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主题目录

 

好人巴拿巴

 

【巴拿巴 BARNABAS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难四散的门徒,直走到腓尼基,和居比路,并安提阿;……但内中有居比路,和古利奈人,他们到了安提阿,也向希利尼人传讲主耶稣。主与他们同在,信而归主的人就很多了。这风声传到邪路撒冷教会人的耳中,他们就打发巴拿巴出去,走到安提阿为止;……看见神所赐的恩就欢喜,劝勉众人,立定心志,恒久靠主。这巴拿巴原是个好人,被圣灵充满,大有信心:于是有许多人归服了主。他又往大数去找扫罗,找着了,就带他到安提阿去。他们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会一同聚集,教训了许多人;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徒十一1926)

使徒行传记载许多圣灵充满的人中,只有一个被称为“好人”。可能他的好,是因为他很容易欣赏别人的好。使徒们不接纳大数的扫罗,只有巴拿巴推荐他(徒九2629——译注)。后来巴拿巴奉差遣到安提阿教会,他若存心挑剔,不难找到许多可批评之处,因这教会不只缺乏带领,而且很不成熟。但他只看好处,他也就找出这些好处。后来,当马可再次求保罗给他外出布道的机会,保罗拒绝,巴拿巴却持不同的看法,他欣赏马可的长处,忘记他的失败。每一次都证明巴拿巴的判断正确。能找出别人的长处,并且因此喜乐,实在是一件好事。―― 华思德《默想圣经人物》

 

【善于劝慰的巴拿巴】

本课主要经文:使徒行传四章三十六至三十七节,九章廿六至廿九节,十一章廿至廿二节,十五章一至四节、十二节、三十六至三十九节

  一、身家背景

        1. 名称:本名约瑟(Joseph,希伯来文字义是:增添),别名巴拿巴(Barnabas,希腊文字义是:劝慰之子或鼓励人的人son of encouragement or the comforter),曾与保罗同被称为“使徒"(徒十四14)。

        2. 家世:利未支派。拥有田产。犹太侨胞(有双重文化、语言训练和世界观)。

        3. 地点:出生地在巴勒斯坦以西,地中海东边的居比路(即今日的塞浦路斯岛 Cyprus)。主要事奉地点包括耶路撒冷、安提阿及小亚细亚。

         4. 个性:敬虔、慷慨、慈爱、温和、好人、可靠。

  二、时代背景

        1. 世界局势:第一世纪的罗马帝国是大一统的和平时期。欧亚非三洲之间水陆交通便利,条条大路通罗马,希腊语是世界性通用的语文。这些因素,均有利于福音由耶路撒冷、犹大全地、撒玛利亚,传到地极。巴拿巴事奉的年代比保罗更早(保罗约主后35年信主,6768年殉道),当时中国是东汉初期,罗马皇帝是革老丢(Claudius,主后41-54年)和尼罗(Nero54-68年),统治巴勒斯坦的罗马巡抚是腓力斯(Felix52-60)和波求腓斯都(Porcius Festus60-62)。

        2. 犹太局势:五旬节后(徒二)教会在耶路撒冷建立并迅速成长,极需教导、行政人才和经费。许多遭犹太宗教领袖逼迫的基督徒分散到撒玛利亚、叙利亚、小亚细亚传讲福音,甚至在希腊半岛和意大利都已有信徒和家庭教会,极需初信造就和同工训练。那时犹太人的基督徒已必须和外邦人基督徒共同聚会、领圣餐、布道、造就、事奉;他们在文化习俗、生活方式、教育背景、经济状况上都有极大差异。双方如何彼此接纳、了解,如何同心同工,如何在冲突时“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都是极大的挑战。巴拿巴(和保罗等)就是在这样的时空下,神所选召的使者。

  三、关系人物

       长辈/亲人  长辈:马利亚(姨母) 

