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復活後的顯現(林獻羔) 目錄: 前 言 1 第一章 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 4 第二章 向回墳墓去的婦女顯現 10 第三章 向彼得顯現 12 第四章 向以馬忤斯兩個門徒顯現 14 第五章 向十個門徒顯現 21 第六章 耶穌再向門徒顯現 27 第七章 向七個門徒顯現 34 第八章 向五百多弟兄顯現 43 第九章 向雅各顯現 48 第十章 最後一次的顯現 50 結 論 53 前 言 基督復活後在地上有40日之久。祂復活後沒有向世人顯現,只向信徒顯現。 祂復活後40日,曾10次向信徒顯現。有人認為是8次:他們把第1次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與第2次向婦女顯現合在一起作為第1次。我們說,應是10次顯現較為清楚。 基督復活後的第1日就向信徒顯現了5次。“過了八日”(約20:26),直至40日升天前,祂又向門徒顯現了5次。 我們所說的10次顯現是指基督復活後到升天前的顯現,而不包括升天後向司提反(徒7:55)、向保羅(徒9:3-6)與向約翰(啟1:10-19)的顯現。 在10次顯現中,頭兩次向婦女顯現,其它8次才向門徒顯現。 從10次顯現中,我們會得到許多寶貴的教訓。 耶穌復活後先向婦女顯現。 在顯現之前,先是婦女們到墳墓探望(太28:1-8,可16:1-8,路24:1-12,約20:1-10)。馬太只提“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那個馬利亞”(太28:1),“那個馬利亞”就是馬可所提的“雅各的母親馬利亞”(可16:1),馬可還提到“撒羅米”。路加提到“約亞拿”,“還有與她們同在一處的婦女”(路24:10)。約翰雖然只提“抹大拉的馬利亞”(約20:1),但第2節說“我們”,可見不只馬利亞先到墳墓,只因馬利亞的名字排在第一(太27:56)。 有人認為這些婦女分兩組到墳墓:第1組是抹大拉的馬利亞、雅各的母親馬利亞和撒羅米(太28:1-8,可16:1-8);第2組是約亞拿和一些婦女(路24:1-9)。 但路加福音24:10也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雅各的母親馬利亞。可見馬太、馬可、路加同記一件事。馬太和馬可只提那主要說話的天使。 她們曾在十字架旁(可15:40),也在安放耶穌墳墓的地方。 耶穌在七日的頭一日夜間就復活了(參太28:13)。 這些婦女可能在各處居住,“天還黑的時候”(約20:1),她們從自己的住處起程,及至她們到了墳墓,太陽已經出來了(可16:2)。 “地大震動”(太28:2):約是婦女未到前,她們感到了震動的影響。這地震未必全城的人都有感覺,只在耶穌墳墓四圍地震。 天使下來對婦女說:“不要害怕……耶穌已經復活了……。”(太28:5-6)天使叫婦女去告訴門徒耶穌復活了,叫門徒到加利利與主相遇(太28:7),婦女們就“跑去要報給祂的門徒”(第8節)。 耶穌傳道行神跡,多半是在加利利;耶穌的11個門徒都是加利利人(徒1:11,2:7,13:31)。耶穌其他的門徒還有許多,如果他們都到耶路撒冷聚集,甚為不便,又甚危險,但在加利利危險就較少。福音書記載耶穌在加利利向門徒顯現只有兩次:一次在加利利海邊(約21:1-24),另一次是在加利利的一座山上(太28:16-20)。 “在那裡你們要見祂”(太28:7):這不是說,在猶太地就不見。不過,耶穌是要他們注重在加利利的一見。 門徒因怕猶太宗教領袖,而在耶路撒冷隱藏了(約20:19)。因此,耶穌先在耶路撒冷與門徒相見(路24:36),再到加利利相見(約21章)。不是到全加利利,而是加利利的一個山頂,可能是他泊山,就是耶穌登山顯像的山。 婦女到墳墓不見耶穌,只見墓石滾開(約20:1),她們認為耶穌的身體被人挪去了(約20:2)。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那個馬利亞去告訴使徒彼得和約翰(約20:1-20)。她們忽然看見了天使(太28:2-7),就立刻出去,遇見其他婦女;彼得約翰看後也回去了(約20:1-10)。但抹大拉的馬利亞不肯回去,忽然她獨自看見天使(約20:11-13),跟著主就先向她顯現(約20:14-18,可16:9)。馬利亞見了以後,立刻回去報信。其他婦女還在路上,耶穌又向她們顯現(太28:9-10)。 當初使徒不相信(路24:11),但先到墳墓的約翰“看見就信了”(約20:8)。有人認為他信耶穌復活了,但應是信婦女所說耶穌的屍首被人挪去了。其他10個門徒不信(路24:11),是不信耶穌向婦女顯現時說的那些話。可能他們認為耶穌復活,當先向門徒顯現而不會先向婦女顯現。 第一章 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 基督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約20:11-18)。 基督復活後第1日清早,祂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參可16:9-11)。約翰福音20章是“復活章”。 在第1次顯現之前,馬利亞等人先到耶穌的墳墓裡觀看(約20:1-2)。隨後彼得與約翰也到耶穌的墳墓裡觀看(約20:2-10)。當彼得與約翰回家去(20:10),馬利亞卻仍在墳墓外面沒有回家去。 一、馬利亞第二次到墳墓(約20:11-12) 1.第一次到墳墓(可16:1-2) 馬利亞與另2個婦女較早到墳墓,那時天使已把石頭從墳墓滾開了(太28:2-4)。後來她們“從墳墓那裡逃跑”(可16:8)。 2.這是馬利亞第二次到墳墓(約20:11,可16:9) (1)時間(約20:1,可16:9): “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即星期日的清早。 (2)馬利亞: 她是“抹大拉的馬利亞”(約20:1,可16:9)。“抹大拉”位於加利利海西岸的漁村,迦百農以南。 “耶穌從她身上曾趕出七個鬼”(可16:9)。 (3)“站在墳墓外面哭”: 正如約翰福音11:33的哭是“哭號”——大聲表達哀痛。 (4)“低頭往墳墓裡看”: 她仍認為耶穌的身體是被“挪了去”(約20:2,13)。約翰(20:5)與彼得(路24:12)也“低頭往裡看”。 3.“就見兩個天使”(約20:12) 耶穌降生與復活,天使是最好的見證人。 (1)馬太福音28:2“一個天使”;馬可福音16:5“一個少年人”;路加福音24:4“兩個人”;其實都是指天使(路24:23)。 (2)馬利亞與兩個婦女第一次來時已見過這些天使(可16:5,路24:4)。 (3)有人認為這兩位天使是加百列和米迦勒。 (4)彼得與約翰沒有看見這兩位天使(約20:3-7): 他們還不信耶穌復活了。20:8“看見就信了”,是信“有人把主從墳墓裡挪了去”(20:2,注意第9節)。 (5)“穿著白衣”:“白”,是聖潔(啟3:4,7:9)。 (6)“一個在頭、一個在腳”(約20:12)。 二、與天使對答(約20:13) 1.“天使對她說” “婦人,你為什麼哭?”稱呼“婦人”(參2:4,19:26),在當時猶太人沒有不恭敬之意。 2.“她說” 其他婦女看見天使,就甚驚恐(可16:5)。 馬利亞見天使,不但不怕,反覺得很平常,並不滿足。如果我們見了天使就會很高興。可能兩位天使當時衣服沒有放光(比較太28:3,路24:4)。 “因為有人把我主挪了去……”:顯明她還不知道耶穌已經復活了。 三、“看見耶穌站在那裡”(約20:14) 1.“就轉過身來” 她沒有等天使回答,“就轉過身來”,因為她的心甚迫切。 2.“看見耶穌站在那裡” 耶穌復活後,祂先向婦人顯現(可16:9)。 3.“卻不知道是耶穌” 因為天還未亮,她又不斷地哭啼,雙眼都昏花了。 正如“瑪挪亞不知道他是耶和華的使者”(士13:16)。 耶穌復活後:(1)多次沒有被人認出來(太28:17,路24:16,37,約21:4)。(2)能使人忽然見祂(路24:15,36,約20:19,26);又忽然不見祂(路24:31)。(3) 忽然在這裡,又忽然在那裡(路24:31,36)。 四、與耶穌對話(約20:15-16) 1.