別的經文所沒有的。以賽亞曾提神的僕人是祂差遣的使者(賽四十二19)。以色列人是神的僕人,不可再耳聾眼瞎,最後總該有回應了。 耶和華的使者,常指天使。於是有人將這節經文譯作:「哈該說,耶和華的使者奉差遣對百姓說……」這是可能的譯法。在撒迦利亞書中,確有使者為先知解釋異象,但是哈該書並未提及天使。 耶和華說,我與你們同在。這常是祭司的言詞,特別是救恩的信息。常為保證的言語,使人有信心的確據。神與人同在,還不只是保證安全的話,而且這也含有祂恩慈的行為。──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哈該書》 使者 使者的原文在舊約中既指人,也指天使。哈該自稱“耶和華的使者”,與其他先知不同(見瑪1:1注釋)。 我與你們同在 神接納了他們的悔改,向他們保證祂的保護(見詩23:4;91:15;賽43:2)。只要百姓決定順從神,責備的信息就馬上變成鼓勵的話。神與百姓同在的保證,給他們帶來了所有其他福氣的應許,因為這些福氣是與神的同在伴隨在一起的。──《SDA聖經注釋》 ◎人都會犯錯,但是當先知直指人心的錯誤時,屬神的人就懂得認錯改變,把神當神,順服神的命令。 ◎神給百姓的鼓勵很簡單,只是一句「我與你們同在」,這讓我們想起耶穌的應許「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 28:20 全能的神與我們同在,的確是最好也最重要的保證了。── 蔡哲民《查經資料》 【該一14】「耶和華激動猶大省長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和約撒答的兒子大祭司約書亞,並剩下之百姓的心,他們就來為萬軍之耶和華他們神的殿作工。」 「激動」:意思是使人樂於負起某項任務。──《串珠聖經註釋》 猶大省長 見本章1節注釋。 剩下之百姓 見本章12節。 萬軍之耶和華 見耶7:3注釋。 作工 百姓受到了激勵,注意了神的信息。哈該和撒迦利亞所帶來的啟示,有力地推動猶大領袖回應呼籲,開始建殿的行動。──《SDA聖經注釋》 ●「激動」:「喚醒」。── 蔡哲民《查經資料》 【該一14~15】這裡是一次從神而來的復興,由所羅巴伯及先知哈該等人發起。從先知傳信息到百姓群起響應建殿而聚集之間,只有二十三天時間!由此可見,先知的信息很有力量。“六月二十四日”合陽曆九月廿一日。──《啟導本註釋》 看見哈該的信息發生功效,眾人都願意聽從耶和華的話。但是真實的行動,還得再由神做進一步的工作,祂激動他們的心,神曾激動瑪代人從事戰爭(耶五十一11)。他曾激動亞述人攻擊以色列(代上五26),激動非利士人攻擊猶大(約蘭王)(代下廿一16)。現在神激動這些余民來興建聖殿的工作,必更加積極。 他們為耶和華的殿作工,「為」字或譯「在」(be),好似聖殿的外殼仍舊保存,他們進行的是修復的工作。那時是大利烏王第二年六月廿四日,距原有的信息共相隔廿二日(參閱一1)。──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哈該書》 【該一15】「這是在大利烏王第二年,六月二十四日。」 六月 見本章1節注釋。大流士王第二年 系西元前520或519年,依照採用春季開始的或秋季開始的年歷來定。但如果哈該採用的是猶太年曆,始於秋季的七月,六月就是西元前519年了。如果按春季開始的年曆,六月就在西元前520年。如果哈該所說的重建始於大流士王第二年,等同於以斯拉所說聖殿停工直到大流士第二年(拉4:24),而以斯拉所採用的是秋季開始的年曆(見霍恩和伍德所著《以斯拉第七章的年代》),那哈該所採用的就是秋季開始的年曆。可是秋季開始的年曆意味著本卷所提供哈該信息年代順序的編排,在聖經其他地方是沒有的,儘管不是不可能存在的。大多數解經家認為這有悖於先知信息的功效,故普遍認定哈該所用的是春季開始的年曆。大利烏王第二年六月二十四日約為西元前520年9月21日。 二十四日 哈該在前面提到初一日(1節)。鑒於規劃和採集材料所需要的時間,猶大和耶路撒冷百姓的反應還算是快的。──《SDA聖經注釋》 ●「大利烏王第二年六月二十四日」:西元前520年9月21日。 ●從哈該發預言到百姓展開行動,總共花了23天。當時正是收割農忙之時,百姓可能需要一段時間處理完農事或者做一些組織與規劃,然後才來建造聖殿。 ◎當月第二十四天所羅巴伯以及以色列百姓就動手做工,其對神話語回應之迅速令人訝異。反觀我們是否有存敬畏的心聽從神的話,並如此迅速的回應呢? ◎面對每天的工作與忙碌,我們是否太汲汲營營與世俗的事,而忽略了屬靈的事?「建造聖殿」的意義對我們個人而言是甚麼?── 蔡哲民《查經資料》 【該一15 年代小注】此處的日期大約為主前五二○年,九月二十一日,亦即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