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犹太派信徒」 犹太派信徒(Judaizers)在使徒时期和后使徒时期初期,试图将犹太人的生活方式,强加在外邦基督徒身上的犹太基督徒。那个直译为「犹太化」的希腊文动词,在新约只出现1次(加二14),它实际是指「按照犹太人的习俗和传统而生活」。在那段经文中,保罗引用数年前与彼得一次简短谈话的某部分内容:「你既是犹太人,若随外邦人行事,不随犹太人行事,怎么还勉强外邦人随犹太人要犹太化呢?」保罗所关注的问题,并非某人是否跟随犹太人的生活方式那么简单,而是有没有人错误地以为可以藉此获取救恩。入教在基督教的初期,几乎所有基督徒在归信基督教前都是犹太人。原本是外邦人的,只有少数,例如安提阿人尼哥拉(徒六5),在转信基督教前,是犹太教徒。在那时,需要经过3个独立步骤,才能进入犹太教:(1)割礼(为男性而设);(2)水礼仪式;和(3)同意负上「律法的轭」,即是遵守犹太人当行的道(拉比的合法决定),包括摩西律法的解释和引伸的613条诫命。跟随犹太人的习俗和传统,以及遵守犹太人的宗教律法,是犹太(不论他们是天生或借着归信而成为犹太人)基督徒的正常生活方式。对于他们来说,相信耶稣是犹太人所盼望的弥赛亚,只能增强犹太教的价值,却不能取代犹太教。基督教不被视为从犹太教独立出来的一个宗教,而是最真纯的犹太教。这些犹太基督徒在婴孩或归信犹太教时,已经接受割礼,他们亦遵守在摩西律例和拉比传统中所指定的饮食戒律,以及礼仪洁净上的规则。此外,他们一直在耶路撒冷的圣殿中敬拜(徒三1,二十一26),直至圣殿在主后70年被罗马人摧毁,同时,他们亦在遍布罗马国土的会堂中敬拜(徒十三5、14、42、43,十四1,十七1-5)。福音传至外邦虽然最早期的基督教,在开始时好像主要是犹太人的一个运动,但它不久便扩展至希腊罗马的世界。犹太基督徒因着迫害而被迫离开耶路撒冷(徒八1,十一19-24),无论他们往哪里去,都到处宣扬福音。腓利负责将福音带至撒玛利亚,使许多撒玛利亚人成为基督徒(徒八4-25)。在五旬节那天,来自罗马各地的犹太人不少归信基督教(徒二5-11)。当这些初信的犹太基督徒回到他们本土,都带着福音回去。虽然在罗马的基督徒群体从何而来,仍是隐晦不明,但可能也是这些犹太基督徒把福音首先传到罗马。使徒行传的作者路加主要关注的,是显明基督教──这个开始时很细小,并在耶路撒冷遭受迫害的犹太教教派──如何传遍罗马的世界;福音向四方广传时,遭受犹太人的排斥,却被外邦人所拥护。使徒行传的主要转折点是第十章,彼得成为一个媒介,使罗马的百夫长哥尼流及他的全家接受了福音,并开始彰显圣灵的恩赐。根据使徒行传十章45节记述:「那些奉割礼、和彼得同来的信徒,见圣灵的恩赐也浇在外邦人身上,就都希奇」。受割礼之争由于愈来愈多外邦人归信基督教,迫使犹太基督徒面对一个大难题:外邦人是否必须先成为犹太人,才可作基督徒?有些犹太基督徒对这个问题给予正面的答案,他们便成为奉割礼的党派(徒十一2;加二12)。另一些人,如彼得和巴拿巴,尤其是保罗,则强烈反对。虽然这两个基本上分歧的观点,足以令初期教会分裂成两个派系,幸而没有发生这样的事。路加道出当中的情由,那是在成功的首次宣教旅程之后(徒十三至十四)。保罗和巴拿巴向安提阿的教会汇报,神如何将信仰之门向外邦人开启(徒十四27)。然而,他们不久便受到那些奉割礼的犹太派信徒反对,他们有些专程从犹大来到安提阿,为了要表达他们绝对要求外邦信徒守割礼,才能得救(徒十五1)。许多犹太基督徒像保罗那样,曾经是法利赛人。许多前法利赛人特别坚持初信的外邦人,必须行割礼和遵守摩西律法(徒十五5)。他们实际上是要求外邦人信奉犹太教,才能成为基督徒。保罗与巴拿巴于耶路撒冷举行的一个聚会中,在使徒和长老面前,跟奉割礼的人争辩(徒十五4-12)。这个由雅各(耶稣的兄弟)带领的聚会,听取了双方的陈述后,决议采取一个折衷办法。他们草拟了一封致外邦教会的信,建议信奉基督教的外邦人,只需坚守数项纫对必需的规则:(1)禁戒祭偶像的肉,(2)禁戒吃血或带血的肉,和(3)禁戒不贞洁的行为(徒十五23-29)。挑选这3项规则,很可能是由于按照犹太人的传统,它们是特别重要的,跟神与挪亚所立的约,在某部分的律法上是相同的。由于挪亚是全人类的祖宗──不论是外邦人或犹太人,这些律法便有着普世的效用。另一方面,摩西的约只要求犹太人而非外邦人负上责任。