第一次問答(15節) (1)“耶穌問她說:‘婦人,為什麼哭?你找誰呢?’” 耶穌沒有以偉人的姿態出現,所以馬利亞不知道是耶穌。 (2)“馬利亞以為是看園的,就對祂說”: ①“馬利亞以為是看園的”,她認為沒有其他人那麼早就來到園裡,只有“是看園的(園丁)”,不會是仇敵,可能是約瑟的僕人。 ②“若是你把祂移了去,請告訴我,你把祂放在那裡,我便去取祂”: 馬利亞沒有提耶穌的名,3次用“祂”字。因為在她心中,只有耶穌一人,她的意思是:“我不必指名道姓,你這看園的也應當知道我所說的是誰了!” “若是你把祂移了去”:“你”是重字,不會是仇敵。馬利亞3次提主的身體被挪移(2,13,15節)。 ③“我便去取祂”: 耶穌被安葬時,尼哥底母和約瑟用100斤香料包裹耶穌的屍首(約19:38-40)。女人有力取屍首嗎? 2.第二次對話(16節) (1)“耶穌說:‘馬利亞’”: 耶穌只叫了一聲“馬利亞”,並沒有說什麼。 (2)馬利亞對祂說: “馬利亞就轉過來”,她兩次“轉過來”。第1次是身體轉過來(14節),這次是心靈轉過來。 這次耶穌是用不同的聲音,馬利亞一聽就認識是耶穌。 “拉波尼”:“希伯來話”,這裡指亞蘭語,與舊約的希伯來話有點不同。新約只馬可福音10:51與這裡用這詞,是“偉大的老師”的意思。在古猶太教中,除了用在禱告中稱呼神之外,很少有其它相同的稱呼。 耶穌不只是夫子,祂更是救主。 五、“耶穌說”(約20:17) 以上有問有答,現在單單是耶穌的囑咐。 1.“不要摸我,因我還沒有升上去見我的父” (1)有人認為耶穌立即要升上去見父,然後再下來讓人摸。但耶穌當日沒有升天。 (2)“不要摸我”: 過了不久,耶穌讓婦女們“抱住祂的腳拜祂”(太28:9)。當天晚上,耶穌叫門徒“摸我看看”(路24:39)。“過了八日……就對多馬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我的手……’。”(約20:26-27) 這裡的“摸”(約20:17),原文是今恒時體,是依附的意思:拉住不放手,“不容他走”(歌3:4)。 耶穌叫她不要一直拉住祂、一直留祂在地上;也不要耽延時間去報信給門徒聽。 (3)“因我還沒有升上去見我的父”: 耶穌不是立即升天,馬利亞還有機會見祂,但不要在墳墓裡拖延時間。 (4)“你往我弟兄那裡去”(約20:17下): ① 耶穌稱門徒為“弟兄”: 顯明祂復活後仍有人性(來2:11)。 以前稱“僕人”(約13:16,15:20);後稱“朋友”(15:15);現在稱“弟兄”。 ② 傳揚主復活的信息: “告訴他們說”:“我要升上去見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見我的神,也是你們的神”。 耶穌要升天見父神,祂要差聖靈降臨,使聖靈與我們同在,就更加親近了。 耶穌不是說“我們的父”,因為祂與父的關係和我們與父的關係是有分別的(17:1),父子同等,但我們永遠是不會與父同等的。祂也不是說“我們的神”。 ③ 耶穌也叫馬利亞和與她在一起的婦女去吩咐門徒往加利利,要在那裡見面(太28:10,參路24:9-10)。 六、“抹大拉的馬利亞就去告訴門徒說”(約20:18) 1.“我已經看見主了” 馬利亞是頭一個看見復活的主(可16:9)。 2.是女人先向門徒傳揚基督復活的信息 她們在傳揚的同時,又更正了自己的錯誤。這裡給我們看見,女人講道是可以的。 七、復活後要升天 世界不是我們永久的家鄉和安息之所。基督再來,死了的聖徒要先復活;活著的變化,一同被提(帖前4:13-17)。 第二章 向回墳墓去的婦女顯現 耶穌向從墳墓裡回去的婦女顯現(太28:8-10,路24:10-11)。 我們談過耶穌第1次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耶穌叫她告訴門徒先到加利利相遇。門徒只見了空墳墓就回去了。現在我們談談耶穌第2次的顯現。 一、耶穌在她們回空墓時遇見她們 (太28:9) 馬太只在這裡記載耶穌在耶路撒冷和耶路撒冷附近顯現。 這次是她們從空墓去告訴門徒的回路上(參8節)。 按路加福音24:23,當婦女回去告訴門徒時,她們只“看見了天使顯現”,而沒有看見耶穌。 當婦女們再回墳墓時,耶穌在她們的回路上向她們顯現。 1.“忽然,耶穌遇見她們”(太28:9上) “忽然”,在“報給祂的門徒”後的回路上。 2.“願你們平安” 這原是希臘人常用的敬禮詞,其中有假冒的、有譏誚的、有虛套的,也有真心的。例如:猶大(太26:49),天使(路1:28),羅馬兵丁(約19:3),使徒和長老(徒15:23),腓力斯(徒23:26,雅1:1)。 耶穌用這話特別合適。 原文含有“願你們喜樂”的意思(林後13:11),約翰福音16:20,腓立比書4:4譯“喜樂”。 3.“她們就上前抱住祂的腳拜祂” “抱腳”,是古時最重要的敬禮(王下4:27)。婦女抱腳,有敬拜的意思。婦女愛心的3種動作:上前、抱腳、敬拜。這樣的敬拜是最適宜的(參約5:23,14:9,20:28)。 二、主命告訴弟兄們(太28:10) 1.“不要害怕” 耶穌多次這樣勸慰門徒(參約14:27)。 這次,婦女們“又害怕,又大大的歡喜”(太28:8)。她們害怕,因為耶穌與死前是有些不同的地方(約20:14)。 2.“你們去告訴我的弟兄” 耶穌稱門徒為“弟兄”(參約20:17,來2:11)。門徒在耶穌被釘十字架時離開主逃跑了,但主還沒有丟棄他們。 3.“叫他們往加利利去,在那裡必見我” 主早就說門徒要跌倒,但耶穌在復活後“要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太26:31-32,參28:7)。耶穌要在加利利頒佈福音的大使命(28:16-20)。 第三章 向彼得顯現 讀經: “他們就立時起身,回耶路撒冷去,正遇見十一個使徒和他們的同人聚集在一處,說:‘主果然復活,已經現給西門看了。’兩個人就把路上所遇見,和擘餅的時候怎麼被他們認出來的事,都述說了一遍。”(路24:33-35) “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並且顯給磯法看,然後顯給十二使徒看。”(林前15:4-5) 基督復活後第1日清早,祂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約20:1,11-18),這是第1次的顯現。 耶穌向回墳墓去的婦女顯現(太28:1,8-10),這是第2次的顯現。 耶穌復活後第3次顯現,就是向西門彼得顯現。 聖經沒有詳細記載耶穌向彼得顯現的過程。路加詳細地記載第4次的顯現(向以馬忤斯兩個門徒的顯現,路24:13-35)。他在述說這次顯現的末了,附帶提及“已經現給西門看了”(34節),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5:5-6主要提耶穌向門徒(太28:16-20)和500多弟兄的顯現之先,首先向磯法顯現(林前15:5)。 耶穌復活之後先是向婦女們顯現,之後才向門徒顯現。祂在向眾使徒顯現之先,首先是向彼得顯現。路加所說的“西門”和保羅所說的“磯法”同是12個使徒之一的彼得:“於是領他去見耶穌。耶穌看著他,說:‘你是約翰的兒子西門,你要稱為磯法。’(磯法翻出來就是彼得)。”(約1:42)“磯法”是亞蘭語,“彼得”是希臘語,意思都是“小石”,英譯a stone(太16:18,參路5:3-5,8)。 奇怪的是,耶穌向第1個門徒彼得顯現,既是那麼重要,但為什麼兩段經文都很簡單地略過呢? 本來耶穌先要向11個使徒顯現,但如果是這樣,彼得就會懷疑,自己還算不算是使徒之一呢?因為他自己已經3次否認主了。因此,耶穌在向眾使徒顯現之先,先向彼得顯現,使他得著安慰(參路22:61-62)。 有人把主向彼得顯現這事放在耶穌向以馬忤斯兩個門徒顯現之後,因為這是路加記載的次序。但路加主要是記載耶穌向兩個門徒的顯現,直到晚上,當二人回到耶路撒冷時,才聽見眾人說:“主果復活,已經現給西門看了”(路24:34)。請注意“已經”。當日下午,耶穌在耶路撒冷已經向彼得顯現,直到傍晚,耶穌才向以馬忤斯兩個門徒顯現。 第四章 向以馬忤斯兩個門徒顯現 讀經:路24:13-35,可16:12-13 當耶穌向彼得顯現之後,祂在傍晚向以馬忤斯兩個門徒顯現。這次顯現獨有路加記載而且記載得十分詳細。路加只記耶穌復活後在猶大境內的顯現(略提向彼得的顯現,34節)。 