       朋友/同工  同工:保罗、西面、路求  亚迦布(先知)  马念、使徒们

       部属/接棒人/后辈  *马可(表弟)安提阿教会/旁非利亚/居比路/彼西底

         仇敌  巴耶稣

英国解经学者摩根(Campbell Morgan)认为马可是巴拿巴的外甥,马可的母亲马利亚是巴拿巴的姊妹。

  四、一生主要事迹

        1. 出生在居比路,迁居耶路撒冷(徒四36)。

        2. 耶路撒冷教会建立后,变卖家产(徒四37)。

        3. 接待保罗并引见给使徒们(徒九26-29)。

        4. 由耶路撒冷探访安提阿教会的初信者(徒十一19-24)。

        5. 到大数找保罗同去安提阿事奉一年(徒十一25-26)。 

        6. 奉安提阿教会差派,送赈灾款到耶路撒冷(徒十一27-30)。

        7. 奉差派与保罗创始海外宣教(徒十三、十四)。

        8. 受安提阿教会委托,参与耶路撒冷大会,为真道辩护(徒十五1-31)。

        9. 第二次海外宣教时与保罗分手,改与马可同行(徒十五36-39)。

  五、观察本课主要经文的史实:巴拿巴的劝慰事工(徒四36-37,九26-29,十一22-26,十五36-39

        1. 时间(when):初期教会创立、成长、拓展时期。

        2. 地点(where):主要地点在耶路撒冷和安提阿。

        3. 方式(how) :

               1)物质上的劝慰:变卖田产,完全奉献。

               2)对初事奉者的劝慰:接待并推介保罗给使徒,找保罗去安提阿

               3)对初信者的劝慰:探访、教导他们。

               4)对教义上争执的劝慰:参加大会,述说见证。

               5)对失败者的劝慰:接纳马可,带他同行。

  六、解释并归纳巴拿巴事奉上的榜样

        1. 巴拿巴如何在物质上事奉?

               1)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方式劝慰:当时教会初创,信徒来自各地,许多人物质缺乏,也有许多说希腊话的寡妇必须供给(徒六1)。巴拿巴在教会暂时实行“凡物公用"的做法时,看见需要,群策群力,与人配搭。他不是单靠个人的爱心和力量去帮助穷人。

               2)他完全奉献,没有保留:他在心志上“一心一意",不存私心;他对神对人均有信心,知道神必照顾他的需要;他对神对人均有爱心,愿全部摆上。

               3)当时不断(NIV圣经译为from time to time)有人奉献家产,使徒行传却只提到巴拿巴的名字。显然他的事奉足为表率(见The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Volume 9 p. 312),也是他生命流露的结果(见摩根解经丛书,使徒行传,106页)。他在物质上的事奉一定为教会带来极佳的榜样和示范作用,与亚拿尼亚、撒非喇夫妇成为明显的对比(徒五1-11)。

               4)后来安提阿教会对犹太地的弟兄有赈灾奉献时,巴拿巴受托携款(徒十一27-30)。足见他在钱财上受教会信任。

        2. 巴拿巴为何说明初事奉的保罗?

               1)因保罗需要肢体生活:保罗在大马色城门外归主后,单独去亚拉伯旷野三年(加一17),然后回到大马色(徒九19),才去耶路撒冷。门徒们因他曾逼迫教会,不信任他。这时巴拿巴慧眼识英雄,不仅接纳保罗,而且引他加入使徒的团队,有肢体生活,与使徒“出入来往"(徒九26-28)。

               2)因保罗需要真理装备:保罗虽有希腊和犹太的双文化教育,有三年在亚拉伯安静的学习,但对真理的认识仍然有限;他没有像其他使徒跟随耶稣,并亲受耶稣的言行教训。因此巴拿巴将他引见给使徒,使保罗可以“领受"真理的装备并认识圣灵的洗。这一次的引见,对保罗一生的事奉是极大的帮助。

               3)因保罗需要教会支持:保罗被迫逃离耶路撒冷后,回家乡大数(徒九29-30)。传记作家John Pollock在《翻天覆地一使徒》(海天书楼出版)一书中,认为此时保罗约40岁(主后4142年)。他在大数时,传福音给附近的外邦人,曾被犹太会堂长老棍打鞭笞;也在此时,保罗曾被提到三层天上得到主的显现和启示(林后十二1-6)。这时巴拿巴奉派去探访初信者,到了安提阿之后,特意去大数“找"(look for)保罗,带他回安提阿(徒十一25-26)。

         这一次的寻找,对保罗一生的事奉也是极重要的转机。因为安提阿是罗马帝国第三大城,被称为“亚细亚之眼",具有世界性的触角;而且信徒已开始传福音给希腊人,教会的同工已具有普世宣教的眼光。以这样的教会作基地,对保罗日后成为“外邦人的使徒",有极大的帮助。他的第一次海外宣道之旅,就是被安提阿教会差派的(徒十三1-3)。