因此,耶路撒冷大公会议便议决,禁戒祭偶像的肉、带血的肉和不贞洁的行为,适用于所有基督徒,而割礼则并不一定需要。从使徒行传余下的部分来推断,我们可假定奉割礼的犹太派信徒,对耶路撒冷大公会议的议决感到满意。然而,从保罗许多书信所提供的细节中,我们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当保罗向加拉太的基督徒,扼要概述耶路撒冷大公会议的结果后(加二1-10),他却提及即使在耶路撒冷大公会议后,奉割礼的犹太派信徒仍有相当的影响力,甚至令彼得和巴拿巴也暂时与外邦基督徒分隔(根据拉比的洁净律例,如果某人与外邦人一同进食,他就在宗教上变成不洁净)。保罗写信给加拉太信徒的主要原因,是要向那些在他离开加拉太后,已明显地进入加拉太的基督徒社群中的犹太派信徒宣战。这些犹太派信徒似乎已成功地说服某些加拉太的基督徒,只有守割礼和遵行摩西律法,才能得着救恩(加五12,六13)。在哥林多教会所经历的问题中,至少有一些是由犹太派信徒所引起的(林后十一12-15、22),他们亦影响了腓立比的基督徒群体(腓三2、3)。犹太派信徒看来亦影响到歌罗西的教会。因此,根据歌罗西书二章16-17节:「所以,不拘在饮食上,或节期、月朔、安息日都不可让人论断你们。这些原是后事的影儿;那形体却是基督。」在初期所有使徒和长老中,保罗是对于犹太基督徒认为外邦人必须先成为犹太人,才可成为基督徒这观点,反对得最激烈。他归信基督教的戏剧化过程──曾在使徒行传叙述了3次(徒九1-9,二十二6-16,二十六12-23),保罗自己亦偶尔提及(加一11-17;林前九1,十五8),令他确信救恩只能透过相信基督而获得。既然耶稣是唯一的途径,人试图藉别的途径得着救恩,都必是徒然和错误的。保罗完全清楚,他在神面前称义,并非因为他是小心谨慎的犹太人(腓三2-11),而是透过他在基督里的信心。由于犹太派信徒持续地积极散布他们的观点,保罗需要经常强调,在神面前靠律法称义是徒然的,只有信心才有果效。他给罗马人和加拉太人的书信,都论及这个主题。对福音的响应在保罗的生命快将终结时,由于基督徒向外邦人宣教的成果,导致外邦基督徒的人数逐渐超越犹太基督徒。保罗所悲叹的,是犹太人没有如他所期望的,对福音作出响应(罗九1-33)。在使徒行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保罗在一个新地区开展他的事奉,都会在当地的犹太人会堂讲道(徒十三5、14、42、43,十四1,十七1-5)。在那时,犹太教已变成非常普遍的宗教,因为它能为它的拥护者,提供道德超越的一神论。这包含对一位神的信仰(对比于异教的多神论),再配合一套崇高的道德生活方式(希腊罗马的宗教多是不道德的)。虽然很少异教徒会真正归信犹太教,但很多人参加会堂崇拜,并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尽量遵守犹太人的律法和习俗;这些人被称为「敬畏神的人」。虽然保罗在开始时,总是在当地的会堂向犹太人讲道,但有回应的,却常是外邦敬畏神的人,犹太人则拒绝保罗和他的信息。这个重复出现的情况,可以使徒行传十七章4-5节的记述为例,保罗花了3个星期在帖撒罗尼迦的犹太会堂陈述福音之后:「他们中间有些人听了劝,就附从保罗和西拉,并有许多虔诚的希利尼人,尊贵的妇女也不少。但那不信的犹太人心里嫉妒,招聚了一些市井匪类,搭伙成群,耸动合城的人……」。犹太的基督教逐渐枯萎和消失,随之而去的,便是犹太派信徒对外邦信徒的要求:遵守犹太人的习俗和传统,才能得救。犹太基督教的中心地,向来是耶路撒冷。在主后66至70年间,犹太人的叛乱接近尾声,并耶路撒冷和圣殿被毁之前的一段时间,许多犹太基督徒因为服从神的启示,而逃到珀拉。巴柯巴(主后132-35)那重重波折的叛乱,进一步削弱了这个运动,当时的犹太基督徒在犹太人叛军手下遭受迫害。此后,犹太基督教更趋衰弱,最终完全消失。随着它的消失,那一直坚持要外邦人先成为犹太人,才可成为基督徒的观念,亦同时烟消云散。DavidE.Aune另参:「犹太人」;「使徒行传」;「加拉太书」;「耶路撒冷大公会议」;「犹太教」;「第一次犹太革命」;「希腊化的犹太教」;「保罗」。――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 |