一、在路上的談話(路24:13-27) 1.時間(13節) “正當那日”,是“七日的頭一日”(24:1)。 2.地點:以馬忤斯Emmaūs 以馬忤斯是一個村子,“離耶路撒冷約有二十五裡”(在耶路撒冷的西北,約為11公里),離地中海不遠,在伯大尼對面(50節)。 3.“兩個人”(13節) 這兩個人也是門徒,但不是11個使徒之一(32節)。 (1)“革流巴”Cleopas(18節): 他不是約翰福音19:25的“革羅罷”(新約只這節提革羅罷Clopas)。 他是70個門徒中的一個(路10:1)。 (2)另一個沒有名字: 有人說是頭一個的妻子(約19:25)。但“兩個人”是“無知的人”(25節),原文是陽性的。 有說是路加,因為兩個人是十分親切的(17節,32節);路加從起初沒有親眼見過主(1:2),但後來看見了;路加是外邦人,但他稱“我們的官府”(24:20),可能他入了猶太教。 (3)“往一個村子去”: 他們是以馬忤斯的村民。他們到耶路撒冷過除酵節(可14:1),過節後回他們的村子去。當日午後,他們起來,聽見婦女看見了天使(路24:22-23),也聽見彼得和約翰往墳墓去(12節,24節),只是沒有聽見又說見了復活的耶穌。 他們現在正循以馬忤斯路上回家去。 4.“他們彼此談論”(14節) “這一切事”:指耶穌被捉、受審、釘死與復活等事。 5.耶穌“和他們同行”(15-16節) 耶穌似是從後面趕上來的,因為18節講他們想耶穌也是從耶路撒冷來的。 (1)“和他們同行”(15節): 他們多談耶穌受苦的事,耶穌就“和他們同行”。耶穌體恤他們,要安慰和教訓他們(17節,太18:20,瑪3:16)。 各教的教主是不會與人同行。但史載有君王脫了朝服,微行在百姓中。 耶穌不只受人敬拜,祂也能“和人同行”,耶穌才是真的微行。 (2)“只是他們的眼睛迷糊了”(路24:16): 他們是被動的,耶穌使他們這樣為要試驗他們,馬可福音16:12說耶穌變了形像來向他們顯現。 我們不要眼睛迷糊,不要憑肉體來認識祂,當憑信心來認識祂。 6.問答(17-18節) (1)耶穌問他們(17節上): 耶穌很幽默,實在是關心他們。 (2)“他們就站住,臉上帶著愁容。”(17節下,參創40:7,尼2:2) (3)革流巴的回答(18節): “你在耶路撒冷作客”,原文是“獨自作客”。他們以為耶穌單獨作客,把主看成是陌生人。早上馬利亞的眼睛迷糊,以為耶穌是個園丁(約20:15);下午革流巴眼睛迷糊,以為耶穌是個客人。 7.“拿撒勒人耶穌的事”(19-24節) (1)“耶穌說:‘什麼事呢’”(19節上): 耶穌不只和人同行,祂更是與人談心。 (2)他們對耶穌的認識: ① 認識“祂是個先知”(太21:11): 自從耶穌死後,他們不稱耶穌為彌賽亞。因為他們的盼望失掉了,他們的信心也如船隻破壞了。 ② 認識耶穌過去“說話行事都有大能”(19節下): 他們仍然信耶穌、愛耶穌。 ③ 只知祂被釘十字架的事(20節): “把祂解去”,即解到彼拉多那裡去。 ④“……盼望、要贖以色列民的就是祂”(21節): “盼望”,是過去式。別人不信祂、棄絕祂,我們總是盼望祂贖以色列民脫離羅馬的轄制(1:68-69,74-75,2:38,參徒1:6),盼望作彌賽亞的就是祂(賽49:7),但現在沒有盼望了。 耶穌不單救以色列民,祂更救萬民脫離罪惡(詩130:8,太1:21,彼前1:18-19,啟5:9)。 ⑤“已經三天了”: 他們可能回憶耶穌所說過的話。 ⑥ 聽見婦女們的回報(路24:22-23): 婦女們到墳墓,不見耶穌的身體(2-4節),又看見了天使的顯現(5-9節);彼得與約翰往墳墓,證實是不見耶穌的身體,但他們沒有見天使的顯現。 ⑦“又有我們的幾個人往墳墓那裡去”(24節): “幾個人”,是指彼得、約翰(約20:1-10)。路加只提彼得(路24:12),24節還說有“幾個人”。 “只是沒有看見祂”:他們從耶路撒冷歸家時,雖然看見從墳墓回來的婦女,但沒有看見主!因此二人失望。 8.耶穌責備他們(25-27節) (1)慈愛地責備(25節): “無知的人”,耶穌是面帶笑容說。 “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門徒信先知的話,但沒有信先知的“一切話”。他們信先知說彌賽亞得榮耀,而沒有信先知說彌賽亞先要受苦(詩22與69篇,賽52:13-15,53:1-12)。 現在有許多基督徒與他們相反:只信先知說耶穌受苦,而不信祂得榮耀。 “信得太遲鈍了”:不是完全不信,但信得很慢。他們“眼睛迷糊”(16節)、“帶著愁容”(17節)、“信得太遲鈍”(25節),這是要受責備的。 (2)基督先苦後榮(26節): ①“基督這樣受害”: 答覆20節的話。 耶穌不說“耶穌這樣受害”,因為門徒素來盼望基督要來,而且他們盼望耶穌就是基督(21節)。 “這樣”,原文是問句,“基督豈不要忍受這些事?”意思是,基督先要為這些事受苦。猶太人看不到這一點,他們只知“榮耀”的基督。 ②“又進入祂的榮耀”: 復活與升天都是祂的榮耀,但耶穌不提“復活”二字,免得祂被他們認出來。 “祂的”,是祂應得的榮耀(腓2:6-11)。 我們也先受苦才得榮耀(羅8:17,林後4:17-18)。 (3)舊約對基督的預言(路24:27): 談話中最重要是從舊約看基督的生命、使命、死而復活。25-27節是舊約中心主題。 “於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這是整本舊約的稱呼。摩西的書指摩西五經,眾先知的書指舊約末後的先知書。 最先是創世記3:15,末了是瑪拉基書4:2。 祂是以賽亞所說的“嬰孩”、是耶利米所說的“公義苗裔”、是以西結所說的“有名的植物”、是但以理所說的“非人手所鑿的石頭”,等等。舊約只約拿、那鴻、哈巴谷沒有提基督,但約拿本身就是預表基督;哈巴谷書2:4“義人因信得生”,是基督所成的事,只有那鴻沒有涉及基督的事。 二、在以馬忤斯的顯現(28-31節) 耶穌在路上已經向他們顯現了,但他們卻不知道是耶穌,直到耶穌在村子的屋裡才開了他們的眼睛。 1.“耶穌好像還要往前行”(28節) “將近他們所去的村子”,就是以馬忤斯(13節)。 “耶穌好像還要往前行”:耶穌不是裝假(參可6:48),而是要試驗他們,看他們受了感動沒有,看他們留不留祂住下。耶穌不會不請自留。如果他們不留,耶穌就不勉強人而往前行。耶穌是很幽默的(17節)。 2.“他們卻強留祂”(29節) 舊約例子:亞伯拉罕(創18:2-6),羅得(創19:1-3),基甸(士6:18),瑪挪亞(士13:15)。 耶穌不勉強人留祂,但祂願意人強留祂。他們主動留祂,因為他們受了感動。他們留祂,不是要祂服侍他們,而是要祂得安息。 我們有沒有邀請耶穌進入住下呢(啟3:20)? 耶穌不只“和他們同行”(15節),更“要同他們住下”。 3.客人變主人(路24:30-31) “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這不是主的晚餐,因為沒有提“杯”,而是一般的晚餐。我們需要耶穌時,祂就留下;但祂留下,就要作主人,而不是作客人了。 “他們的眼睛明亮了”(31節):可能看見祂手上的釘痕;亦因在分五餅二魚見過祂“祝謝”、“擘開”、“遞給”。 如果主早使他們明亮,他們的愁苦會較早消除。但他們對猶太人的王的成見就不會消除。與主交通到高潮時眼睛就會明亮。 “忽然耶穌不見了”:不是慢慢起立、開門或走出去。這顯明祂是復活的基督。 祂要他們回耶路撒冷找憂傷的門徒,並向他們作見證。 三、兩個門徒的反應(32-35節) 1.回想白天的情況(32節) “我們的心豈不是火熱的麼”:他們略為自責。“火熱”,原文是“燒著”(詩39:3,耶20:9)。與耶穌同行、交通,我們的心是會燒著的。但單熱心而“無知”是不行的,我們必須相信。 2.“他們就……回耶路撒冷去”(33節) (1)時間雖然很晚: 他們還沒有吃晚飯(路24:30),因為他們到村時“日頭已經平西了”(路24:29),從村子回耶路撒冷有25裡(13節)。他們到耶路撒冷回報使徒已是晚間了,使徒還沒有散席(可16:14)。 (2)“正遇見十一個使徒和他們的同人”: “十一個使徒”:猶大不在,多馬不在,“十一”是他們概括的用詞,表明原先的一班(約20:24)。 “同人”,證明還有別的信徒(徒1:12-13) 3.說主已復活向西門顯現了(34節) 有人相信(約20:8),有人說這話。 門徒很難相信婦女的話,但不能不信彼得的經歷。