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拿巴提人」 拿巴提人(Nabataeans)与犹大接壤的一个独立王国的人民,于主前169年至主后106年出现于历史舞台。研读圣经和正史的人往往会忽略他们,原因有二:第一,他们的成就至近年才被发现;第二,他们兴盛的时候,有其他重大的事件,包括基督在世及教会的始创等,遮盖了别人对他们的注意。犹太人和拿巴提人在希罗时期正值毗邻,也有政治上的来往。以土买王安提帕特之子大希律的母亲就是一个拿巴提人。主前40年,帕提亚人攻打耶路撒冷时,希律逃到拿巴提的首都彼特拉。后来,希律之子安提帕娶了拿巴提极具权势的王亚哩达四世(主前9至主后40)的女儿,两国的关系就巩固下来。然而,其后由于希律弃妻另娶侄女兼嫂子希罗底,两国因此交恶。新约也提及拿巴提人在那地区的势力。保罗在哥林多后书讲述他从亚拉伯旷野回来后,险被逮捕的经历:「在大马色,亚哩达王手下的提督把守大马色城,要捉拿我,我就……在筐子里,……被人缒下去,脱离了他的手。」(林后十一32、33)拿巴提人的始源已无法确定。他们崛起为一地方势力并且日渐富庶,跟他们起初的传统生活截然不同。从前他们是一支亚拉伯游牧民族,没有房屋,没有农田,后来他们却在农业和水利发展方面有极大的成就。他们控制了往来印度和南亚拉伯与地中海国家的商队路线,获取了大利;故亚拉伯南部极可能是他们的家乡或大本营。然而,由于「拿巴提」跟以实玛利之子,也是以扫的妻舅「尼拜约」的名字音近,有人便提出拿巴提一名是源于尼拜约(创二十五13,二十八9,三十六3)。拿巴提最著名的文化遗迹就是位于彼特拉的丧葬碑文。碑铭尽多亚兰文,在蒲草纸和陶片上的铭文是草体的,在钱币和供献之物上则是标准的写法;这些草体的写法似是阿拉伯文字的前身。他们采用亚兰文,又敬拜叙利亚诸神,显示了他们是采取实用主义,适应四周充满敌意的环境。他们创作的天分,即把珍贵的水源引至干旱之地以维持生命,只有他们拜占庭时期的子孙方可比拟。商队增加了,若要取得商旅路线长期的控制权,就必须有技巧地处理。格鲁克在《约但的那边》(1940)及《(南地)沙漠的河流》(1956)二书中有数以百计关于拿巴提人拓荒的精彩故事。拿巴提人不单在美术(陶瓷和雕塑)、建筑和商业经营上成绩斐然,他们的水利工程和旱地耕植法更是无与伦比的。关于拿巴提人最早的历史记载,是与亚历山大在叙利亚的继承人安提柯(主前312)有关。历史可知的王位承袭始自亚哩达一世,约在主前170年(《马加比二书》五8)。约于主前100年,迦萨的居民指望「亚拉伯王亚哩达(二世)」帮助他们抵抗亚历山大杨纽。亚哩达三世曾管治大马色(主前80-70)。彼特拉的黄金时期是自主前50年至主后70年,期间在位的包括马立古一世、奥博达二世(与大希律同时)、亚哩达四世和马立古二世;雷巴尔二世的统治则是拿巴提王国的末代王朝。他前一任的王马立古三世已把首都迁至加利利以东70哩的波斯特拉。主后106年,罗马皇帝他雅努征服他们后,波斯特拉成了罗马帝国亚拉伯省的首府。拿巴提人被同化了,但他们独特的草书体则沿用至四世纪。另参:「彼特拉」。――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