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赎罪日

 

赎罪日(Atonement,Dayof;YomKippur)「赎罪日」是犹太教历最重大的节日,是在提斯利月第十日(提斯利月相当于公历9月中至10月中)。此日,大祭司进到至圣所,为全以色列民赎罪。赎罪的基本概念是「遮盖」罪恶,目的是要使神与人复和。新约提及「禁食的节期」(徒二十七9),就是指赎罪日;拉比则称为「那日」或「那大日」。自赎罪日定制以来,经数世纪因袭沿革,又增添了不少繁文缛节,但其核心部分却始终保持不变,一如利未记十六章所记。该日在圣殿中所举行的各种仪式,都在完成一个赎罪祭祀,其步骤大致如下:(1)大祭司脱去祭司礼服而穿上白色的细麻衣服,这是表示谦卑痛悔之意。(2)献上公牛犊一只作为他自己及众祭司的赎罪祭。(3)从祭坛中取火置入香炉,进入至圣所,在火上撒圣香,使圣所充满香烟。(4)以牲血弹洒于施恩座和约柜之前。(5)为百姓带来的两只公羊拈阄,杀一羊为全民的赎罪祭,取其血至幔内,弹洒其血如前,同时也为圣所赎罪;继而奉上另一只羊,祭司双手按羊头承认以色列人诸般罪愆;祈祷毕,差专人将该羊牵至旷野遗弃,以此象征众民之罪已归于羊身。(6)大祭司脱去麻衣,穿上礼服,复献两燔祭:一为自己,二为民众;祭牲的脂油烧在坛上,祭牲的骨、肉、皮则搬到营外焚烧。旧约记载赎罪日之处,还有出埃及记三十章10节、利未记二十三章26-32节(该处且指出全年几个重大节日的日期)、利未记二十五章9-16节(指出犹太历的禧年即从赎罪日开始)及民数记二十九章7-11节。赎罪日成了犹太教的中心,虽然历经主后70年圣殿被毁及祭祀体制之废除,但守赎罪日的遗俗却绵延不绝,至今仍是犹太教的最重要圣日。摩西五经多次强调,守节者必须「刻苦己心」(利二十三272932)。但言之不详,犹太教徒世世代代均以为是要求禁食(参诗三十五13;赛五十八3510)。圣经时代,以色列人俱坚信,在赎罪日期间严格奉行神所颁定的仪式,就必能将自己身上的罪愆清洗一净。他们就此便得到神的宽恕和恩惠,这是以色列民与神保持关系,继续作约民的基础。赎罪日被定为圣安息日(利十六31,二十三32),也如安息日一样,不得做任何工作。

有人以为全年既都有祭祀,那么,一年之中专定一赎罪日,又有何必要呢?赎罪日的象征意义是很清楚的,那就是要消除神对人所犯之罪的愤怒,也保障神继续与民同在。两只献祭的公羊一宰一逐,也象征全国祭司及圣所之罪已经洗清,整个祭祀体制以赎罪日为最高潮,难怪有人称此日为旧约的「受难日」了。一年当中,每日每周每月的祭祀,均留下罪恶和过犯未曾清洗,故大祭司于平常不能入至圣所献祭祈恕;只有在赎罪日,他获准代表全民,庄严地带着祭牲的血,进到至圣所,在施恩座前洒血赎罪。赎罪日的定制,是因一年之中的献祭,未能赎清「隐罪」;这些罪若不清除一尽,则圣所、大地、百姓也俱不洁。赎罪日是神设立以清洗一切罪恶的(利十六33)。这一日,全以色列民即可由大祭司为全权代表,走近神的面前认罪洗罪。在新约,保罗书信和希伯来书关于耶稣钉十字架的记载,都与赎罪日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希伯来书九至十章以赎罪日的仪式,象征耶稣完成的赎罪大功。耶稣作为普天下的大祭司,将自己的宝血祭洒于髑髅地而永远赎清了世人的罪孽,祂因此回归天堂,坐在父的身边(来九1112)。耶稣基督不像以色列人的大祭司,每年需重复赎罪日的仪式,祂「用自己的血,只一次进入圣所,成了永远赎罪的事」(来九12;参罗三25,五910;林前五7;林后五18-21;加三1314;西一14;多二14;彼前一1819;约壹二2,四10;启五9)。CharlesL.Feinberg另参:「赎罪」;「祭祀」;「以色列的节期」。――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