這就應驗路加福音22:32“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 4.兩個人報喜訊(35節) 見過復活的主兩次的有:抹大拉的馬利亞(約20:16,太28:9-10)彼得(路24:34,約20:19)與這兩個門徒。 這兩個門徒的心景變遷:從憂愁(13-18節)到存疑(19-25節,參38節),再到火熱(26-32節);然後到喜樂(33-43節)。 第五章 向十個門徒顯現 讀經:路24:34-43,約20:19-23,可16:14 這是復活日最後一次顯現,但向眾門徒(除多馬)是第一次顯現(路24:36-40)。 一、主的顯現 (路24:34-43,約20:19-20) 1.“耶穌來站在當中”(約20:19) (1)“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 這是世界最偉大、最歡樂、最勝利的一日。 “晚上”,英譯黃昏。在猶太人是第二日,因他們下午6時後就是第二日了。但約翰按羅馬曆法,還是第一日晚上。因兩個門徒是在傍晚回來見使徒們的。 “正說這話的時候”(路24:36)。 (2)“門徒所在的地方”(約20:19): 在耶路撒冷的一間大樓裡。不只眾使徒,還有其他“同人”(路24:33):包括婦女們並往以馬忤斯的兩個門徒。 馬利亞、兩個門徒、彼得,當天見耶穌兩次顯現。 (3)“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 門徒藏起來,因猶太領袖說他們偷了耶穌的屍首(太28:11-13)。 “門都關了”:是關鎖了(約20:19)。猶太人的門約與中國的舊式門相同,是不能從外面開啟的。 (4)“耶穌來站在當中”: 不是幻影,因路加福音24:36“耶穌親自站在他們當中”。耶穌擘餅後“忽然耶穌不見了”(路24:31),現在門緊鎖,“耶穌親自站在他們當中”。 (5)“他們卻驚慌害怕,以為所看見的是魂”(路24:37): “魂”,原文是靈(39節的“魂”也是“靈”)。猶太人認為人死變鬼。“鬼”(路9:39)、“鬼魂”(徒23:8-9),原文都是靈,因為鬼也是靈。 他們不只“驚慌”,而且“愁煩”、“心裡起疑念”(路24:38),因為他們還不信那些在耶穌復活後看見祂的人的話(可16:14)。 (6)“願你們平安”(約20:19): 21節又說了一次。19節是閃系人普通的問語;21節是屬靈的平安(約14:27)。 耶穌沒有責備門徒離開祂,反而以他們為朋友,向他們問安;門徒使耶穌失望,但祂沒有叫門徒失望,反賜他們平安。 2.以靈體顯現(路24:39-43,約20:20) (1)有手有腳(路24:39): 約翰沒有提腳,只提“手和肋旁”(約20:20);都可以觸摸的(約壹1:1),還有傷口、有釘痕。 (2)有骨有肉(路24:39): 新約只這裡提“骨”、“肉”(弗5:30重要古卷沒有“骨”、“肉”)。有腳可以走路,有手可以“接過來”(路24:43)。 ① 沒有血: 因為祂流了血,祂把血帶到天上(參來12:24)。“……血肉之體不能承受神的國……。”(林前15:50)血,是與動物有關係,人不要吃血(利17:14)。 ② 骨肉: 是親屬關係。耶穌與門徒是相親的。耶穌復活後仍有骨有肉。 (3)“他們正喜得不敢信”(路24:41): 以前“愁煩”(17節,38節,可16:10),他們“以為所見的是魂”(路24:37)。 當他們認出是耶穌時才喜樂。 (4)可以吃喝(41-43節,徒10:41): 門徒坐席才吃完,主就向他們顯現(可16:14)。 耶穌問他們有什麼可吃的沒有?他們便給祂一片燒魚……。(路24:41-43)有古卷有“和一塊蜜房”。 我們將來復活後,也是能吃能喝的(參創18:8),又可以不吃不喝。將來的吃喝只是給享受,再起不到維持生命與健康的作用。可吃許多東西而不需要消化。 “耶穌在他們面前吃了”(路24:43)。 (5)不再受空間、時間與地心吸力的限制: 耶穌可以忽來忽去(路24:15,31,36),又能升天(50-53節)。我們將來能升到空中,且能停留在空中(飛機還要飛行才能不掉下來)。 (6)在靈命的規律裡: 復活後的身體不是在血肉生命的規律裡。現在我們的靈受肉身的限制,只有歎息勞苦。將來的靈體不受一切的限制。 二、主的吩咐(約20:21-23) 1.差遣他們(21節) (1)再一次問安: 第一次在19節。這次是屬靈的問安。 (2)“差遣你們” 差遣他們為使徒,使他們可傳和平的福音(弗6:15)。 2.“向他們吹一口氣”(約20:22) (1)“吹一口氣”: 與創世記2:7是同一詞。以西結書37:1-10的枯骨複生,還要吹氣(8-9節)。“氣”,表聖靈(約3:8)。 (2)“你們受聖靈”: “你們”:指使徒,包括門徒(路24:33)。 耶穌復活後賜聖靈,使人得生命(約7:37-39) “受”,是今恒時體,是繼續領受的:他們先受了聖靈(約14:16),但只有聖靈進入。聖靈降下是要到五旬節。當時,他們只是預嘗。 3.宣告赦免(約20:23) (1)“你們赦免誰的罪……”: “你們”,不是一個人,而是被聖靈感動的眾門徒。 “赦免”,門徒不能直接赦罪。他們被聖靈感動,宣告真悔改人得赦免(撒下12:13,約壹2:12);宣告不悔改的人的罪被留下(徒8:20-23,13:9-10,18:6,28:25-29,林前5:4-5)。 舊約的祭司只檢驗出人有沒有患大麻瘋,但不能潔淨大麻瘋的病。 (2)天主教認為神甫有赦罪權柄: 他們根據馬太福音16:19,18:18和約翰福音20:23說要向神甫認罪。 請注意,馬太福音16:19先對彼得(他是使徒),18:18也給眾使徒(“你們”)這個宣告的權柄。 ① 聖經沒有說使徒有赦罪的權柄,更沒有說,信徒要向神甫認罪。聖經只說“彼此認罪”(雅5:16)。 ② 彼得沒有叫人向他認罪得赦(參徒10:42-43)。 ③ 聖經沒有補贖之工(太9:2,徒2:38,羅3:24,8:1,弗2:8-9)。 ④ 當向神認罪(書7:19,約壹1:9):只有神能赦免(可2:7,路5:21)。 只有罪人才向祂認罪(太5:23-24,路17:4)。 ⑤ 不是“私下”向教職人員認罪,而是在眾人面前(徒19:18): 提摩太前書與提多書都提及教會的職分,但沒有說監督可以赦罪或留罪的事。 ⑥ 使徒傳福音,宣告什麼人的罪得赦免,什麼人的罪要留下(徒4:12,10:43,13:38,16:31),叫人相信耶穌使罪得赦(約3:36,羅5:1,加2:16,約壹2:1)。 三、四十天內的講論(路24:44-49) 路加福音24:43到44之間,是相隔一段時間,因為耶穌和門徒曾到過加利利,又在耶穌升天前回來。路加福音24:44-49是綜合耶穌在40天內對門徒講話的內容。 耶穌向他們顯現,不是講些俗話,而是向他們講了關於生命之道,是傳道人講道的榜樣,也是對信徒供應及時的需要和安慰。 1.根據聖經(44節) 猶太人的舊約分三大部分,即摩西五經、先知的書(以賽亞書至瑪拉基書)、詩篇(包智慧書和歷史書)。我們講道需要根據聖經,以經解經。但許多人只注意聖經的教訓而不注意聖經的預言,但耶穌說:“都必須應驗”。 2.“開他們的心竅”(45節) “開”,是解開。“心竅”,是悟性、心門,使他們沒有偏見,而是按次序明白了。我們聽道或讀經,都需要求聖靈開我們的心竅。 3.講福音(46節) 耶穌總結舊約的教導。猶太人認為基督只作王。但祂必須先受害,被釘死。“第三日從死裡復活”:三日內,兵丁還把守墳墓,百姓仍在大談十字架,但祂已經復活了。祂不是被埋葬10天或1個月,免得門徒懸心。這就是福音(林前15:1-4)。 4.當“傳悔改、赦罪的道”(路24:47) 悔改,是人向神;赦罪,是神向人。我們要相信才肯悔改,我們悔改才能相信。這樣,罪才得赦免,罪人才得生命(徒11:18)。可惜許多人不傳福音,不傳悔改赦罪的道,罪人怎能得生命呢? 5.“直傳到萬幫” 路加是寫給希臘人(外邦)的。 先是“從耶路撒冷起”(賽2:3,彌4:2),因為救恩出於猶太人的,“直傳到萬邦”,直到地極(徒1:8)。福音是世界性,而不是屬於某一國的。 6.“你們就是這些事的見證”(路24:48) 不單“作”見證,我們本身就是見證。“你們”、“這些事”,是基督死而復活。我們必須要成為基督復活的見證。 7.等候聖靈降臨(49節) 原文開頭有“看哪”二字。 (1)“我要將我父所應許的降在你們身上”: “父所應許的”,就是聖靈。 (2)“你們要在城裡等候”: “城裡”,是耶路撒冷。