        3. 巴拿巴如何劝慰初信者?(徒十一19-23

               1)他出去探访:初信者若能有人当面带领、教导、陪读、共祷,长进最快。因此他从耶路撒冷一直走到安提阿,不辞辛劳,长途跋涉,他遵从主耶稣的大使命,“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而非坐等人“来"的心态(come rather than go mentality)。

               2)他善于劝勉(encourage):初信者容易因逼迫、苦难或魔鬼的引诱而心志动摇,也常想靠自己成圣。因此巴拿巴对初信者的劝勉极具针对性:要“立定心志、恒久靠主"(to remain and stay with faith)。他劝勉初信者既因信称义,也要因信成长,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

        4. 巴拿巴如何劝慰教义上的争辩者?(徒十五1-41222-35

               1)巴拿巴和保罗述说神“同"(with)他们、并“藉"(through)他们在外邦人中所行的神迹奇事。他们让事实说话,见证神也在外邦人中行事,救恩已临到万民。

               2)他们带几个人同去:可共同见证会议的经过和决定。

               3)他们带几个人回安提阿:念大会的书信,并安慰、劝慰众人,促成 解和合一。

        5. 巴拿巴如何劝慰事奉上的失败者?(徒十五36-39

马可在第一次宣教旅行时半途而废(徒十三13),因此保罗要第二次宣教旅行时不愿带他同去。这时巴拿巴对这位失败过的马可作了及时的劝慰:

               1)他接纳马可,带他同行,让他再有事奉的机会。

               2)带马可到巴拿巴的家乡居比路,在熟悉的人群和环境中工作。(注:大多数圣经学者均认为马可第一次宣教旅行时半途折回耶路撒冷,是因为出身富家,无法忍受在小亚细亚舟车之苦及盗贼之险。)

巴拿巴能包容马可的失败,劝慰马可东山再起,对马可的一生极其重要。马可与巴拿巴同工后回耶路撒冷,与彼得一起事奉(彼前五13)。保罗首次在罗马坐监时,他陪伴保罗(西四10;门24)。保罗晚年时,要求马可作伴(提后四11)。显然,他终于得到彼得、保罗的信任,视他为亲密同工(帖前一1;提后一1;门23)。他的足迹遍及安提阿和罗马,且写出马可福音。

        6. 为甚么巴拿巴能成为劝慰者?他的秘诀是甚么?

使徒行传十一章廿四节让我们看到巴拿巴成为劝慰者的秘诀:

               1)好人(good man):他的生命美好,他的品德和气质良善,他容易欣赏别人的好(如对保罗、马可),能见人所未见。他愿谦让,让保罗居首。

               2)被圣灵充满:他满有圣灵的能力、恩典和果子,因此他的劝慰不是人为的安慰,而是满有圣灵的同在和透视力。

               3)大有信心:对神对人均有充足的信心,深信神能使用初信、失败的人,也能使外邦人归主。他能用信心的眼睛看出别人属灵的潜力和恩赐。

  七、归纳与应用:事奉者的功课

        1. 恩赐搭配:巴拿巴在初期教会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不是主角,却以劝慰的恩赐与彼得、保罗等主角密切配搭,足为事奉者的表率。请思想:我愿与人配搭事奉吗?我能像巴拿巴一样,让保罗后来居上吗?

        2. 人才培育:巴拿巴为神国培育了保罗和马可两个人才及许多信徒。请自省:我在事奉中关心人才的培育吗?在我的周围,有哪些“忠心能教导别人的人"(提后二2)是可以培养、鼓励的?

        3. 物质关怀:我的信心与行为相称吗?我看见弟兄姊妹有缺乏时,愿意供给他们吗?(雅二14-17)我有缺乏时,也愿意接受别人爱心的供给吗?信徒的缺乏,应互相帮补(罗十二13)。

        4. 初信造就:教会中常有许多初生的属灵婴孩嗷嗷待哺,他们得到适当的初信造就吗?巴拿巴的探访和教导,在今日仍然适用。

         5. 忘记背后:巴拿巴使马可从失败中复起。请自问:我能将自己或别人的失败放在背后、努力面前吗?我能从失败中学到功课吗?我能因自己或别人的失败而更知己知彼吗?

        6. 劝慰之道:我能像巴拿巴一样藉信心、圣灵和良善来劝慰别人吗?我如何操练这些属灵的品格和能力?