他們先等候,直到五旬節聖靈降臨,他們就要被聖靈充滿(徒1:8,2:1-4)。 第六章 耶穌再向門徒顯現 讀經:約翰福音20:26-29 前面我們談過耶穌復活後第一日顯現了5次;現在談祂升天前的40日又向門徒顯現了5次。 第6次的顯現是耶穌再向門徒的顯現,特別是對多馬的顯現。 一、多 馬(約20:24-25) 聖經提及多馬不多。只在符類福音寫12使徒名單才提到他(太10:3,可3:18,路6:15);使徒行傳1:13也在使徒名單裡提到多馬。約翰福音提他最多,也只有8節經文。 當我們提多馬時,我們只責備他,特別是“我總不信”(約20:25),而不知道要向他學習什麼。 1.聖經沒有記載耶穌呼召他 我們不知道他怎樣被召,但耶穌竟呼召他為使徒。 2.名意 (1)多馬Thomas: 是希伯來文(或亞蘭文),“雙生子”的意思twin,他可能是與馬太為雙生的,因為他與馬太的名字拼列。這又可能他有兩條心。 (2)低土馬(約11:16,20:24,21:2): 只約翰3次提低土馬Didymus:這是希臘文,是由希伯來文譯成的。 3.十二使徒名單(太10:3,路6:15) (1)這12使徒名單,分成兩個兩個。馬可福音與路加福音都先提馬太才說多馬(可3:18,路6:15)。這是正常的,因為馬太比多馬好。 (2)馬太福音卻把多馬擺在馬太的前面(太10:3): 這說明馬太的謙卑。 (3)使徒行傳第一章: 基督復活升天後,聖靈降臨前,使徒在馬可樓禱告,多馬也還在11使徒名單內(徒1:13)。 4.基督復活前的多馬 只約翰福音兩次提他:其它福音書只提使徒的名單,而約翰福音卻沒有提使徒的名單。 (1)“我們也去和祂同死吧”(約11:16): 他是個悲觀主義者。一個存消極的人,常常想到最壞的事是會發生的。 耶穌與門徒在約但河外(約10:40),祂為叫拉撒路復活而要往伯大尼(11:1)。伯大尼是與耶路撒冷相近的(11:18)。門徒本想說服耶穌不要往耶路撒冷去,免得自投羅網。但他們不能說服耶穌,相反多馬說:“我們也去和祂同死吧”。 多馬激動得很,他極愛耶穌,至死忠心。 他也畏懼,但他有勇氣:有勇氣不是沒有懼怕。懼怕也當有勇氣才對。 (2)“怎麼知道那條路呢”(約14:5): 約翰福音14章有3個人問耶穌(5,8,22節),多馬是3個發問的第1個。 (3)到耶穌釘十字架時,多馬也不在十字架下了(19:25): 他本來很堅強,他要和耶穌“同死”,但當耶穌要被釘死時,他就不知道往哪裡去了! 5.基督復活之後(約20:24-25) (1)耶穌向門徒顯現的時候他不在(24節): ①“耶穌來的時候”: “來”,指上周的顯現(19-23節)。 ②“他沒有和他們同在”:主日他參加不聚會。 他與肢體脫節。耶穌被釘時,他心碎,獨自憂傷,一直不與門徒聚合。因此,他這次丟失了最大的福氣。如果基督徒長期不聚會,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2)多馬答門徒(25節): ①“那些門徒就對他說”: 他們不是在聚會裡說,而是在外邊相遇的時候10個門徒對他說:“我們已經看見主了”。 ②“多馬卻說”: 他不是說:“我也想看看;我若見了,就信”。可能門徒告知他,說耶穌“把手和肋旁指給他們看”(20節),所以他說把“手和肋旁”給他看。 他說“我總不信”:他不是說:“我有疑惑”、“我不信”,而是說“我總不信”。他是死硬派。他以為門徒所見的是不可聽信的,他認為他們只見耶穌的靈,或見異像,或幻影,而自己的“我”是最實際的。門徒沒有辦法幫助他了! 二、耶穌向門徒顯現(約20:26-29) 這次顯現是特別為多馬的。當門徒沒有辦法時,主是親自來解決。 1.時間 “過了八日”(26節)。這是猶太人的習慣說法,實在是“過了七日”。他們連頭一日也算在一起。這是主日。可能他們天天聚會,但耶穌要等主日才再顯現。 2.地點 “門徒又在屋裡”:就是上一次的房子(19節)。 3.多馬又回來聚會了 可能門徒每天都聚會,但多馬一直沒有來。多馬不來聚會也解決不了他的難題,最後他還是要回來聚會呢!結果他蒙恩,得主賜平安。 現在也有許杜篤瑪式的信徒:他們信心不大,疑心又不小;他們的愛心不長久,常常冷淡。這樣的人,只能由聚會開始,才能與肢體一同蒙恩(太18:20),否則就不堪設想了! “門都關了”,正如第一次的一樣(約20:19):他們因為怕猶太人。這樣,又給門徒看見復活的身體是奇妙的。 4.“耶穌來,站在當中說:‘願你們平安’” 門是緊閉的,耶穌不用開門就“站在當中”,又說:“願你們平安”(參19節)。 5.“就對多馬說……”(27節) 耶穌知他不信(25節)。這次是特為向他顯現的。主先責備他。人不能解決的,但被主折服了。 (1)“摸我的手”(原文作“看”,小字):因祂的手被釘,有釘痕。 有人說:“耶穌沒有叫他‘摸我的腳’,說明祂的腳沒有被釘,而是用帶子綁緊。 但耶穌的腳實在是被釘的(路24:39)。為什麼耶穌沒有叫多馬摸祂的腳呢?因為多馬只要求“看見祂手上的釘痕”(約20:25),而耶穌第一次向門徒顯現,也是“把手和肋旁指給他們看”(20節)。 (2)“探入我的肋旁”:讓多馬看見祂不少的槍傷。 要見要摸才信,是神所不喜悅的(參詩78:21-22,32,106:23-24)。猶太人從來沒有敢摸神的,他們不敢稱呼人為主為神,認為是極之褻瀆。 (3)“總要信”: 先是多馬說“我總不信”。凡與肢體脫節的,就受主的責備。 6.多馬說:“我的主!我的神!”(約20:28) 多馬看見,但他沒有“摸”,也沒有“探入”。面對耶穌,再摸就是多餘的。 (1)他不拒絕,而且跪拜了,這是信心的高峰: 復活是極重要的。多馬要求證據,他結果作了最偉大的宣告,超過任何門徒。他的意思是:“我罪該萬死,因為我疑惑主;現在求主赦免,我信了。”現在多馬真的信主是復活了。 (2)“我的主”:他一見就認出耶穌是主。 (3)“我的神”: 以前沒有一個門徒稱耶穌是神。彼得只不過稱祂是“神的兒子”(太16:16)。 耶穌實在是神(約1:1,10:30,14:9)。多馬現在才體驗到祂的神性。多馬是最後相信基督復活的一個門徒,但他是第1個稱耶穌為神的門徒。 7.耶穌復活後人拜祂為神(約20:29) (1)“你因看見我才信”: 要見的信心,耶穌也承認是信心,但不是神原來所要求的信心。 門徒都是在耶穌復活後見而信的(18節,太28:17)。 (2)“那沒有看見就信的”: 不是說,沒有證據、沒有理由、沒有基礎就信。但我們不應一定要見神跡才信(羅1:20)。 (3)“有福了”: 耶穌先在山上寶訓說福(太5:1-12),後來在公開工作中,一直說別樣的福。彼得在認基督後,耶穌說:“你是有福的”(太16:17,參彼前1:8)。 這裡說“有福了”,不是指門徒,因為他們是見了才信,連約翰也是入了耶穌的空墳墓後才信。這是指教會、一群未見而信的“我們”。 三、從多馬身上所學習的 耶穌這次向門徒顯現,主要是為多馬,我們已經看過了。現在附帶說說我們要從他身上所吸取的教訓。 在未談到他的長處之先,我們還看看他又跟彼得打魚去(約21:2-3)。當祂見了復活的耶穌後,他又去打魚。 他是個現實主義者或功利主義者:門徒聚會,他不在;門徒打魚,他就去。 彼得帶頭,6個人跟著,說:“我們也和你同去”,而多馬是第一個出現的:“有西門彼得和稱為低土馬的多馬……”。(約21:2) 下面我們談談他的長處。許多人只知多馬是個多疑的門徒,可惜許多人不知他也有長處。 1.願意與主同死(約11:16) 他雖有悲觀,但他不畏懼,而是熱誠又忠心。他雖然不瞭解耶穌的意思,但他願意順服。他比許多人堅強。 2.心裡沒有詭詐 他不信就說不信,而且說“總”不信。可惜有些人叫他們信耶穌時,就說:“我信,我信。我3代都是信耶穌的,我父親也是傳道的,我是在教會學校裡讀書的,等等。” 不信是不對,但偽裝更是不對的。我們不怕承認自己的不對。我們更應當“心裡沒有詭詐”(約1:46-48)。 可惜有許多人對信仰教義絲毫不理解,但他們對教義還是高談闊論! 3.他把信仰難題弄清楚 我們不要糊塗的信,這是沒有根的相信(可4:16-17)。 4.當他肯定所信的,就全力以赴(約20:28) 從他的誠實來看,他的敬拜也是真實的。可惜有許多基督徒只是外表敬虔,但他們的內裡失了實意! 5.日後的多馬 根據《多馬行傳》Acts of Thomas: (1)耶穌死後,門徒把世界分成幾個地區。多馬到印度(印度南的“多馬教會”是根據他的名字而來的)。 (2)當初他拒絕到印度: 他認為到印度,自己健康不好,難以長途跋涉。他說:“我是希伯來人,如何能在印度傳福音呢?” (3)當晚,耶穌向他顯現,說:“多馬,不要害怕。你去印度傳道吧!因為我的恩典與你同在。” (4)多馬仍然執意說:“除了印度,無論什麼地方,禰都可以差我前往。” (5)正當那時,一印度商人阿巴尼斯 Abbanes 到耶路撒冷: 這商人是奉宮達弗拉斯Gundaphorus 王之命前來,為尋一位手藝高超的木匠,帶回印度。多馬正好是個木匠。耶穌把多馬交給阿巴尼斯。 (6)多馬禱告,說:“願禰旨意成就”。 (7)王命多馬建造宮殿。他答應了,王給了他許多錢,但他把錢全部用來救濟貧民。 (8)當時,王十分惱怒,但不久,王也信了基督。 (9)這是多馬把福音傳到印度的情況。他在印度的Malabar 建立教會,就是現在的Karala. (10)相傳他是在印度殉命的。 第七章 向七個門徒顯現 讀經:約翰福音21:1-23 約翰福音21章不是別人補續,而是約翰自己的補續:(1)各古卷都有這章。(2)這章也不提自己的名字(7節,20節)。(3)這章是全書最合適的結語。(4)21章與1-20章文法稍有不同,但相同的地方更多。(5)這章的內容,包含好些佐證,暗示是約翰寫的。 一、得魚的神跡(約21:1-14) 1.有人認為約翰沒有提這是神跡 他們的理由:船離岸200肘。二人同往,一人從岸上涉水把鐘形魚網撒入水裡,多次得不到魚。岸上的人因看得清楚,他叫撒右邊,那在水裡的人立刻照做,魚就被網入許多。 但這次耶穌確是行了神跡:約翰記了8個神跡,還有許多沒有記下的(20:30)。所記下的神跡,為叫人信耶穌是神的兒子,藉此使人得生命。 2.顯現的地點(1節) “這些事以後”,指20章特別26-29節之後的事。 “提比哩亞海”,符類福音稱加利利海或革尼撒勒湖(路5:1)。羅馬人給加利利海的名字是“提比哩亞海”(約6:1),是為紀念羅馬皇提比留(西元14-37作羅馬皇)。 3.門徒又打魚去(約21:2-3) (1)7個門徒(2節): ①“西門彼得”: 彼得的名字常排列在前面,況且本段是以彼得為中心。 ② 多馬: 只約翰福音稱低土馬(11:16,20:24)。低土馬是“孿生子”的意思。 ③ 拿但業: 是加利利的迦拿人。可能是符類福音所提的“巴多羅買”(太10:3)。 ④、⑤“西比太的兩個兒子”: 雅各與約翰(太4:21,10:2)。這二人常與彼得同列。但這次是最後,可能暗示約翰福音21章是約翰寫的。 ⑥、⑦“又有兩個門徒”: 這兩個門徒與前面的5個使徒有分別,這2人不是十二使徒之一。 (2)都打魚去了(約21:3): 他們都是打魚出身的(太4:18-22)。 彼得帶頭說要去打魚,他們說:“我們也和你同去”。 他們未必是復舊業:可能他們愛惜光陰,一面自供自養,直到主約定的時間來到(太28:16)。他們不以親手作工為恥;保羅也是這樣(徒18:2-3,20:34)。 “那一夜並沒有打著什麼”:古漁夫喜歡晚上打魚。在加利利海捕魚最佳時機是夜間。熊熊火炬,漁人凝視海面。見有魚就速撒網或擇出魚叉。他們一夜勞碌,到清晨就疲倦極了。門徒是老漁夫,但一夜“並沒有打著什麼”。 4.主向門徒顯現(約21:4-6) (1)“耶穌站在岸上”(4節): 可能是突然出現的(20:14,19,26)。耶穌在岸上等候門徒從船上下來。 (2)“門徒卻不知道是耶穌”: “天將亮”,還沒有十分明亮,而且早晨多霧。 可能耶穌變了形像。也可能門徒的眼睛迷糊了(路24:16,31)。 (3)“耶穌就對他們說”(約21:5): 門徒沒有認出耶穌的聲音,因為經常在天亮時有人在岸上等候要買魚。 ①“小子”: 與13:33的“小子”不同。這裡的“小子”含有更親密的意思,而不是按年齡的大小。可能耶穌不讓他們認出祂。 ②“你們有吃的沒有”: 耶穌是有給他們的(第9節,詩50:12)。 (4)神跡出現了(約20:6): “把網撒在船的右邊”:他們整夜沒有歇手,把網撒過左邊與右邊。他們是老漁夫,但一夜竟沒有打著什麼。 “就必得著”:一般人會說“或者得著”;但耶穌說“就必得著”。 “竟拉不上來了”:指他們不能把網拉到船上,後來慢慢就拉到岸上(8節)。 5.門徒的反應(7-8節) (1)約翰的反應(7節上): 約翰對彼得說“是主”。 (2)彼得的反應(7節下): “那時西門彼得赤著身子”:到如今加利利海的漁夫,仍是赤著身子打魚的。 “就束上一件外衣”:如果彼得赤身見主就不恭敬。 “跳在海裡”:他等不得船到岸上。約翰先認出是主,彼得先到主那裡去。 (3)其他門徒的反應(8節): “就在小船上把那網魚拉過來”:這是門徒所用漁船上的劃子,因為水淺,就用小船。他們撐小船把那網魚一直拉到岸邊。 6.主的預備(9-14節) (1)主為他們預備早餐(9節): “他們”,指彼得之外的門徒。 “有炭火”,是煤炭coals(18:18原文)。 “有魚,又有餅”,這是神跡。 (2)“把剛才打的魚拿幾條來”(10節): 不是說耶穌所預備的不夠,而是讓他們合作。 (3)拉上153條魚(11節): ①“西門彼得就去”: 彼得帶頭拉,注意小字或作“上船”。彼得或上小船,網約拴在小船尾。彼得將網韁解開,“把網拉到岸上”。 ②“共一百五十三條”: a. 多種解釋: (a)是當時世上所有語言的數目。 (b)是世界部落民族的數目。 (c)17×9=153:17,是死裡復活的數字,10與7是完全;9,9樣恩賜,聖靈所結的9種果子。 (d)西利爾Cyril說:“100,是外邦完全數目(太18:12);50,是以色列遺民數目;3,是三一神,藉神成就一切。” (e)奥古斯丁說:“1+2+3+4……加到17=153;17,是10+7,10是律法十誡,7是恩典,表明藉律法或恩典到耶穌基督裡的人。” (f)耶柔米說:“加利利海有153類魚。有一天萬國萬民要到耶穌裡聚集。” b. 實在是“多”的意思:證明門徒數過。 ③“網卻沒有破”:當時實在沒破,是神的恩典。 網可表教會,能容下萬民。 (4)“門徒中沒有一個敢問祂‘禰是誰’”(12節): “問”字,是詳究、考查,查詢主如何到加利利、如何拿炭火、魚、餅等。 (5)“耶穌就來拿餅和魚給他們”(13節): 不知耶穌自己有沒有吃。 (6)“這是第三次”(14節): 這次是耶穌復活後第7次的顯現;但“向門徒顯現,這是第三次”(20:19是第1次,20:26是第2次)。 二、耶穌與彼得的談話(15-23節) 1.對彼得的建立(15-19節) (1)挽回彼得(愛的吩咐)(15-17節): 耶穌3次問彼得,為要試驗彼得的心。彼得曾說:“眾人雖然跌倒,我總不能。”(可14:29)現在耶穌3次呼他的舊名“約翰的兒子西門”。 他曾3次暗暗不認主;現在3次明明認主。 ① 第一次問答(約21:15): a. 耶穌問(15節上): “約翰的兒子西門”,馬太福音16:17稱“西門巴約拿”,即約拿或約翰的兒子(約1:42)。耶穌呼他的舊名,故意避稱彼得,是叫他想起自己的失敗,是要他學謙卑。 “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耶穌用聖愛、敬愛或犧牲的愛這字agapao.“這些”,有說指這些魚;應是指門徒,即向他挑戰,要他愛主勝過其他門徒愛主更深(參太26:33)。 b. 彼得答(15節中): “禰知道我愛禰”,彼得用“喜愛”、“友愛”這字phileō. 他再不敢自誇,他不敢用“聖愛”agapaō. c.“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小羊’”(15節下): “小羊”(羔)probatia,英譯lambs:指初信的,包括兒童。“餵養”,對小羊羔更要耐心地供生命的糧,更要作他們的榜樣(彼前5:2-3)。 ② 第二次的問答(約21:16): a. 耶穌問: “你愛我嗎”? 第1次,彼得雖然沒有用“聖愛”來答耶穌,但耶穌還是用“聖愛”來問他,但沒有說“比這些更深嗎”,因為彼得第1次沒有說他比其他門徒愛主更深。 b. 彼得答: “主啊,是的,禰知道我愛禰”:與第1次不差一字。他未因耶穌用“聖愛”問他而有所改變。 “禰知道”:原文是經歷上的知。其實彼得的意思是:禰知道我3次不認禰。我心裡想用“聖愛”來愛禰,但我不敢再誇口。我只能用“非羅”的愛來愛禰。 c.“你牧養我的羊”: (a)“牧養”poimane: “牧養”是牧顧,包括餵養、指揮、保護、照管等(徒20:28,彼前5:2-9),更要用屬靈的真理教導、引導(指正路)、看守羊的睡眠(使安穩地得安息)。為要叫羊長大、肥壯、生養。 “我的羊”probata,英譯sheep,是長大的羊。這些羊更需要“牧養”。 ③ 第三次的問答(約21:17): a. 