        7. 处理争执:巴拿巴一生中,有两次缺失,一次是在安提阿随彼得装假(加二11-12);另一次是与保罗因争论而分开。请思想:我如何避免与同工争执?当发生争执时,我当如何处理?

■ 作业(讨论题目):

   . 除了巴拿巴外,圣经中还有其他劝慰的榜样吗?请至少列举三位。

   . 从保罗和巴拿巴分手的事件上,我们可以学到甚么属灵的功课?

答案

   一、圣经中三个劝慰的榜样

   劝慰者      对象   经文        原因        劝慰方式 

   约瑟    自家兄弟 创四十五        1.约瑟的兄长曾     1.放声大哭,真情流露

               1-15        将他卖到埃及           

               五十15-21       2.约瑟成为埃及     2.叫他们不要“自忧

                       宰相后,他的         自恨",用“亲爱

                       兄弟怕约瑟怀         的话"安慰他们

                       恨报复;尤其雅      3.认为被卖埃及是神

                       各去世后,他         差他“先来",“为

                       们更加疑惧     要保全性命",神的

                          意思“原是好的"

                        4.承诺必养活他们全家族

   乃缦的仆人 乃缦        王下五1-14    1.乃缦长了大麻   1.以恭敬的态度劝主

                        疯,向以利沙       

                        求医治,以利     2.劝乃缦对先知要有

                        沙差人告诉乃       信心和顺服

                        缦去约但河沐     3.劝主人勿因小失大。

                        浴七次    动之以情,说之以

                      2.乃缦见未受特        

                        殊礼遇,心骄

                        气傲,不肯去

                        约但河

   保罗    腓利门     1-25    腓利门的奴仆阿    1.称赞腓利门的信心和

                     尼西母逃走,投                     爱心

                     靠保罗                                       2.凭爱心求,不是

                                                                “吩咐"

                                                                3.顾及双方属灵上和

                                                                  经济上的利益

                                                                    1119节)

                                                                4.让对方甘心同意,

                                                                      不是勉强

                                                                5.劝腓利门以主的心为心(16节)

                                                                6.在主里提出期待

                                                                7.问安

   二、从保罗和巴拿巴分手这事件上,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属灵的功课:

         1. 保罗对巴拿巴

         保罗在分手后四年(约主后五十四年)写哥林多前书时,提到巴拿巴是自给自养的神           的工人(林前九6)。他对巴拿巴的典范仍然肯定。

         2. 保罗与马可之间

         保罗虽曾因马可的失败而拒绝马可,但十年后(约主后六十年)当马可年长成熟时,保罗肯定他(西四10,门24),到保罗晚年时,更表明对马可的器重和需要(提后四11)。保罗表现了对年轻后辈同工的接纳。                                                                                                马可对保罗则不存芥蒂,当保罗首次在罗马被囚时(主后六十至六十二年),马可与他在一起。

         3. 万事互相效力

         保罗与巴拿巴的分手虽令人遗憾,但这次事件却导致两个不同背景的年轻人被摆在最合适的事奉岗位上:

               1)马可:成为初代教会三大使徒的助手(巴拿巴→彼得→保罗),并成为撰写基督生平的作者。显然,他的恩赐不是对外的跨文化宣教,而是在教会内较隐藏的助理和文字工作。

               2)西拉:他是耶路撒冷教会的“首领",被称为“先知",并曾奉派去外地解释耶路撒冷大会的决议(徒十五222732)。显然,西拉的恩赐和罗马公民身分(徒十六37),比马可更适合与保罗共同到海外希腊化的外邦人中间做旅行宣教工作。

         这次的分手事件使巴拿巴和保罗均找到合适的同工,建立事奉团队(后来有希腊和犹太双重文化背景的提摩太,也加入保罗、西拉行列)。

         4. 为主不为己

         保罗和巴拿巴的争论和分手,原因是为了主的事工,而非求自己的益处。正因为双方不存私心,故即使分手,仍能“不计算人的恶……凡事相信,凡事盼望……"(林前十三5-6)。

         5. 尽量避免

         虽然可学习上述的功课,但笔者仍认为:居领导地位的同工应尽量避免因争论而分手,要“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弗四2-3)。因为分手的过程及结果常会带来伤害,也容易失去见证。

―― 苏桂村《圣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