耶穌問: “你愛我嗎”?主這次用了彼得所用的“非羅”的愛來問他,對他降低了要求。 b. 彼得答: “……就憂愁,對耶穌說:‘主啊,禰是無所不知的;禰知道我愛禰。’” 因為耶穌這次用了彼得兩次所用的“非羅”的愛來問他,他就憂愁起來了。他不是煩惱,不是發怒,不是羞愧。顯明他是謙遜、卑微、真誠地悔改了。 “禰是無所不知的”,全本聖經只這裡譯作“無所不知的”,但原文是“禰知道一切”(王上8:39,詩7:9,139:1-24,結11:5,耶17:10)。 “禰知道我愛禰”,彼得仍用“非羅”的愛,因他說實話了。 c.“你餵養我的羊”:“羊”,英譯sheep. (a)這裡的羊,雖不是小羊,但還是幼稚的。 (b)“餵養”boske:在牧羊之後,還要再餵養。頭1次是喂羊“小羊”,這次是餵養“羊”。對有生命而退後的羊,又要餵養。 (2)彼得的年少與年老(約21:18-19): ①“你年少的時候”(18節上): 這“年少”是指壯年,彼得年齡比耶穌還大。這裡是指他初信主的時候。 “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這也是他初信主的情況。 ②“但年老的時候”(18節下): “……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 “伸手”,是釘十字架。羅馬人先把罪犯雙手綁在十字架上,才叫他背十字架到刑地。 “年老”,在12個使徒中,彼得是最長壽的。 “……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神”:彼得年老,他為主殉道:西元64年,當尼錄Nero逼迫教會時,彼得要求倒釘十字架(優西比烏《史》138頁)(約13:36-37,彼後1:14)。他“榮耀神”,他不是再榮耀自己了。他不只活著的時候榮耀神,甚至臨死的時候更榮耀神。請注意“怎樣死”幾個字。 ③“你跟從我吧”(約21:19): 3年前,耶穌已經呼召了他(太4:19)。耶穌釘十字架的時候,他只遠遠的跟著。復活後的基督再用愛的吸引來呼召他,“你跟從我吧”,跟祂到十字架,為祂殉道。耶穌初次的呼召是“來跟從我”,最後一句是“你跟從我吧”。 (3)“這人將來如何”(約21:20-23): ① 彼得問耶穌,約翰將來如何(21節): “彼得轉過來,看見耶穌所愛的那門徒跟著……”(20節),他看見約翰,但他沒有聽見耶穌預言約翰怎樣死,所以就問祂約翰將來如何。他想起約翰與雅各曾要求在耶穌的國裡坐首位(可10:35-37)。 許多人喜歡問別人的結果,也希望別人比不上自己。彼得要支配人,又嫉妒耶穌愛約翰。 ② 耶穌的答覆(約21:23): “‘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你跟從我吧!’(22節)於是這話傳在弟兄中間,說那門徒不死。其實,耶穌不是說他不死,乃是說:‘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23節) “傳在弟兄中間”:聖經第一次稱信徒為“弟兄”就是這裡。 主叫彼得不要管約翰將來的事情,因這是與他沒有關係的。 門徒聽了耶穌的話就亂傳。我們千萬不要亂傳耶穌的話,也不要亂傳別人所說的話。 (4)二人難相處: 俗語說:“相見好,同住難。” 彼得與約翰雖然都是耶穌所愛的3個門徒之一,但他們也有互相猜忌的時候。 但五旬節後,聖靈使他們融洽相處。他們生時榮耀神(徒2:41,4:4,19-20),他們死時更能榮耀神(詳看靈音小叢書《彼得的跌倒與復興》)。 第八章 向五百多弟兄顯現 讀經:哥林多前書15:6(包括向11個門徒顯現),馬太福音28:10,16-20,馬可福音16:15-18 耶穌在加利利的一座山上向500多弟兄(包括向11個使徒)顯現。 保羅只簡單提到“後來一時顯給五百多弟兄看,其中一大半到如今還在,卻也有已經睡了的。”(林前15:6)而他沒有提到主向他們說什麼。馬太福音28:10,17暗示耶穌向那500多的弟兄顯現。 一、到加利利約會(太28:16-17) 1.地點 (1)“十一個門徒往加利利去”: “十一個門徒”,他們是11個使徒。他們從婦女中聽到主耶穌復活,但他們沒有立即往加利利去。約翰與彼得到墳墓看見是個空墳墓,但他們仍藏身於耶路撒冷,因為他們怕猶太人(約20:10,19)。 耶穌曾兩次向11個門徒顯現(路24:36,約20:19,26),直到這個時候,11個門徒才往加利利去。 (2)“到了耶穌所約定的山上”(太28:16): “約定”:“……叫他們往加利利去,在那裡必見我。”(太28:10)我們不知道是哪一座山,或什麼山,只知道是加利利的一座山,耶穌在那裡向他們顯現。 2.時間 耶穌復活後十幾天(約20:19,26,21:1)。 3.向誰顯現(太28:17) (1)向500多弟兄顯現(林前15:6): 馬太福音28:10“ 我的弟兄”,“然而還有人疑惑”(太28:17),都是指500多弟兄。他們疑惑11個使徒所見的是否是復活的主。 (2)這次顯現包括向11個使徒顯現(太28:16): 這時11個使徒的疑惑已經消除了(約20:19,24,26-29)。 “他們見了耶穌就拜祂”:耶穌忽然向他們顯現,門徒就都拜祂(參約20:28-29)。 二、耶穌的權柄(太28:18) 1.“耶穌進前來” 原文是“耶穌上來”。祂不是進入房子,而是往上走一點,顯明耶穌先前離門徒稍遠。 2.“對他們說” 下麵是耶穌所說的要義或結語(參可16:15-18),但還有好些沒有記下的。 “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從來沒有人敢說這話。魔鬼只說“我就把這一切(萬國,與萬國的榮華)都賜給禰”(太4:8-9)。 耶穌降世前有這權柄,但降世後,暫時放下這權柄。待祂復活後就從神得回這權柄。耶穌順服神旨後,祂不只要得地上權柄,更得“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包括統管宇宙的權柄(弗1:20-21,腓2:9-11)。 三、三大使命(太28:19-20上) 耶穌向他們顯現後發出3大使命(不是建議)。 1.第一大使命(19節上)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 (1)“所以你們要去”: “所以”,上文說耶穌有權柄,所以祂就差他們去。不只11個使徒要傳福音,“你們”(包500多弟兄)。“要去”,不是坐著等人來。我們要去各地傳福音。 (2)“使萬民”: 馬可福音16:15說“傳福音給萬民”,“萬民”原文作“凡受造的”(小字),英譯creation. 人是“萬物之靈”,包括一切。 馬太福音28:19“使萬民作我的門徒”:這“萬民”是各國,英譯nations. 福音是關乎萬民的(路2:10)。 耶穌開始傳道時,主要是向猶太人(太10:5-6);基督復活後就命使徒等到萬國去傳福音:“……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8)不是說全世界人人都悔改,而是要傳給每一個國家、每一種族和不同語言的人聽。 “萬民”是未得福音的群體:有12000群體未聞福音(回教群體4000、部落群體3000、印度教群體2000、華人群1000、佛教徒群體1000,另外其它群體1000)。 (3)“作我的門徒”: 不只向萬民傳福音,還要幫助那些相信的人成長、作成熟的基督徒,使他們也能教導人作門徒。 2.第二大命使命(太28:19下) “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浸”: (1)受浸: 不是靠受浸得救。馬可福音16:16“信而受浸的,必然得救”,是指兩種得救:“因信稱義”(靈得救了);受浸的得救,是在人前的見證(參靈音小叢書《七種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沒有說“不受浸的必被定罪”。不能受浸的(例如有病)就不用點水代替。十字架上得救的強盜並沒有受浸。但一般信的人應當受浸。 初期教會,相信就即受浸,後來因為有許多假信的人混入(徒8:9-13,21),所以教會領袖們要信的人先學道後受浸。 (2)“奉父、子、聖靈的名”: 使徒行傳都是“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浸”(徒2:38,10:48)、“奉主耶穌的名受了浸”(8:16,19:5)。 馬太福音28:19的“奉”字,原文是歸入(看小字“歸於父、子、聖靈的名”,與加3:27,羅6:3-4,林前10:2同),英譯to,表明歸入三一神的名(單數)。 一般“奉耶穌基督的名”、“奉主耶穌的名。有耶穌基督,就有父神,也有聖靈;奉主耶穌的名受浸歸入父子聖靈的一個名裡,是最合適的。 3.第三大使命(太28:20上) (1)“凡我所吩咐你們的”: 門徒必須服從吩咐。一個不服從的就不算是門徒。 (2)“都教訓他們遵守”: 大使命不單要傳福音,門徒更要“教導”(原文)初信的遵守基督的教訓。作門徒更要有系統地接受教義。 “教訓”,原文matheteuo;“門徒”,英譯mathetes,兩個字同字根(參太13:52,27:57)。耶穌吩咐11個門徒不單傳福音使人得救,更要他們教導別人作門徒。 受浸不是終點,而是起頭,受浸後就必須學習遵守耶穌的教訓。 單聽道而不行道是沒有用處的(太7:24-27,約14:15,約壹2:3-4)。 四、奇妙的應許(太28:20下) 1.“我就常與你們同在” 耶穌早就應許與門徒同在,更是“……你們在我裡面,我也在你們裡面。”(約14:18-20) 2.“直到世界的末了” 參看馬太福音13:39,49,24:3,原文是“世代”,英譯age,這是指現在世代的高潮。 ※ ※ ※ ※ ※ ※ ※ 耶穌復活後第8次顯現是向500多弟兄(包括11個使徒)(林前15:6)。他們是親眼看見耶穌復活,因為不可能500多人都作假見證。500多人(不包括婦孺)。20年後保羅寫哥林多書信時,許多人還活著。如果保羅說得不對,許多人就會指證他了。 第九章 向雅各顯現 讀經: “以後顯給雅各看,再顯給眾使徒看”。(林前15:7,參加1:19) 一、最簡單的記載 耶穌復活後10次向人顯現,這次是第9次。這是最簡單記載的一次。 這次沒有記載什麼時候、什麼地點,也沒記載耶穌對雅各說些什麼。 二、雅各本人 1.是耶穌的弟弟 “這不是木匠的兒子麼?祂母親不是叫馬利亞麼?祂弟兄們不是叫雅各、約西、西門、猶大麼?”(太13:55) 耶穌的養父是約瑟,聖靈藉馬利亞生了耶穌。之後,約瑟和馬利亞生了幾個兒子和女兒(太13:56)。 2.耶穌在世時 耶穌未復活前,雅各不信耶穌是神的兒子:“因為連祂的弟兄說這話,是因為不信祂”。(約7:5)這裡的“弟兄”與第3節的“弟兄”都是複數,應是“弟兄們”。他們(包括雅各)都不信耶穌是神的兒子。 3.耶穌復活後信了 耶穌復活之後,雅各等才信耶穌是基督了:“這些人同著幾個婦人和耶穌的母親馬利亞,並耶穌的弟兄(們),都同心合意的恒切禱告。”(徒1:14) 耶穌復活升天後,約有120人在馬可樓聚會,彼得講道(徒1:15),“耶穌的弟兄們都同心合意的恒切禱告。”(14節)如果他們不信,就不會同心合意地恒切禱告了。 4.加入使徒行列 雅各不是耶穌12個使徒之一,但他也是使徒,後來成了耶路撒冷教會主要的領袖:“他們住了聲,雅各就說:‘諸位弟兄,請聽我的話’。”(徒15:13) 三、耶穌向他顯現 耶穌向最多人顯現是向500多位弟兄顯現;耶穌向一個人顯現的有抹大拉的馬利亞(約20:1)、彼得(路24:33-35)和雅各。但只有對雅各顯現,聖經沒有記載詳情。 第十章 最後一次的顯現 讀經:路24:44-53,徒1:3-12,林前15:7 最後一次是指耶穌升天前10次向人顯現的最後一次。但祂升天後還有向司提反、保羅顯現,那是從天上向人顯現的。 耶穌最後向人顯現是在耶路撒冷,就升天去(可16:19-20,徒1:3-12)。 路加福音24:44-49與使徒行傳1:4-8記載的是同一件事,在耶穌升天前說的。耶穌講完之後,就叫門徒在耶路撒冷等候,隨後領他們到橄欖山去看祂升天。 一、耶穌的使命(路24:44-49) 1.“耶穌對他們說”(44節) 從前曾對他們說過,就是在復活前所說的。凡聖經預言耶穌復活的事“都必須應驗”。 (1)“摩西的律法”: 指摩西五經,聖經頭5卷:創、出、利、民、申。 (2)“先知的書”: 指大先知書和小先知書。 (3)“詩篇”: 指詩歌5卷:伯、詩、箴、傳、歌,可能也包括歷史書。 2.“開他們的心竅,使他們能明白聖經”(45節) 耶穌開門徒的心竅(太11:27,徒16:14,約壹5:20),使他們理解聖經,特別有關死而復活的真理,並立下使徒解經的基礎。後來使徒寫書信,都是根據耶穌的教導(路24:27,45)。 3.“又對他們說”(46-49節) (1)基督必須死而復活(46節): “基督必受害”(賽53章):祂不從十字架上跳下來。 “第三日從死裡復活”:注意“第三日”。祂死後被人取下之前,祂不立即復活,免得有人認為祂沒有真死。祂也不是等半個月後才復活。“第三日”,正是兵丁仍在守墳墓、百姓仍在熱烈地討論祂釘十字架的時刻,祂復活了。 (2)差傳(路24:47-48): ①“傳悔改、赦罪的道”(47節上): 必須“要奉祂的名”去傳。 “悔改”,在人方面;“赦罪”,完全是神的工作。 ②“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幫”(47節下): 先傳給猶太人後傳給萬幫。使徒到外邦城市傳福音,也常是先傳給猶太人(徒9:22,13:5,17:1-2,18:5-6等)。 “直傳到萬幫”(太28:19,徒1:8)。 ③“你們就是這些事的見證”(路24:48): “這些事”,是指耶穌死而復活的事。門徒是這些事的見證人,他們也是“傳悔改、赦罪之道”的人。 (3)應許差聖靈來(49節):原文開頭有“看哪”。 舊約是父應許賜下聖靈的(賽44:3,結36:27);耶穌本身也有權差遣聖靈來(約14:16,26)。 耶穌升天差遣聖靈來,因此,在主再來之前,聖靈對我們是負全責的。 二、耶穌升天(路24:50-53) 耶穌復活後,向人顯現10次。之後祂就升天了。 1.在橄欖山升天(50-51節) 祂不在耶路撒冷升天,而是在“伯大尼的對面”:伯大尼在橄欖山的東面。“伯大尼的對面”就是橄欖山(徒1:12)。 2.“就舉手給他們祝福”(路24:50) 這是耶穌在世人最後一次給門徒祝福。耶穌站在人子的地位為人“祝福”,神在天上是“賜福”給我們。耶穌回到天上就直接“賜福”給我們了。 3.“祂就離開他們”(51節) 耶穌復活後,多次向人顯現後就離去;這次的“離開他們”,就升天去了。 4.“他們就拜祂”(52節) 門徒早已拜祂(太28:17,參約20:28);後來經常拜祂。 5.“回耶路撒冷去”(路24:52下,徒1:12) 他們在耶路撒冷等候聖靈降臨。 6.“常在殿裡稱頌神”(路24:53) 他們“進了城,就上了所住的一間樓房”。(徒1:13)他們在那裡(馬可樓)聚會,等候聖靈降臨。但他們也“常在殿裡稱頌神”。 結 論 基督復活後,一共顯現了10次。這是指復活後到升天前40日之內的顯現,而不包括祂升天後向人的顯現;那是在40日之外,而且是在天上向人顯現。 基督復活後40日就升天去了。在復活後的第1日,祂一共顯現了5次;在第8-40日之間,再顯現了5次。 祂最初是向婦女顯現;末一次是向使徒顯現。祂又對個人顯現,例如對抹大拉的馬利亞、對彼得、對雅各;祂又對兩個人顯現,即往以馬忤斯的兩個門徒;祂也對10個、11個門徒顯現;祂更在一個時間裡顯給500多弟兄看。 祂曾在墳墓裡向人顯現,又在路上向人顯現;祂又在樓房裡向人顯現;也在提比哩亞海邊向7個門徒顯現;最後在耶路撒冷向11個門徒顯現,然後領他們到橄欖山去看祂升天。 祂的顯現,不讓人立即認出祂來。所以有人認為祂是看園的、有人認為祂“在耶路撒冷作客”、有人認為祂是來買魚的、有人“以為所看見的是魂”;祂也讓人認出祂是主。 祂向各人顯現,不但堅固了他們的信心,祂還在顯現中給他們傳福音的使命:“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邦”(路24:47)。我們從祂的顯現裡不只堅固了信心,我們更要“奉祂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直到主再來。 祂向人10次顯現後,就升天去了。關於升天的問題,請詳看靈音小叢書《基督升天》。 二○○五年五月二十二日 作者:林獻羔 地址:廣州市
德政北路 雅荷塘(北)榮桂裡15號 郵遞區號:510055 電話:020-83821503 日期:2007年1月新印 沒有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